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用镜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9737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驾驶用镜片,包括:基片、基片外上表面设置的外光学膜层和基片内下表面设置的内光学膜层,所述外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至远离基片设置的第一氧化硅层、第一氧化锆层、偏光膜层、第一可见光吸收层、第一减反射膜层、第一防雾层、第一硬防水层,所述内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至远离基片设置的第二氧化硅层、第二氧化锆层、抗菌层、第二可见光吸收层、第二减反射膜层、第二防雾层、第二硬防水层、防油层。其针对解决强光、反射光等带来危险的驾驶系数,将镜片进行多层防护设计,全方位提升驾驶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驾驶用镜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镜片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驾驶用镜片。
技术介绍
眩光是指视野中由于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阳光、强烈灯光以及来自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等光线,都会造成恼人的眩光,在夜晚,对向驶来的车辆远光灯,闪烁的霓虹灯,也都会干扰驾驶员的视线,对于车辆驾驶员来说是典型危害。树脂镜片内部具有非常复杂的交联、共轭键,虽然聚碳酸酯镜片可以阻挡有害UV光,但大部分其它结构的树脂镜片不能够阻隔有害的紫外线,而紫外线对眼镜的伤害不容小视,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防UV镜片主要只能阻隔以100-400nm下波段紫外线,已经远远跟不上日益发达社会对眼镜功能的需求。光稳定剂比如苯甲酸间苯二酚酯、苯甲酰氧基类、间苯二酚酯类吸收剂,其中一些也可能吸收部分可见光。吸收剂与树脂镜片材料中的其它组分与引发剂的聚合反应将吸收剂引入所得聚合物链中。但吸收剂的反应是不稳定的,若吸收剂在材料中溶解性不够,会导致树脂镜片整体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驾驶用镜片,其针对解决强光、反射光等带来危险的驾驶系数,将镜片进行多层防护设计,全方位提升驾驶安全性。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驾驶用镜片,包括:基片、基片外上表面设置的外光学膜层和基片内下表面设置的内光学膜层,所述外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至远离基片设置的第一氧化硅层、第一氧化锆层、偏光膜层、第一可见光吸收层、第一减反射膜层、第一防雾层、第一硬防水层,所述内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至远离基片设置的第二氧化硅层、第二氧化锆层、抗菌层、第二可见光吸收层、第二减反射膜层、第二防雾层、第二硬防水层、防油层。进一步,所述基片是折射率为1.45-1.55的CR39树脂片或者折射率为1.50-1.60的NK55树脂片。进一步,所述第一硬防水层及第二硬防水层为有机硅膜,所述第一硬防水层的厚度为0.5-2μm,所述第二硬防水层的厚度为1.5-3μm。进一步,所述偏光膜层为TAC或PET材质,所述偏光膜层的厚度为5-7μm。进一步,所述第一可见光吸收层的厚度为10-13μm,所述第二可见光吸收层的厚度为20-25μm。进一步,所述第一减反射膜层的厚度为6-8μm,所述第二减反射膜层的厚度为3-5μm。进一步,所述抗菌层为PP树脂膜层,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0.2-0.8μm,所述防油层为聚氯乙烯薄膜层,所述防油层的厚度为0.4-0.7μm。进一步,所述第一氧化硅层的厚度为35-40μm,所述第一氧化锆层的厚度为30-35μm,所述第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65-70μm、第二氧化锆层的厚度为110-130μm。进一步,所述第一防雾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第二防雾层的厚度为1.5-2.5μ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片通过多层功能复合后,偏光层和白色层可以有效阻挡白天的强光,偏光层和功能加硬膜层可以有效阻挡夜晚汽车的远光灯、氙气灯,相比现在的驾驶眼镜拥有更加全面的防护;可见光吸收层、减反射膜层、防雾层配合能有效消除夜晚强光车灯等带来的耀眼、炫目感,可以让驾驶做到白天和夜晚时刻保持安全、舒适,全方面呵护眼睛,防雾层防雾效果的同时也加强了其整体硬度,当温度环境变化较大时,还可以先用手指捏住边缘使镜片产生一定的热量,由此形成了一个缓慢升降温的过程,进一步减弱了雾气对镜片的干扰,达到了消除雾气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基片、2-第一氧化硅层、3-第一氧化锆层、4-偏光膜层、5-第一可见光吸收层、6-第一减反射膜层、7-第一防雾层、8-第一硬防水层、9-第二氧化硅层、10-第二氧化锆层、11-抗菌层、12-第二可见光吸收层、13-第二减反射膜层、14-第二防雾层。15-第二硬防水层、16-防油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驾驶用镜片,包括:基片1、基片1外上表面设置的外光学膜层和基片1内下表面设置的内光学膜层,所述外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一氧化硅层2、第一氧化锆层3、偏光膜层4、第一可见光吸收层5、第一减反射膜层6、第一防雾层7、第一硬防水层8,所述内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二氧化硅层9、第二氧化锆层10、抗菌层11、第二可见光吸收层12、第二减反射膜层13、第二防雾层14、第二硬防水层15、防油层16。所述基片1是折射率为1.45-1.55的CR39树脂片或者折射率为1.50-1.60的NK55树脂片。所述第一硬防水层8及第二硬防水层15为有机硅膜,所述第一硬防水层8的厚度为0.5-2μm,所述第二硬防水层15的厚度为1.5-3μm。所述偏光膜层4为TAC或PET材质,所述偏光膜层4的厚度为5-7μm。所述第一可见光吸收层5的厚度为10-13μm,所述第二可见光吸收层12的厚度为20-25μm。所述第一减反射膜层6的厚度为6-8μm,所述第二减反射膜层13的厚度为3-5μm。所述抗菌层11为PP树脂膜层,所述抗菌层11的厚度为0.2-0.8μm,所述防油层16为聚氯乙烯薄膜层,所述防油层16的厚度为0.4-0.7μm。所述第一氧化硅层2的厚度为35-40μm,所述第一氧化锆层3的厚度为30-35μm,所述第二氧化硅层9的厚度为65-70μm、第二氧化锆层10的厚度为110-130μm。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专利,凡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驾驶用镜片,包括:基片(1)、基片(1)外上表面设置的外光学膜层和基片(1)内下表面设置的内光学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一氧化硅层(2)、第一氧化锆层(3)、偏光膜层(4)、第一可见光吸收层(5)、第一减反射膜层(6)、第一防雾层(7)、第一硬防水层(8),所述内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二氧化硅层(9)、第二氧化锆层(10)、抗菌层(11)、第二可见光吸收层(12)、第二减反射膜层(13)、第二防雾层(14)、第二硬防水层(15)、防油层(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驾驶用镜片,包括:基片(1)、基片(1)外上表面设置的外光学膜层和基片(1)内下表面设置的内光学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一氧化硅层(2)、第一氧化锆层(3)、偏光膜层(4)、第一可见光吸收层(5)、第一减反射膜层(6)、第一防雾层(7)、第一硬防水层(8),所述内光学膜层包括:从靠近基片(1)至远离基片(1)设置的第二氧化硅层(9)、第二氧化锆层(10)、抗菌层(11)、第二可见光吸收层(12)、第二减反射膜层(13)、第二防雾层(14)、第二硬防水层(15)、防油层(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用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1)是折射率为1.45-1.55的CR39树脂片或者折射率为1.50-1.60的NK55树脂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用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防水层(8)及第二硬防水层(15)为有机硅膜,所述第一硬防水层(8)的厚度为0.5-2μm,所述第二硬防水层(15)的厚度为1.5-3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用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膜层(4)为TAC或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阳韩思宇乔振扬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群创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