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82020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包括设有隔热层的一体式防护服和负压换气装置,防护服面部设有空气过滤层,负压换气装置吸气端与防护服内部连通,排气端与外界连通,所述负压换气装置包括气泵、过滤装置,所述气泵设置于防护服的靴子底部,通过使用者踩踏为气泵提供动力,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气泵的排气端一侧,并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抽气换气将防护服内的湿热空气换成防护服外清爽干燥的空气,改善防护服使用者的闷热的使用环境,能够让使用者呼吸畅快,神清气爽,同时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使用者能够有效降低湿热环境而导致的猝死等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用防护
中的降温除湿技术范畴,尤其涉及应用于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
技术介绍
医用防护服是指医务人员及进入特定医药卫生区域的人群所使用的防护性服装,其作用是隔离病菌、有害超细粉尘、酸碱性溶液、电磁辐射等,保证人员的安全和保持环境清洁。然后由于防护服为密闭的设计,使用者在使用时由于身体发热和出汗导致防护服内空气高温、闷热、潮湿,人体在过高环境温度作用下,体温调节机制暂时发生障碍,而发生体内热蓄积,导致中暑,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在高温潮湿无风低气压的环境里,人体排汗受到抑制,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闷热还可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中国技术专利CN03260005.4公开了一种全封闭医用防护服,该防护服为连体式防护服,前胸区中部位设有拉链,其两侧设有双重覆盖密封条,防护服内面躯干及头盔部位分别设有开口朝上的放置袋,其内装有储冷袋,防护服的头盔部位口鼻处开有两个并排圆形开口,周边带有密封圈的一次性面罩中部设有与开口相对应的长短不一的空腔接头上分别装有带插头的插管,插头上分别插接有吸气管导管的末端接至移动装置上设置的带有降温层的氧气瓶安装的湿化瓶插管上,呼气导管末端装有过滤壳体内设有上、下两端由纱布封头,其内装有活性炭的过滤管,在呼、吸气插管的基部分别设有微型送话器和微型受话器,微型受话器上设有接听诊器主胶管的插口。该技术的不足是:该技术备采用了防暑降温装置,需在连体式防护服上不同部位负重降温袋,造成连体式防护服上有多个负重点,给使用者使用时造成局部拉扯的感觉,影响正常工作,同时无法对面部的雾气进行有效处理,造成改全封闭防护服面部雾气产生影响使用者的视线。综上所述,迫切需要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来实现医用防护服防暑降温除雾。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包括设有隔热层的一体式防护服和负压换气装置,防护服设面部设有空气过滤层,负压换气装置吸气端与防护服内部连通,排气端与外界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换气装置包括气泵、过滤装置,所述气泵设置于防护服的靴子底部并设有辅助电源插槽,通过使用者踩踏为气泵提供动力,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气泵的排气端一侧,并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连。采用这样的设计,在防护服上设置负压换气装置,可以将防护服内的湿热空气抽出,同时新鲜空气则通过空气过滤层进入防护服的内部,给使用者一个干爽清新的环境,负压换气装置设置在防护的靴子上,其中气泵设置在防护服的靴子底部,利用使用者的走动踩踏气泵,每一次抬脚落脚都会踩踏气泵,进而驱动气泵抽气排气一次,当使用者活动量增大时,踩踏的次数也随之增多,气泵抽气排气的次数也随之增加,这样就达到了湿热空气多时多换气,湿热空气少时少换气的目的,此外气泵还设有辅助电源槽,在使用者执行不需要走动时的工作时,可以接通过辅助电源插槽接通电源,通过电动方式驱动气泵进行换气,根据实际需要,在进行短时间辅助换气时可以在辅助电源插槽插接备用电池,而较长时间的静止工作则需要在辅助电源插槽插接电源线进行供电,这样的设计将换气装置设置在防护服的靴子底部,既可以在新生产的防护服上使用,也可以对现有防护服进行改造后使用,对于现有防护服只需将靴子换掉,将裤腿套在靴子外侧,在脚踝处使用交代或者绷带包裹密闭即可,再次,这样的实际不改变防护服腿部和躯干部分以及手臂部分的负重,对使用者的工作活动不会造成负担,而静止工作时也不会增加任何负重感,只有在走动时有穿增高鞋的感觉,过滤装置能防止排气过程中外界空气沿排气通道进入防护服内,污染防护服内的空气,起到保护作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服的靴子靴筒设有若干进气束带,所述进气束带与使用者小腿部紧密结合,进气束带上设有若干进气孔,进气束带通过气管与气泵的进气端相连。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在靴子的靴筒与使用者小腿部贴紧时,防护服内的湿热空气可以通过气孔被抽入气泵后排出,避免了因为靴筒与使用者小腿部贴紧而导致气泵的进气通道被堵塞的问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束带与使用者小腿部结合的一侧设有若干凸起,所述进气孔设置在相邻的凸起之间。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在靴子的靴筒与使用者小腿部贴紧时,依然通过与进气束带与使用者小腿部结合的一侧的进气孔进行吸气,进一步增大进气面积,增加吸气效率,同时也改善了结合处的透气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束带设有束紧带,用于将进气束带束缚在使用者的小腿部。采用这样的设计,可以调节进气束带束缚范围的大小,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腿部,同时束紧带能够将进气束带固定在使用者的腿部,束紧带的作用是用来拉紧和固定进气束带,其具体形式可以为魔术贴,也可以为带纽扣的带子,或者具有锁紧功能塑料卡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泵包括阀体和按工作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固定在阀体上的吸气单向阀、弹性气囊和排气单向阀,所述吸气单向阀通过气管与所述进气束带相连,所述排气单向阀通过气管与过滤装置相连。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泵包括阀体按工作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固定在阀体上的吸气单向阀、柱塞泵和排气单向阀,所述柱塞泵设有倍距踩踏装置,用于增加柱塞行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倍距踩踏装置包括基座,基座内设有十字交叉的竖直滑道和水平滑道,竖直滑道内设有踩踏杆,水平滑道与柱塞泵的柱塞孔相连的一端内设有弹簧复位装置,所述柱塞泵的柱塞通过拉线与弹簧复位装置固定在一起,所述拉线穿过水平滑道,并绕过踩踏杆的非踩踏段后固定在水平滑道的另一端。采用这样的设计,利用动滑轮原理,通过踩踏杆的一端推动拉线在竖直滑道内运动,使柱塞泵的柱塞行程变成踩踏杆行程的两倍,想要等到更大的形成可以增加竖直滑道的数量,进而使柱塞泵的柱塞行程成本增加,同时复位弹簧可以将拉线复位到初始位置,为下一次抽气做好准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滑道和竖直滑道交叉处设有上槽轮,用于减少所述拉线与基座的摩擦力。采用这样的设计,拉线在经过水平滑道和竖直滑道交叉处时不会直接和滑道的壁相接触,而是在上槽轮的槽里,拉线运动时带动槽轮转到,这样拉线滑动时是只需克服槽轮的滚动阻力即可,能够保证拉线的在滑道内流畅快速的滑动,同时也降低了加工打磨的难度,水平滑道和竖直滑道的交叉处在基座的内部,普通打磨无法实现孔内部的相贯线打磨,但是设置上槽轮可以在相贯线的位置加工一个辅助孔,将上槽轮和固定上槽轮的轴安装在辅助孔内,这样就实现了在水平滑道和竖直滑道交叉处设有上槽轮,相比于孔内打磨相贯线的操作,制作辅助孔更加易于操作,虽然增加了结构但是加工成本却更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踩踏杆包括踩踏板和与自润滑杆,自润滑杆的一端与踩踏板相连,另一端设有下槽轮,下槽轮内滑动设有所述拉线。采用这样的设计,将踩踏杆设计成自润滑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包括设有隔热层的一体式防护服和负压换气装置,防护服面部设有空气过滤层,负压换气装置吸气端与防护服内部连通,排气端与外界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换气装置包括气泵、过滤装置,所述气泵设置于防护服的靴子底部并设有辅助电源插槽,通过使用者踩踏为气泵提供动力,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气泵的排气端一侧,并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包括设有隔热层的一体式防护服和负压换气装置,防护服面部设有空气过滤层,负压换气装置吸气端与防护服内部连通,排气端与外界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换气装置包括气泵、过滤装置,所述气泵设置于防护服的靴子底部并设有辅助电源插槽,通过使用者踩踏为气泵提供动力,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气泵的排气端一侧,并通过气管与气泵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服的靴子靴筒设有若干进气束带,所述进气束带与使用者小腿部紧密结合,进气束带上设有若干进气孔,进气束带通过气管与气泵的进气端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束带与使用者小腿部结合的一侧设有若干凸起,所述进气孔设置在相邻的凸起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束带设有束紧带,用于将进气束带束缚在使用者的小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其中任意一项所述一种降温除湿型医用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包括阀体和按工作气流流动方向依次固定在阀体上的吸气单向阀、弹性气囊和排气单向阀,所述吸气单向阀通过气管与所述进气束带相连,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