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014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包括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分别与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分别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车载监控平台分别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地磅数据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污泥运输行业所存在的无法满足工业应用场景、单一的传输协议、混乱的数据传输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监控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已经成为了人民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随意倾倒污泥”的新闻屡见不鲜,因污泥运输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运输车辆满载污泥一旦离开发源地,政府水务部门就对污泥的去处失去了控制,导致部分污泥难以进入规定的污泥处置中心,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这一问题成为各地水务部门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由于我国目前污泥运输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及其方法。这种污泥运输监管系统,依赖于物联网通信网络,将运输车辆中的车载监控平台、称重系统中的地磅数据监控平台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相连接,使产废中心用户、处废中心用户、运输企业用户、政府监管部门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污泥从源头至运输再到处置中心的整个过程,对污泥的运输进行追根溯源。在污泥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中,也面临了一些行业难题:无法满足工业应用场景需求;无法灵活满足多种传输协议;多终端数据多线路传输,造成数据错乱;多系统之间集成,造成耦合度高,系统维护扩展难度大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及其方法,其能够解决现有污泥运输行业所存在的无法满足工业应用场景、单一的传输协议、混乱的数据传输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包括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分别与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对来自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分别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显示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监控对应运输车辆的称重信息,并关联车辆信息和称重信息,并将车辆信息和称重信息及关联关系传输至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车载监控平台,分别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地磅数据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监控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显示来自地磅数据监控平台的称重信息及关联关系,并将车辆信息和称重信息及关联关系传输至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车载监控平台包括:GPS定位装置,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GPS定位装置利用内置电子地图形成从对应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到指定运输终点的导航路线并向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发送对应运输车辆实时位置的位置信息和导航路线;摄像头,包括设置在运输车辆外部的车外摄像头和安装在车辆内部的车内摄像头;车外摄像头用来拍摄监控图像,并将监控图像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车内摄像头通过AI人像识别技术,进行司机身份验证;举升装置,设置在车辆底盘与车厢结合处,用来检测运输车辆是否举升、并通过无线电传输技术将运输车辆是否举升的判断结果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开闭装置,设置在车辆车厢上盖闭合处,用来打开或封闭车厢,并通过无线电传输技术将车厢的开闭状态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至少两个车厢称重装置,设置在车体上,车厢称重装置位于车体支撑车厢的支撑面上;车厢污泥清理装置,设置在车厢内,污泥清理装置包括车厢刮板、推动车厢刮板的多个推杆以及与推杆相连接的电机,车厢刮板与车厢的内壁相接触,电机通过推杆推动车厢刮板清理车厢的内壁上残留的污泥;车厢的侧壁上形成有用于走线的凹槽,在车厢的顶壁上开设有污泥入口,并在污泥入口处设置入口门阀;多个污泥成分传感器,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每个污泥成分传感器设置在车厢内任一端点位置处,污泥成分传感器能够检测车厢内的污泥成分,并向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发送污泥成分数据;至少一个筒式车载污泥含水率测量仪,每个筒式车载污泥含水率测量仪包括外壳体以及装设于外壳体内的内壳体,外壳体上开设有开口,并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对应开口位置处设置容置污泥的污泥容置槽,外壳体内设置有污泥称重装置,污泥容置槽支撑于污泥称重装置上,内壳体内对应污泥容置槽位置处设有烘干装置,内壳体内设有中控电路板,中控电路板分别与污泥称重装置和烘干装置电连接;车辆称重数据分析装置,用于计算并存储至少由来自GPS定位装置、车外摄像头、车内摄像头、举升装置和开闭装置的数据,得到车载远程监控数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污泥容置槽的顶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气孔,外壳体上设有能够开闭污泥容置槽的上下式推拉门,上下式推拉门与中控电路板电连接,污泥容置槽内设置有污泥刮板以及驱动污泥刮板在污泥容置槽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中控电路板电连接;烘干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基座上的加热管,在基座与中控电路板之间设置有隔热层;外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密封连接头,内壳体通过密封连接头装设于外壳体内;中控电路板上安装有第一无线通讯端,第一无线通讯端的通讯方式为Wi-Fi、蓝牙、ZigBee、NFC、红外和Z-wave中的至少一种。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车辆称重数据分析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数据采集端、数据分析端和第二无线通讯端,数据采集端与地磅数据监控平台通信连接,第二无线通讯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数据分析端分别与数据采集端和第二无线通讯端电连接;电路板上还设有语音播报装置,语音播报装置与数据分析端电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包括:四个立杆,四个立杆围设出运输车辆的称重区域,称重区域设有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地磅称重装置,设置在称重区域内,地磅称重装置设有能够显示称重数据的显示器;RFID识别器,设置在称重区域内,地磅称重装置与RFID识别器电连接;红外感应装置,设置在每个立杆上,红外感应装置能够监测运输车辆在地磅称重装置的位置是否正常;信号指示灯,设置在对应车辆入口的至少一根立杆上;道闸,设置在称重区域内对应车辆入口处,道闸与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道闸通过红外感应装置感应运输车辆进出称重区域时打开或关闭;数据处理终端,与地磅称重装置电连接,数据处理终端设有第三无线通讯端,数据处理终端通过第三无线通讯端与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第三无线通讯端的通讯方式为Wi-Fi、蓝牙、ZigBee、NFC、红外和Z-wave中的至少一种;打印机,与数据处理终端电连接。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包括:云端数据存储服务器,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的用户信息、注册账号信息、车辆信息、对应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的平台信息,并绑定用户与车辆信息、司机与车辆信息、车辆信息与平台信息的关联关系;Web应用服务器,用于在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与预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n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分别与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对来自所述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n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分别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显示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监控对应所述运输车辆的称重信息,并关联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并将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传输至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n所述车载监控平台,分别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监控所述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显示来自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的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并将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传输至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车载监控平台,
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分别与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对来自所述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分别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显示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监控对应所述运输车辆的称重信息,并关联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并将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传输至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车载监控平台;
所述车载监控平台,分别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进行通信连接,用于监控所述运输车辆的车辆信息和显示来自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的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并将所述车辆信息和所述称重信息及所述关联关系传输至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和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监控平台包括:
GPS定位装置,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所述GPS定位装置利用内置电子地图形成从对应所述运输车辆的实时位置到指定运输终点的导航路线并向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发送对应所述运输车辆实时位置的所述位置信息和所述导航路线;
摄像头,包括设置在所述运输车辆外部的车外摄像头和安装在所述车辆内部的车内摄像头;所述车外摄像头用来拍摄监控图像,并将监控图像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所述车内摄像头通过AI人像识别技术,进行司机身份验证;
举升装置,设置在车辆底盘与车厢结合处,用来检测运输车辆是否举升、并通过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所述运输车辆是否举升的判断结果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
开闭装置,设置在车辆车厢上盖闭合处,用来打开或封闭所述车厢,并通过无线电传输技术将所述车厢的开闭状态发送给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
至少两个车厢称重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所述车厢称重装置位于所述车体支撑所述车厢的支撑面上;
车厢污泥清理装置,设置在所述车厢内,所述污泥清理装置包括车厢刮板、推动所述车厢刮板的多个推杆以及与所述推杆相连接的电机,所述车厢刮板与所述车厢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电机通过所述推杆推动所述车厢刮板清理所述车厢的内壁上残留的污泥;所述车厢的侧壁上形成有用于走线的凹槽,在所述车厢的顶壁上开设有污泥入口,并在所述污泥入口处设置入口门阀;
多个污泥成分传感器,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每个所述污泥成分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车厢内任一端点位置处,所述污泥成分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车厢内的污泥成分,并向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发送污泥成分数据;
至少一个筒式车载污泥含水率测量仪,每个所述筒式车载污泥含水率测量仪包括外壳体以及装设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上开设有开口,并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对应所述开口位置处设置容置污泥的污泥容置槽,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污泥称重装置,所述污泥容置槽支撑于所述污泥称重装置上,所述内壳体内对应所述污泥容置槽位置处设有烘干装置,所述内壳体内设有中控电路板,所述中控电路板分别与所述污泥称重装置和所述烘干装置电连接;
车辆称重数据分析装置,用于计算并存储至少来自所述GPS定位装置、所述车外摄像头、所述车内摄像头、所述举升装置、所述开闭装置的数据、车厢称重装置、污泥成分传感器和筒式车载污泥含水率测量仪,得到车载远程监控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容置槽的顶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气孔,所述外壳体上设有能够开闭所述污泥容置槽的上下式推拉门,所述上下式推拉门与所述中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污泥容置槽内设置有污泥刮板以及驱动所述污泥刮板在所述污泥容置槽往复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中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烘干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加热管,在所述基座与所述中控电路板之间设置有隔热层;所述外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密封连接头,所述内壳体通过所述密封连接头装设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中控电路板上安装有第一无线通讯端,所述第一无线通讯端的通讯方式为Wi-Fi、蓝牙、ZigBee、NFC、红外和Z-wave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称重数据分析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数据采集端、数据分析端和第二无线通讯端,所述数据采集端与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无线通讯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所述数据分析端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端和所述第二无线通讯端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还设有语音播报装置,所述语音播报装置与所述数据分析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磅数据监控平台包括:
四个立杆,四个所述立杆围设出所述污泥运输车的称重区域,所述称重区域设有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
地磅称重装置,设置在所述称重区域内,所述地磅称重装置设有能够显示称重数据的显示器;
RFID识别器,设置在所述称重区域内,所述地磅称重装置与所述RFID识别器电连接;
红外感应装置,设置在每个所述立杆上,所述红外感应装置能够监测所述运输车辆在所述地磅称重装置的位置是否正常;
信号指示灯,设置在对应所述车辆入口的至少一根立杆上;
道闸,设置在所述称重区域内对应所述车辆入口处,所述道闸与所述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所述道闸通过所述红外感应装置感应所述运输车辆进出所述称重区域时打开或关闭;
数据处理终端,与所述地磅称重装置电连接,所述数据处理终端设有第三无线通讯端,所述数据处理终端通过所述第三无线通讯端与所述云端污泥运输监管平台通信连接,所述第三无线通讯端的通讯方式为Wi-Fi、蓝牙、ZigBee、NFC、红外和Z-wave中的至少一种;
打印机,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污泥运输监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终端提供多协议通信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三菱FX协议、ModbusTCP协议、ModbusRTU协议和COAP协议的支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爱辉李卫宁孙爱超李伟蒋帅
申请(专利权)人:北斗智联慧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