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015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4
提供了一种用于壳体的散热防水结构,其兼具优异的散热能力和防水性能。该散热防水结构(300)设置在热源(102)与用于容纳热源(102)的壳体(200)的顶部部分(203)之间,该结构包括:水接收部分(301),其用于将通过设置在壳体(200)的顶部部分(203)中的排出口(203A)进入的液体引导到壳体(200)的内部;以及水引导通道(302),通过该水引导通道引导已经由水接收部分(301)引导的液体,以便排出到容纳热源(102)的空间的外部。水接收部分(301)至少设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从热源(102)的正上方逐渐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散热防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容纳热源的壳体的散热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热源在壳体内部的装置包括:用于抑制零件的温度的散热结构;以及其中不允许高于一定程度的温度的区域,诸如热源或其外围零件。这种散热结构通过对流传热将发热零件(诸如热源)的热量散发到壳体内部的空气中。具体而言,这种散热结构通过增强散热效率的零件(诸如散热器)、通过扩散或调节散热路径的零件降低需要抑制温度的区域的温度,或者直接降低需要抑制温度的区域的温度。从热源接收并已经达到高温的、壳体内部的空气热量通过对流热传递而散发到壳体外壳的内表面。从壳体内部的空气接收的壳体外壳的热量通过壳体外壳中的热传导从壳体外壳的表面散发到壳体外部的空气。另外,用于进一步降低需要抑制温度的区域的温度的典型方式是,通过在壳体外壳中制造通风孔以便进行通风来增加允许空气传递的传热路径。在这种自然空气冷却中,形成气流,其中空气通过在重力方向上布置为低于热源的孔吸入,从热源接收热量,并通过在重力方向上布置为高于热源的孔排放。因此,通过增加空气流入和流出的量,可以实现通过这种对流流动引起的散热增强从而提高效率。换句话说,随着孔的数量和孔的尺寸越大,到壳体外部的空气中的热量散发量越多。另一方面,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壳体外壳中制成的孔(不限于通风口)可能是液体通过其进入壳体的路径。随着孔的大小和数量越大,液体越容易进入。应特别避免与液体接触的物体包括处于短路风险下的电气零件(诸如基板),并且它们是热源。因此,如果提供避免电气零件与液体接触的覆盖件、屏蔽件等,它们特别地抑制靠近热源的气流和散热,这导致散热效率方面的降低。因此,原则上难以以高水平实现散热和防水。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壳体,其由包括连通单元的壳体主体和覆盖该壳体主体的开口的门构成。进一步,专利文献1描述了作为板状构件的遮雨板被放置在壳体主体的前表面的上侧上,以便防止倾倒在壳体主体上的雨水流到壳体主体的开口。专利文献1还描述了上板以其覆盖连通单元的方式被放置在壳体主体的顶板下方。专利文献1还描述了上板设有排放管,使得积聚在上板中的雨水流过排放管并被排出到壳体的外部。引用列表专利文献PTL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第H05-075275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文献1没有描述或者甚至没有提出从热源(诸如电子装备)释放的热量的散发。因此,专利文献1没有获得实现散热和防水两者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散热能力和高防水性两者的散热防水结构。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散热防水结构是设置在用于容纳热源的壳体的顶部部分和热源之间的散热防水结构,该散热防水结构包括:斜坡部分,该斜坡部分引导通过设置在壳体的侧部部分的上部部分以及该顶部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出口进入到壳体中的液体;以及排出部分,该排出部分引导已经由斜坡部分引导的液体排出到容纳热源的空间的外部,其中斜坡部分至少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距热源正上方越远,则倾斜表面逐渐变高。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可以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散热能力和高防水性两者的散热防水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前视图。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仰视图。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壳体的透视图。图12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壳体的截面图。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截面图。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前视图。图16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平面图。图17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仰视图。图18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侧视图。图1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的侧视图。图20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透视图。图21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的壳体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实施例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散热防水结构300的壳体200的透视图。在图1中,壳体200被部分切割,并且壳体200的内部结构被部分示出。图2和图3是示出包括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防水结构300的壳体200的截面图。具体而言,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的截面图,且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的截面图。在本说明书中,x轴方向是壳体200的水平方向,y轴方向是壳体200的竖直方向,而z轴方向是壳体200的纵向方向。如图1所示,壳体200容纳基板101,热源102安装在该基板上。热源102是被放置在壳体200内部并产生热量的部分,并且它可以是例如安装在基板101上的电子部件、装置(诸如马达等)。本说明书中描述的热源102的示例是安装在基板101上的热源。尽管为了简化描述,在本说明书中描述了其中一个热源102存在于壳体200中的示例,但是多个热源102可以容纳在壳体200中。进一步,在本说明书中,基板101和热源102被定义为应当避免与液体接触的物体。基板101以其基本平行于y-z平面的方式容纳在壳体200内部。热源102安装在基板101的更靠近侧部部分202(其稍后描述)的表面上。壳体200通常由多个零件构成,并且壳体200通过组装该多个零件而制成。然而,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简化描述,假设壳体200被制成单件。进一步,壳体200具有多个入口和出口,以便散发壳体200内部的热量。具体而言,壳体200在其侧部部分201的下部部分中具有多个入口201A。壳体200还在侧部部分201的上部部分中具有多个出口201B。进一步,壳体200在其与侧部部分201相对的侧部部分202的下部部分中具有多个入口202A。壳体200在其顶部部分203也具有多个出口203A。注意的是,侧部部分201和侧部部分202平行于y-z平面,并且顶部部分203平行于x-z平面。进一步,侧部部分201是左侧(x轴的负侧)侧部部分,而侧部部分202是右侧(x轴的正侧)侧部部分。散热防水结构300被放置在壳体200的顶部部分203和热源102之间。如图3所示,散热防水结构300包括用作斜坡部分的水接收部分301和用作排出部分的水引导通道302。散热防水结构300可以与壳体200集成在一起。水接收部分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防水结构,设置在用于容纳热源的壳体的顶部部分和所述热源之间,所述散热防水结构包括:/n斜坡部分,所述斜坡部分引导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部部分的上部部分以及所述顶部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出口进入到所述壳体中的液体;以及/n排出部分,所述排出部分引导已经由所述斜坡部分引导的液体排出到容纳所述热源的空间的外部,/n其中所述斜坡部分至少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距所述热源正上方越远,则所述倾斜表面逐渐变高。/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31 JP 2018-0156301.一种散热防水结构,设置在用于容纳热源的壳体的顶部部分和所述热源之间,所述散热防水结构包括:
斜坡部分,所述斜坡部分引导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部部分的上部部分以及所述顶部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出口进入到所述壳体中的液体;以及
排出部分,所述排出部分引导已经由所述斜坡部分引导的液体排出到容纳所述热源的空间的外部,
其中所述斜坡部分至少具有倾斜表面,所述倾斜表面距所述热源正上方越远,则所述倾斜表面逐渐变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防水结构,其中
所述斜坡部分是能够暂时储存预定量所述液体的容器,
所述容器的底表面是所述倾斜表面,并且
所述排出部分是流动路径,所述流动路径在所述倾斜表面的最低部分处连接所述斜坡部分与容纳所述热源的空间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防水结构,其中
所述散热防水结构包括第一栅格部分,所述第一栅格部分从所述斜坡部分的底表面朝向所述排出部分的相对侧并且朝向所述壳体的侧部部分延伸,并且
所述第一栅格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栅格部分的长度方向从对应于所述热源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一栅格部分的端部向上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防水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栅格部分具有以栅格图案布置的多个第一通孔,并且
所述第一通孔中的某个第一通孔的大小小于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的所述某个第一通孔的外侧上的、所述第一通孔中的另一第一通孔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防水结构,其中,
所述散热防水结构包括第二栅格部分,所述第二栅格部分设置在所述斜坡部分与定位在所述斜坡部分的排出部分侧上的侧部部分之间,并且
所述第二栅格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栅格部分的长度方向从对应于所述热源的位置朝向所述第二栅格部分的端部向上倾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八木孝浩横山清隆胜又章伊村涉
申请(专利权)人:NEC平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