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8949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属于蓝藻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支架、过滤单元、振动系统、进水系统、集藻池和清水池,多个过滤单元相互平行且等距设置在过滤单元安装框架中,过滤单元与过滤单元安装框架通过拉簧连接,过滤单元安装框架设置在支架中,集藻池位于过滤单元的垂直下方,清水池围绕在集藻池的四周;振动系统包括振动框和振动器,振动框包围在所有过滤单元的外部,且与每个过滤单元固定,振动器与振动框安装固定;进水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和若干个分支管,分支管依次横于对应过滤单元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振动有效防止杂物或者蓝藻卡在滤布或边框上,加快水穿过过滤孔,增强过滤效果,也防止堵塞,实现自清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
本技术涉及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属于蓝藻处理

技术介绍
蓝藻因其生态系统内缺乏其他物种的竞争和抑制作用,在营养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快速繁殖生长,并形成大面积的水华。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时,大量蓝藻堆积并腐烂分解,散出难忍的腥臭味,严重污染了近岸环境;此外蓝藻水华也影响了饮水水源地的供水安全。多数蓝藻有气泡,可使之漂浮水面,以有效利用水面光能进行光合作用。针对水体表面漂浮的高密度蓝藻的控制方法有多种,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原位处理和异位处理。异位处理主要是利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将水面蓝藻收集并输送至处理场所进行处理。因藻水中蓝藻的浓度很低,需处理藻水量极大,蓝藻水华快速清除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是使用高效蓝藻浓缩装置降低待处理藻水体积,削减藻浆浓缩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包括支架、过滤单元、振动系统、进水系统、集藻池和清水池,所述支架呈长方体框架结构,多个过滤单元相互平行且等距设置在过滤单元安装框架中,所述过滤单元与过滤单元安装框架通过拉簧连接,所述过滤单元安装框架设置在支架中,所述集藻池位于过滤单元的垂直下方,清水池围绕在集藻池的四周;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动框和振动器,所述振动框包围在所有过滤单元的外部,且与每个过滤单元固定,振动器与振动框安装固定;所述进水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和若干个分支管,分支管依次横于对应过滤单元的上方,朝向过滤单元喷出藻水。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四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与地面贴合的落地板,立柱的顶部之间通过顶部杆顺次首尾连接,所述顶部杆构成矩形形状,其中长边的顶部杆称为长顶部杆,短边的顶部杆称为短顶部杆,所述过滤单元沿着长顶部杆方向等距分布,所述过滤单元安装框架的上端与支架的长顶部杆固定安装,下端悬空,该端的一侧设置有换向轮,支架的短顶部杆设置有与换向轮相对的电动或手动的葫芦,葫芦的拉索绕过换向轮。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单元包括矩形形状的边框,以及绷紧固定在边框内的滤布,滤布的下方设置有背板,所述背板与滤布之间预留间距,所述背板的四周朝向边框弯折,并与边框固定,背板的底部两侧开有出水口,出水口中连接有朝下弧形弯曲的导流管,所述清水池位于导流管垂直下方。进一步的,每个所述过滤单元的边框顶部两端连接有向上延伸的连接板,过滤单元安装框架的顶部连接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板,该相对的连接板通过拉簧钩挂连接,每个所述过滤单元的边框底部两端连接有向下延伸的连接板,过滤单元安装框架的底部连接有向上延伸的连接板,该相对的连接板通过拉簧钩挂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进水管与两根立柱固定,主进水管与长顶部杆平行,主进水管的两端均封闭,侧壁开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固定连接进水管;主进水管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圆孔,每个圆孔均贯通连接有引流管,引流管延伸到过滤单元的靠近顶部的位置,引流管与分支管贯通对接,分支管朝向过滤单元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水孔。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浓缩蓝藻过程中,振动器一直处于振动状态,带动滤布同步振动,防止蓝藻或者水体中的杂物堵塞滤布上的过滤孔。本技术根据不同水体污染程度,综合考虑水体的杂物程度,计算合适的过滤单元倾斜角度,以达到能够有效过滤和防止堵塞。水体中的蓝藻含量极其少,即便是水华严重的水体,蓝藻的含量通常为千分之几,过滤过程中,水体和蓝藻会快速从滤布上流淌而下,部分水穿过滤布,进入到背板上,进入清水池,所以水体需要经过多次循环过滤,才能够达到浓缩效果,进入后续的烘干等程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振动过滤单元,有效防止杂物或者蓝藻卡在滤布或边框上,振动过程中,防止滤布的过滤孔被水封,加快水穿过过滤孔,增强过滤效果。本技术过滤单元的倾斜角度可调,通过手动或电动葫芦提高过滤单元悬空的底部,实现过滤单元角度调节,便于适用于更多的不同程度的水体过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支架,1-1—长顶部杆,1-2—短顶部杆,1-3—立柱,2—葫芦,3—拉索,4—换向轮,5—排放管,6—升降框,7—集藻池,8—清水池,9—回流泵,10—导流管,11—背板,12—主进水管,13—引流管,14—拉簧,15—连接板,16—过滤单元安装框的上边框,17—过滤单元安装框,18—过滤单元,19—过滤单元的边框,20—振动器,21—振动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主要可分为支架、过滤单元、升降系统、振动系统、进水系统、集藻池和清水池。下面依次介绍各个系统的结构:支架1整体呈长方体框架结构,支架1包括四根立柱1-3,立柱1-3的底部设置有与地面贴合的落地板,当实际使用时,通过落地板与地面或者其他接触面固定住,使得整个支架1站立稳定。立柱1-3的顶部之间通过顶部杆顺次首尾连接,顶部杆构成矩形形状,其中长边的顶部杆称为长顶部杆1-1,短边的顶部杆称为短顶部杆1-2。在立柱1-3靠近地面的位置设置清水池8,清水池8包括围绕一圈的挡板和底板,靠近短边的两端的挡板与对应端的立柱1-3内侧固定,该挡板的长度可以与短边等长度,或者长于短边的长度,与长边平行的挡板可以位于立柱1-3的外部,形成的清水池8的宽度大于支架1的宽度,底板固定在挡板的底部,形成顶部敞口的清水池8。在清水池8的内部分割出一个集藻池7,其中短边的一端与清水池8的挡板公用,用三块挡板,围绕成一个宽度和长度均小于清水池8的集藻池7,位于清水池8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为了方便排水,在其公用的挡板上开两个以上洞,至少一个洞与清水池8贯通,一个洞与集藻池7贯通,洞中均连接出排放管5。过滤单元18设置在支架1内部,为了提高过滤水量,支架1内设置多个相互平行且等距分布的过滤单元18,过滤单元18包括矩形形状的过滤单元的边框19,以及绷紧固定在边框19内的滤布,滤布的下方设置有背板11,背板11与滤布之间预留间距,背板11的四周朝向边框弯折,并与边框固定,背板11的底部两侧开有出水口,出水口中连接有朝下弧形弯曲的导流管10,导流管10的出水口位于清水池8的垂直上方,集藻池7位于过滤单元18的垂直下方。多个过滤单元18首先安装固定在一个拐角铆接连接的过滤单元安装框17中,过滤单元的边框21的四个拐角分别固定有连接板15,连接板15钩挂这拉簧14,拉簧14与过滤单元安装框的上边框16和下边框连接,连接方式为,过滤单元安装框17的上边框和下边框分别固定与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过滤单元、振动系统、进水系统、集藻池和清水池,/n所述支架呈长方体框架结构,多个过滤单元相互平行且等距设置在过滤单元安装框架中,所述过滤单元与过滤单元安装框架通过拉簧连接,所述过滤单元安装框架设置在支架中,所述集藻池位于过滤单元的垂直下方,清水池围绕在集藻池的四周;/n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动框和振动器,所述振动框包围在所有过滤单元的外部,且与每个过滤单元固定,振动器与振动框安装固定;/n所述进水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和若干个分支管,分支管依次横于对应过滤单元的上方,朝向过滤单元喷出藻水。/n

【技术特征摘要】
1.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过滤单元、振动系统、进水系统、集藻池和清水池,
所述支架呈长方体框架结构,多个过滤单元相互平行且等距设置在过滤单元安装框架中,所述过滤单元与过滤单元安装框架通过拉簧连接,所述过滤单元安装框架设置在支架中,所述集藻池位于过滤单元的垂直下方,清水池围绕在集藻池的四周;
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动框和振动器,所述振动框包围在所有过滤单元的外部,且与每个过滤单元固定,振动器与振动框安装固定;
所述进水系统包括主进水管和若干个分支管,分支管依次横于对应过滤单元的上方,朝向过滤单元喷出藻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自清洁式蓝藻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四根立柱,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与地面贴合的落地板,立柱的顶部之间通过顶部杆顺次首尾连接,
所述顶部杆构成矩形形状,其中长边的顶部杆称为长顶部杆,短边的顶部杆称为短顶部杆,所述过滤单元沿着长顶部杆方向等距分布,所述过滤单元安装框架的上端与支架的长顶部杆固定安装,下端悬空,该端的一侧设置有换向轮,支架的短顶部杆设置有与换向轮相对的电动或手动的葫芦,葫芦的拉索绕过换向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开宁白强马书占黄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瑞盛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国兴环保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