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899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工艺,涉及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将解淀粉芽孢杆菌、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黑曲霉、绿色木霉、生物炭、凹凸棒粉、麦麸、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按照质量份比制作成具有一定缓释能力的微生物菌剂,施入盐碱地的土壤后,有效地降低土壤的pH及含盐量,且能有效地提高种植农作物的产量。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生产成本,是未来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应用
,尤其涉及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广阔,约占耕地面积的10%以上,东部滨海盐碱地主要是由海水作用所致,华北平原盐碱地主要是水资源调控不当、过量灌溉所致,东北、西部地区以及西北内陆干旱地区,主要是自然因素几人类滥垦过牧造成,如果能有效地改良并利用盐碱地种植粮食作物,则对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治理盐碱地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法,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农业技术改良: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化学改良:对碱土、碱化土、苏打盐土施加石膏、黑矾等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农业作物生物改良: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但上述盐碱地的治理措施均存在盐碱地返盐碱现象严重,使盐碱地改良效果差,速度慢,因此传统的改良方式效果并不明显,现有能有效改良盐碱地的为微生物制剂制剂施加的方法,但现有的微生物制剂在使用的过程中的使用量很少,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作为主肥料,往往需要与其他肥料混合后进行使用。在盐碱地的农作物种植中,为了得到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往往会增大施肥量,但是过量肥料投入不仅造成了生产成品的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农产品的品质下降,另外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影响盐碱地中本就脆弱的微生物菌群,因此寻求一种环境友好型、益于微生物菌群扩大的肥料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成分:解淀粉芽孢杆菌2~5、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2~5、黑曲霉3~8、绿色木霉3~8、生物炭30~50、凹凸棒粉20~40、麦麸80~120、尿素10~20、氯化钾10~20、过磷酸钙8~15。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包括以下步骤:S1:将扩大培养后得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按照质量份比制备成混合菌剂;S2: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去除水分后按照质量份比(1.2~1.5):(2.5~3.2)放入粉碎机粉碎进行粉碎,将粉碎后的混合物在氮气氛围中,在620~660℃温度环境中炭化120~160min,炭化后冷却粉碎得生物炭;S3:将麦麸与黑曲霉及绿色木霉按照质量份比混合后,加入适量水使混合料的含水率为48~53%后进行自然发酵,发酵时间为20~28d,发酵后晾干粉碎,得发酵基肥;S4:将S1步骤得到的固体菌剂、步骤S2得到的生物炭、步骤S3得到的发酵基肥以及凹凸棒粉、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按照质量份比进行混合后造粒即得微生物菌肥。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1中的扩大培养方法为:步骤A1,激活培养:将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分别接种到NA固体培养基上,在28~34℃环境中培养30~50h,进行菌种激活;步骤A2,放大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将经步骤A1激活的菌株分别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得到单菌悬浮液,放置在恒温水浴摇床中,温度设置为28~34℃,在140r/min~180r/min条件下培养24~36h,检测单菌悬浮液的OD600值,当单菌悬浮液OD600<3时,继续在原环境下培养24~36h,当单菌悬浮液OD600≥3时停止培养,得到放大培养种子液;步骤A3,固体菌剂制备:将A2中的种子液高速离心后制备成干粉状的菌剂。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1中,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活菌数目为1×108CFU/g~6×108CFU/g;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的活菌数目为4×107CFU/g~10×107CFU/g。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2中,将粉碎后的混合物炭化过程的温升速度为15~20℃/min。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2中生物炭的粉碎粒径以及所述步骤S3中发酵基肥的粉碎粒径均为2.2~3.5mm。作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4中混合物造粒的过程中,转鼓中的温度为48~5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小了生产成本。由于利用生物炭制备成固体颗粒,可使微生物菌肥具备一定的缓释能力,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可以缓慢释放养分,能够与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相匹配并有效提高菌肥中各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另外经验证,本专利技术的微生物菌肥可以有效地改良盐碱地土壤,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未来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成分:解淀粉芽孢杆菌2~5、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2~5、黑曲霉3~8、绿色木霉3~8、生物炭30~50、凹凸棒粉20~40、麦麸80~120、尿素10~20、氯化钾10~20、过磷酸钙8~15。专利技术人对于以上菌种两两之间进行了拮抗试验,未发现菌种间存在拮抗作用。实施例一: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成分:解淀粉芽孢杆菌2、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5、黑曲霉3、绿色木霉8、生物炭50、凹凸棒粉30、麦麸120、尿素10、氯化钾20、过磷酸钙8。该实施例中生物菌肥的制备工艺如下:S1:将扩大培养后得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按照质量份比制备成混合菌剂;S2: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去除水分后按照质量份比1.2:2.5放入粉碎机粉碎进行粉碎,将粉碎后的混合物在氮气氛围中,在620℃温度环境中炭化160min,炭化后冷却粉碎得生物炭;S3:将麦麸与黑曲霉及绿色木霉按照质量份比混合后,加入适量水使混合料的含水率为48%后进行自然发酵,发酵时间为22d,发酵后晾干粉碎,得发酵基肥;S4:将S1步骤得到的固体菌剂、步骤S2得到的生物炭、步骤S3得到的发酵基肥以及凹凸棒粉、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按照质量份比进行混合后造粒即得微生物菌肥。优选的,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中,所述步骤S1中的扩大培养方法为:步骤A1,激活培养:将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分别接种到NA固体培养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成分:解淀粉芽孢杆菌2~5、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2~5、黑曲霉3~8、绿色木霉3~8、生物炭30~50、凹凸棒粉20~40、麦麸80~120、尿素10~20、氯化钾10~20、过磷酸钙8~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比的成分:解淀粉芽孢杆菌2~5、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2~5、黑曲霉3~8、绿色木霉3~8、生物炭30~50、凹凸棒粉20~40、麦麸80~120、尿素10~20、氯化钾10~20、过磷酸钙8~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扩大培养后得到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按照质量份比制备成混合菌剂;
S2:将小麦秸秆与玉米秸秆去除水分后按照质量份比(1.2~1.5):(2.5~3.2)放入粉碎机粉碎进行粉碎,将粉碎后的混合物在氮气氛围中,在620~660℃温度环境中炭化120~160min,炭化后冷却粉碎得生物炭;
S3:将麦麸与黑曲霉及绿色木霉按照质量份比混合后,加入适量水使混合料的含水率为48~53%后进行自然发酵,发酵时间为20~28d,发酵后晾干粉碎,得发酵基肥;
S4:将S1步骤得到的固体菌剂、步骤S2得到的生物炭、步骤S3得到的发酵基肥以及凹凸棒粉、尿素、氯化钾、过磷酸钙按照质量份比进行混合后造粒即得微生物菌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加于盐碱地农作物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扩大培养方法为:
步骤A1,激活培养:将解淀粉芽孢杆菌以及褐色球形自生固氮菌分别接种到NA固体培养基上,在28~34℃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江杰刘大欣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