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8574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假体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包括:钛笼本体,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下端为斜型结构,穹隆结构与斜型结构之间设有网状结构,网状结构分别与穹隆结构、斜型结构相连接;网状结构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均呈弧形结构,第一左侧面、第一右侧面均呈平面结构。根据颈椎解剖数据测量结果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上端采用穹隆结构的设计,并且在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下端采用斜型结构的设计,模拟颈椎手术节段角度,从而扩大了钛笼与颈椎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应力集中现象,使得应力均匀地分布在终板表面,进而降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
本技术属于医用假体制造
,涉及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
技术介绍
目前,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颈椎椎体骨折伴脊髓压迫者或陈旧性骨折脱位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等常用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采取经前路显露相应椎体及椎间盘,在拟切除之椎体相邻上下2个椎体分别安放椎体钉,放置椎体撑开器将上下椎体撑开一定高度。切除两端病变椎间盘,于双侧钩椎关节内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该椎的大部椎体及后纵韧带,在减压槽内植入合适长度的钛笼(填充植骨粒),选择合适颈前路钢板固定于上下椎体。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手术疗效。手术节段能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性,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然而,相关术后随访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钛笼下沉塌陷情况,影响患者术后疗效。YuChen等对300例实施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结果发现182(60.7%)位患者出现轻度钛笼塌陷(1-3mm),57位患者出现重度钛笼塌陷(>3mm)。与术后未出现钛笼塌陷的患者相比,存在钛笼塌陷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低于钛笼未塌陷患者。此外,严重的钛笼塌陷会导致颈部疼痛、神经功能受损、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出现。(ChenY,ChenDY,GuoYF,etal.SubsidenceofTitaniumMeshCageAStudyBasedon300Cases[J].JournalofSpinalDisorders&Techniques,2008,21(7):489-492.)引起钛笼术后塌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钛笼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小。传统钛笼植入过程中,需要将钛笼的长度修剪至骨槽长度。钛笼未经裁剪一面为光滑结构,有6个平整的接触点,裁剪的一端多数情况下为12个锐利的接触点。这种点接触方式造成其椎体终板表面压力负荷较大,容易引起椎体终板结构破坏导致钛笼刺入椎体中,引起钛笼塌陷。(徐建伟,贾连顺,陈德玉,etal.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早期塌陷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z1):1267-1269.)为了防止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联合钛笼植骨融合术后钛笼的塌陷,避免因钛笼塌陷导致颈部疼痛、神经功能受损、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的出现,我们测量了颈椎上下终板前后径、左右径、矢状面弧度半径、冠状面弧度半径、颈椎手术节段高度、手术节段角度等解剖参数,并根据据此参数设计了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通过增大钛笼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椎体终板表面的压强,减少了因压强过大引起的椎体终板破坏,从而克服了传统钛笼植入后存在的钛笼塌陷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包括:钛笼本体,所述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下端为斜型结构,所述穹隆结构与斜型结构之间设有网状结构,所述网状结构分别与穹隆结构、斜型结构相连接;所述网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表面、第一左侧面、第一后表面及第一右侧面,所述第一前表面、第一后表面均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左侧面、第一右侧面均呈平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钛笼整体呈方形结构,将钛笼设计为方形可以充分利用终板后方及后外方的强度优势,使得手术节段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有利于防止钛笼塌陷;在相同直径下,方型设计相比于传统圆形设计具有更大的植骨容积,可容纳更多的松质骨颗粒,有利于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方形设计使得钛笼两侧面为平面,增大了与残留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与其之间的骨性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侧面及第一右侧面相互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穹隆结构包括相连接的前、后、左、右四个弧形结构;所述左弧形结构的顶点、右弧形结构的顶点分别位于对应弧形结构的后1/3位置处,向两侧递减,所述前弧形结构的顶点、后弧形结构的顶点分别位于对应弧形结构的正中间位置,并向两侧递减。进一步地,所述网状结构沿周向分布有若干菱形结构层,相邻的菱形结构层交错排列,每层菱形结构层包括若干菱形网孔。进一步地,所述菱形结构层的层数为六层,每层菱形网孔的数量为九个。进一步地,所述网状结构的高度为19mm,宽度为2mm,厚度为2mm,该网状结构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增大钛笼内植骨粒与周围骨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手术区域骨质的早期融合。进一步地,斜型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前表面、第二左侧面、第二后表面及第二右侧面,所述第二前表面、第二后表面均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左侧面、第二右侧面均呈斜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前表面的顶点、第二后表面的顶点分别位于第二前表面、第二后表面的中间位置处,且从顶点向两侧平滑递减,向上与网状结构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左侧面的顶点、第二右侧面的顶点分别位于对应斜型结构的后端,且所述第二左侧面、第二右侧面的高度分别从对应斜型结构的前端向后端递增,向上与网状结构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根据颈椎解剖数据测量结果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上端采用穹隆结构的设计,并且在对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下端采用斜型结构的设计,模拟颈椎手术节段角度,从而扩大了钛笼与颈椎终板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应力集中现象,使得应力均匀地分布在终板表面,进而降低钛笼塌陷的发生率。此外,通过将下颈椎解剖型钛笼设计为方形,在手术节段融合及支撑强度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将钛笼设计为方形可以充分利用终板后方及后外方的强度优势,使得手术节段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有利于防止钛笼塌陷;在相同直径下,方型设计相比于传统圆形设计具有更大的植骨容积,可容纳更多的松质骨颗粒,有利于手术节段的植骨融合;方形设计使得钛笼两侧面为平面,增大了与残留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与其之间的骨性融合。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前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后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的正等轴侧视图。其中:1为穹隆结构;2为斜型结构;3为网状结构;4为第一前表面;5为第一后表面;6为第一左侧面;7为第一右侧面;8为菱形网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6所示,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其特征在于,包括:钛笼本体,所述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1),下端为斜型结构(2),所述穹隆结构(1)与斜型结构(2)之间设有网状结构(3),所述网状结构(3)分别与穹隆结构(1)、斜型结构(2)相连接;所述网状结构(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表面(4)、第一左侧面(6)、第一后表面(5)及第一右侧面(7),所述第一前表面(4)、第一后表面(5)均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左侧面(6)、第一右侧面(7)均呈平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其特征在于,包括:钛笼本体,所述钛笼本体的上端为穹隆结构(1),下端为斜型结构(2),所述穹隆结构(1)与斜型结构(2)之间设有网状结构(3),所述网状结构(3)分别与穹隆结构(1)、斜型结构(2)相连接;所述网状结构(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前表面(4)、第一左侧面(6)、第一后表面(5)及第一右侧面(7),所述第一前表面(4)、第一后表面(5)均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左侧面(6)、第一右侧面(7)均呈平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笼整体呈方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侧面(6)及第一右侧面(7)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颈椎解剖型钛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穹隆结构(1)包括相连接的前、后、左、右四个弧形结构;所述左弧形结构的顶点、右弧形结构的顶点分别位于对应弧形结构的后1/3位置处,向两侧递减,所述前弧形结构的顶点、后弧形结构的顶点分别位于对应弧形结构的正中间位置,并向两侧递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颈椎解剖型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西京顾鹏真卢腾贺高乐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