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0983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挡水墙技术领域,具体揭示了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包括河堤,所述河堤内侧开设有梯形凹槽,所述河堤的梯形凹槽处固定连接有河道,所述河道的外侧设有挡水墙,所述挡水墙的正面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面积与河道的截面面积相等,所述挡水墙的内侧开设有两组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挡水墙与吸合板,能够使得挡水墙与河道的截面进行适配,同时设置的缓冲层,能够配合挡水墙的作用,尽量的分摊挡水墙的压力,通过设置的转动杆与设置的支撑杆,能够与河道两侧的河堤进行组合,使得河堤能够更好的与挡水墙渐进行配合,能够避免水流的进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
本技术涉及挡水墙
,具体为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
技术介绍
挡水墙即防洪墙,是指保证城镇和重要工矿建筑企业、沿江河、海岸区的防洪安全或其他特殊要求所采用的一种混凝土或圬工挡水建筑物,而在我国,由于众多的河流流域,以及世界上第三大长河——长江,和中国第二大长河——黄河,由此有着诸多的分支河流,而由于河流的运输环境和人为的破坏,导致河道会有阻塞的现象,特别是在众多支流的河道上有着明显的体现。而对于河道阻塞的情况,需要通过排水之后,才能进行施工,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会使用挡水墙来进行阻挡,以方便河道的施工,但是由于现有的挡水墙较为笨重,且不能够方便的与河道两侧的河堤进行组合,导致在使用时,需要额外的支撑,才能使得挡水墙树立起来,这样使得挡水墙的施工难度变大,且效率较低,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具备能够快速的将挡水墙与河道进行组合,同时能够利用河堤的优势,能够提高挡水墙的施工效率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挡水墙的施工效率较低,且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包括河堤,所述河堤内侧开设有梯形凹槽,所述河堤的梯形凹槽处固定连接有河道,所述河道的外侧设有挡水墙,所述挡水墙的正面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面积与河道的截面面积相等,所述挡水墙的内侧开设有两组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滑块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连接圆柱,所述挡水墙的中部设有吸合板,所述吸合板的两侧均与滑块固定相连,所述吸合板的正面设有内挡层,所述内挡层的面积小于挡水墙的面积,通过设置的挡水墙与吸合板,能够使得挡水墙与河道的截面进行适配,同时设置的缓冲层,能够配合挡水墙的作用,尽量的分摊挡水墙的压力。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其中内挡层的顶部开设有两组圆形通孔,所述内挡层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等距离排布,所述内挡层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组支撑杆,且两组所述支撑杆互相远离,通过设置的转动杆与设置的支撑杆,能够与河道两侧的河堤进行组合,使得河堤能够更好的与挡水墙渐进行配合,能够避免水流的进入。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其中转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抵触板,所述抵触板的外侧与河道的内侧紧密贴合,通过设置的抵触板,能够增加支撑杆的支撑面积,使得挡水墙与内挡层能够在河道上更加稳定的站立,同时降低了挡水施工的工程难度。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其中内挡层的正面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侧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连接槽的条形通孔处滑动连接有两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且两组所述连接块互相远离,通过设置的移动块,能够配合设置连接槽,使得两组移动块可以方便的进行移动。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其中连接槽的顶部固定连接两组固定块,两组所述固定块互相远离,所述固定块的内侧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固定块的螺纹通孔处螺纹连接有螺纹杆,通过设置的螺纹杆,能够配合设置的固定块,通过螺纹杆的转动使得设置的两组固定块可以进行移动,由此设置的吸合板可以进行移动。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其中连接块的内侧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连接块的螺纹通孔处与螺纹杆互相适配,且两组所述连接块的螺纹通孔旋向互相相反,通过设置的连接块,能够通过螺纹杆的移动降低施工的难度,同时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使得挡水墙更加的方便进行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挡水墙与吸合板,能够使得挡水墙与河道的截面进行适配,同时设置的缓冲层,能够配合挡水墙的作用,尽量的分摊挡水墙的压力,通过设置的转动杆与设置的支撑杆,能够与河道两侧的河堤进行组合,使得河堤能够更好的与挡水墙渐进行配合,能够避免水流的进入,通过设置的抵触板,能够增加支撑杆的支撑面积,使得挡水墙与内挡层能够在河道上更加稳定的站立,同时降低了挡水施工的工程难度。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移动块,能够配合设置连接槽,使得两组移动块可以方便的进行移动,通过设置的螺纹杆,能够配合设置的固定块,通过螺纹杆的转动使得设置的两组固定块可以进行移动,由此设置的吸合板可以进行移动,通过设置的连接块,能够通过螺纹杆的移动降低施工的难度,同时能够提高施工的效率,使得挡水墙更加的方便进行使用。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河堤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挡水墙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挡水墙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内挡层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内挡层仰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01、河堤;02、挡水墙;03、河道;04、缓冲层;05、连接圆柱;06、吸合板;07、滑块;08、滑槽;09、螺纹杆;10、连接块;11、固定块;12、内挡层;13、液压推杆;14、转动杆;15、移动块;16、连接槽;17、抵触板;18、支撑杆;19、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请参阅图1-5,本技术的河道施工挡水墙,包括河堤01,河堤01内侧开设有梯形凹槽,河堤01的梯形凹槽处固定连接有河道03,河道03的外侧设有挡水墙02,挡水墙02的正面设有缓冲层04,缓冲层04的面积与河道03的截面面积相等,挡水墙02的内侧开设有两组滑槽08,滑槽08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07,滑块07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滑块07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连接圆柱05,挡水墙02的中部设有吸合板06,吸合板06的两侧均与滑块07固定相连,吸合板06的正面设有内挡层12,内挡层12的面积小于挡水墙02的面积,通过设置的挡水墙02与吸合板06,能够使得挡水墙02与河道03的截面进行适配,同时设置的缓冲层04,能够配合挡水墙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包括河堤(01),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堤(01)内侧开设有梯形凹槽,所述河堤(01)的梯形凹槽处固定连接有河道(03),所述河道(03)的外侧设有挡水墙(02),所述挡水墙(02)的正面设有缓冲层(04),所述缓冲层(04)的面积与河道(03)的截面面积相等,所述挡水墙(02)的内侧开设有两组滑槽(08),所述滑槽(08)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07),所述滑块(07)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滑块(07)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连接圆柱(05),所述挡水墙(02)的中部设有吸合板(06),所述吸合板(06)的两侧均与滑块(07)固定相连,所述吸合板(06)的正面设有内挡层(12),所述内挡层(12)的面积小于挡水墙(02)的面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包括河堤(01),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堤(01)内侧开设有梯形凹槽,所述河堤(01)的梯形凹槽处固定连接有河道(03),所述河道(03)的外侧设有挡水墙(02),所述挡水墙(02)的正面设有缓冲层(04),所述缓冲层(04)的面积与河道(03)的截面面积相等,所述挡水墙(02)的内侧开设有两组滑槽(08),所述滑槽(08)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07),所述滑块(07)的中部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滑块(07)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连接圆柱(05),所述挡水墙(02)的中部设有吸合板(06),所述吸合板(06)的两侧均与滑块(07)固定相连,所述吸合板(06)的正面设有内挡层(12),所述内挡层(12)的面积小于挡水墙(02)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施工挡水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挡层(12)的顶部开设有两组圆形通孔,所述内挡层(12)的圆形通孔处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4),所述转动杆(14)等距离排布,所述内挡层(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9),所述连接板(1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组支撑杆(18),且两组所述支撑杆(18)互相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甜甜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艺磊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