皮肤护理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232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皮肤护理组合物,该组合物的配方包括有:油脂、聚甘油二脂肪酸酯、水溶性成分、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或枯草菌脂肽钠。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该皮肤护理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运用“微乳”技术,使用特定的乳化剂组合,将高含量的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均一、透明的“双连续相”,油溶性修复成分和水溶性修复成分共同作用,油脂起滋润保护、封闭阻隔、保湿的作用,水溶性活性成分起修复抗炎、降低皮肤不稳定情况的作用,从而在保湿滋润皮肤的同时,实现了皮肤屏障损伤的全面修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皮肤护理组合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妆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护理皮肤的组合物配方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皮肤由于不正确的护理,角质层被过度剥脱,就会导致屏障受损,造成细胞间脂质不足,继而导致皮肤变得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皮肤问题,因此需要对屏障进行修复。市面上针对屏障修复的产品,有些是主打温和(不含防腐剂等)保湿;有些是通过选择或者完整添加细胞间脂质成分(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等)来达到修复的目的。为了同时达到保湿和修复的目的,常见的方法是在配方中同时加入水溶性成分和油溶性成分,再通过乳化剂形成乳液状成品。但是对于干性皮肤群体、干燥地理环境人群以及处于秋冬干燥环境下的大部分皮肤人群来说,乳液的保湿效果不够,面霜又有可能存在过于厚重的缺点。面部护肤油相对来说保湿效果比乳液更好,又不会比厚重面霜使用感更差,所以护肤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市面上的护肤油,有些注重于保湿,就会选择封闭性较强的矿油等油脂,导致肤感过于厚重,并且残留感过重。使用纯油体系的局限性在于只能选择油溶性的修复成分而无法加入或者只能加入很少量的水溶性成分,这样可选择的原料就有限,起不到全面修复的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皮肤护理组合物,它外观均一透明,可以全面修复受损皮肤,且用后肤感清爽,适用于大部分人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皮肤护理组合物,包括:油脂、聚甘油二脂肪酸酯、水溶性成分、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或枯草菌脂肽钠。上述组合物配方中,水溶性成分为水相,可以选用水溶性护肤成分;油脂为油相,可以选用油溶性护肤成分;不同成分可以提供不同的护肤功效;其余组分为表面活性剂,其中,聚甘油二脂肪酸酯是低HLB值的亲油性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枯草菌脂肽钠是高HLB值的亲水性表面活性剂,起改变界面张力,让水相和油相形成双连续相微乳的作用。组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以重量份数计,优选为:油脂40-80份,聚甘油二脂肪酸酯5-20份,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0-20份,枯草菌脂肽钠0-20份,水溶性成分5-20份。其中,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枯草菌脂肽钠可以相互替代,即可以只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使用。所述油脂可以选自霍霍巴油、角鲨烷、烷烃类、矿物油、碳酸二辛酯、C12-15苯甲酸酯、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酯、甲基硅氧烷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甘油二脂肪酸酯可以选自聚甘油-5二油酸酯、聚甘油-6二油酸酯、聚甘油-7二油酸酯、聚甘油-5二异硬脂酸酯、聚甘油-6二异硬脂酸酯、聚甘油-7二异硬脂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可以选自PEG-6甘油椰油酸酯、PEG-7甘油椰油酸酯、PEG-8甘油椰油酸酯、PEG-6甘油月桂酸酯、PEG-7甘油月桂酸酯、PEG-8甘油月桂酸酯、PEG-6甘油肉豆蔻酸酯、PEG-7甘油肉豆蔻酸酯、PEG-8甘油肉豆蔻酸酯、PEG-6辛酸/癸酸甘油酯类、PEG-7辛酸/癸酸甘油酯类、PEG-8辛酸/癸酸甘油酯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水溶性成分可以选自水、多元醇、透明质酸、水溶性植物提取物、水溶性微生物发酵产物、水溶性合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上述皮肤护理组合物的用途,该皮肤护理组合物可以用于护理皮肤。通常,在油相和水相不能互溶的情况下,会因为界面张力的原因而分层,但是在一端亲油一端亲水的表面活性剂的帮助下,可以把油乳化后变成一颗颗小油滴包裹在水里形成“水包油”型乳液,或者把水乳化后变成小水滴包裹在油里形成“油包水”型乳液,但这种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裹的油滴或者水滴会慢慢聚并,最终回到油相和水相的分层。微乳则是在乳化剂足量的情况下,可以把水滴或者油滴乳化成足够微小的颗粒,从而不会聚并分层,形成一个热力学稳定体系。其中,“水包油”型微乳,是水相含量很高,在外面形成“连续相”,而油相含量很低,是被分隔成一个个微小液滴包裹在里面的“非连续相”;“油包水”则相反,油相含量高,是“连续相”,水相含量低,是“非连续相”。“双连续相”则是微乳里的一个特殊形态:水相和油相的含量相当,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两相都以“连续相”形态共存,形成热力学稳定体系。本专利技术运用“微乳”技术,采用合理配比的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组合,将高含量的水相加入到油相中,形成均一、透明的“双连续相”(相比于传统的“油包水”型微乳,虽然外观看起来都是一个均一的油,但是水溶性成分的可添加量可以大大提高,从而对产品的功效有极大的提升),油溶性修复成分和水溶性修复成分共同作用,油脂起滋润保护、封闭阻隔、保湿的作用,水溶性活性成分起修复抗炎、降低皮肤不稳定情况的作用,从而在保湿滋润皮肤的同时,实现了皮肤屏障损伤的全面修复,且同时保持了均一透明的油状外观,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的修复类产品只能选择油溶性成分或者必须将水油混合的体系做成乳液状的现状。附图说明图1是分别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护肤油与传统的霍霍巴油、角鲨烷、二裂酵母溶胞提取物、神经酰胺修复成分,TWEL平均值的改变情况图。图2是分别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护肤油与传统的霍霍巴油、角鲨烷、二裂酵母溶胞提取物、神经酰胺修复成分后,皮肤发红改善情况图。具体实施方式为对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有更具体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护肤油,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下列组分:角鲨烷,80份;聚甘油-6二异硬脂酸酯,5份;PEG-6甘油椰油酸酯,3份;枯草菌脂肽钠,1份;水,10份;甘油,1份。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护肤油,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下列组分:矿物油,30份;环六聚二甲基硅氧烷,20份;异十六烷,20份;聚甘油-5二油酸酯,10份;PEG-6甘油椰油酸酯,10份;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10份。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护肤油,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下列组分:辛酸/癸酸甘油三酯,25份;棕榈酸异丙酯,20份;氢化聚癸烯,15份;亚油酸甘油酯,5份;聚甘油-7二油酸酯,15份;枯草菌脂肽钠,10份;马齿苋提取物,9.8份;甘草酸二钾,0.2份。实施例4本实施例的护肤油,包括以重量份数计的下列组分:矿物油,30份;环六聚二甲基硅氧烷,20份;异十六烷,18份;聚甘油-5二油酸酯,10份;PEG-6甘油椰油酸酯,10份;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10份;神经酰胺,2份。实施例5对比实验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护肤油与市面上其他修复成分——霍霍巴油、角鲨烷、二裂酵母溶胞提取物、神经酰胺进行对比,实验方案如下:10名健康皮肤受试者,在第1天,用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破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皮肤护理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油脂、聚甘油二脂肪酸酯、水溶性成分、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或枯草菌脂肽钠。/n

【技术特征摘要】
1.皮肤护理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油脂、聚甘油二脂肪酸酯、水溶性成分、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和/或枯草菌脂肽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护理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以重量份数计为:油脂40-80份,聚甘油二脂肪酸酯5-20份,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类0-20份,枯草菌脂肽钠0-20份,水溶性成分5-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护理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脂选自霍霍巴油、角鲨烷、烷烃类、矿物油、碳酸二辛酯、C12~15苯甲酸酯、脂肪酸甘油酯、脂肪酸酯、甲基硅氧烷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护理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甘油二脂肪酸酯选自聚甘油-5二油酸酯、聚甘油-6二油酸酯、聚甘油-7二油酸酯、聚甘油-5二异硬脂酸酯、聚甘油-6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江王琳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黛芊化妆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