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79654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可以较为精确获知电机转子不同位置的温度信号,还可以通过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和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构成供电电源进而给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因此,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可以通过持续获取的电能给安装在电机转子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提供电能,进而使得各温度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测电机转子不同位置的温度信号,最终可以获知电机转子在旋转过程中连续变化的温度信号,并且在供电电源给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电机转子旋转的影响,其使用周期较长,使用寿命也较高,也可以降低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转子温度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电驱动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电机是作为电驱动系统的核心动力驱动部件,在电驱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机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产生驱动转矩,也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因此,电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但由于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电机转子长时间处于旋转状态,所以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以防电机因转子转动导致转子温度过高发生故障或损坏,有必要对电机转子温度进行监测。目前,现有技术中主要利用转子温度估测算法监测电机转子温度,或,通过安装在转子上的温度传感器测量电机转子温度,或,通过滑环传输电能或电信号测量电机转子温度。其中,利用转子温度估测算法监测电机转子温度,需要测量电机定子磁链、定子电流、定子温度等物理参数信息,进一步根据该物理参数信息通过转子温度估测算法计算电机转子温度,显然,该方式只能间接地估算出电机转子温度,很难监测出电机转子温度变化,并且也很难保证电机转子温度的测量精度;其中,通过安装在转子上的温度传感器虽然能获知电机转子温度变化,但是,温度传感器需要通过电池持续供电,而电池的电量有限,一旦电池电量耗尽后就无法给温度传感器供电,导致无法正常测量电机转子温度;其中,利用滑环测量电机转子温度,由于滑环结构供电属于接触式的电测量,其使用寿命有限,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机转子温度监测方式,其测量精度较差,很难监测出电机转子温度变化以及无法持续监测电机转子温度、使用寿命有限,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根据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其中,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且平行设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转子上,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转子同心;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包括:分布设置在所述电机转子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和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定子上,且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平行设置,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定子同心;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包括: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将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构成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给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微控制器,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连接;第一电源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通信传输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连接;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输出所述电能为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二通信传输器件,与所述第一通信传输器件连接;第二微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通信传输器件连接。结合第一方面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电源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连接;第二电源信号发送端,与所述第二电源控制器连接,且所述第二电源信号发送端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构成所述供电电源。结合第一方面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为供电线圈接收端,所述第二电源信号接收端为供电线圈发送端。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实施方式中,所述供电电源为与所述电机转轴同心的电源变压器。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为第一PCB电路板。结合第一方面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八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模块为第二PCB电路板。结合第一方面第八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九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PCB电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转子端面上,与所述电机转子同步旋转,所述第二PCB电路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定子上。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可以较为精确获知电机转子不同位置的温度信号,还可以通过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和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构成供电电源进而给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因此,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可以通过持续获取的电能给安装在电机转子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提供电能,进而使得各温度传感器可以持续监测电机转子不同位置的温度信号,最终可以获知电机转子在旋转过程中连续变化的温度信号,并且在供电电源给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电机转子旋转的影响,其使用周期较长,使用寿命也较高,也可以降低维护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温度感应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温度感应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电源控制电路与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之间的电路连接图。附图标记:1-电机转轴;2-电机转子;3-电机定子;4-第一温度感应模块;5-第二温度感应模块;41-温度传感器;42-第一电源控制电路;51-第二电源控制电路;421-第一微控制器;422-第一电源控制器;423-第一通信传输器件;424-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511-第二微控制器;512-第二电源控制器;513-第二通信传输器件;514-第二电源信号发送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电机转轴1、电机转子2和电机定子3,其中,电机转子2与电机定子3穿过电机转轴1且平行设置。具体地,电机转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其中,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且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转子上,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转子同心;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包括:分布设置在所述电机转子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和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n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定子上,且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平行设置,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定子同心;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包括: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n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将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构成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给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包括:电机转轴、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其中,所述电机转子与所述电机定子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且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转子上,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转子同心;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包括:分布设置在所述电机转子不同位置上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和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
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安装在所述电机定子上,且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平行设置,穿过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电机定子同心;所述第二温度感应模块包括: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将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的温度信号传输给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电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构成供电电源,所述供电电源输出的电能给所述第一温度感应模块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微控制器,与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连接;
第一电源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温度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一通信传输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连接;
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源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电源信号接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其彪张栋佟雪丽范涛温旭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