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及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7659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包括:电池,放电模块,与电池连接,用于接收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触发模块,与放电模块连接,用于触发放电模块;放电限时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单片机出现故障时,关断触发模块,其中,放电限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一端与单片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压,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放电电路能够对电路收到干扰或者单片机发生故障时,及时关断电池,避免电池电量过度消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含电池放电电路的测试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及测试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池内阻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及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在对电池内阻进行测量时,往往需要对电池进行放电,测量电池放电前后的电压,以及放电电流,进而根据欧姆定律得到电池内阻的阻值。在对电池进行放电时,当电路出现干扰或者单片机出现故障时,易造成电路故障,持续对电池进行放电,会造成电池内阻增加,即使对其进行充电也难以还原,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及测试装置,防止放电电路受到干扰时,电池持续放电,电量被过度消耗。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包括:电池,放电模块,与电池连接,用于接收电池放电时的能量;触发模块,与放电模块连接,用于触发放电模块;放电限时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单片机出现故障时,关断触发模块,其中,放电限时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一端与单片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压,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单片机与放电限时模块连接,放电限时模块与触发模块连接,触发模块用于触发放电模块,使得电池进行放电。具体的,当单片机发出的PWM波是高电平时,对第一电容进行充电,第一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电路导通,触发模块触发放电模块对电池进行放电;当第一电容充电结束后,第一三极管处于关断状态,触发模块触发放电模块停止对电池进行放电,即第一电容的充放电状态可实现对电池充放电的控制,当单片机发生故障时,第一电容实现对放电电路及时关断放电电路,避免电量过度消耗。优选地,放电限时模块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优选地,放电模块包括:MOSFET,MOSFET的第四管脚与第四电阻连接,MOSFET的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接地,MOSFET的第五管脚、第六管脚、第七管脚和第八管脚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MOSFET的第五管脚、第六管脚、第七管脚和第八管脚通过第二电容、第六电阻与电池的负极连接。优选地,放电模块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正极通过第七电阻接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电阻连接。优选地,触发模块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电阻接5V电压;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通过第二二极管与电池正极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测试装置,包含上述电池放电电路。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放电电路,通过调节第一电容充放电状态实现对电池是否放电控制,能够保证在电路收到干扰或者单片机发生故障时,电池及时停止放电,避免造成电池电量的过度消耗,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本技术提供的测试装置同样具有上述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池放电电路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池放电电路的电路图。附图标记:1.电池、2.放电模块、20.MOSFET、21.第四电阻、22.第五电阻、23.第二二极管、24.第二电容、25.第六电阻、26.第三二极管、27.第七电阻、28.第三电容;3.触发模块、30.第二三极管、31.第八电阻;4.放电限时模块、40.第一电阻、41.第一电容、42.第二电阻、43.第一三极管、44.第三电阻、45.第一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对电池进行内阻测试时,需要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若此时电路发生故障,例如:单片机故障,若电池不停止放电,会造成电池放电过度,增加电池的内阻,同时影响电池的容量和寿命。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放电电路能够实现对电池放电的自动关闭。参考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包括:电池1,放电模块2,与电池1连接,用于接收电池1放电时的能量;触发模块3,与放电模块2连接,用于触发放电模块2;放电限时模块4,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单片机出现故障时,关断触发模块3,其中,放电限时模块4包括:第一电阻40,第一电阻40一端与单片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41连接;第一电容4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42连接,第二电阻42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43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43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44接电压,第一三极管43的发射极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池1为铅蓄电池或镍镉电池。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电限时模块4可实现对触发模块3的控制,触发模块3触发放电模块2对电池1进行放电。具体的,第一电容41两端电压在初始阶段是0伏,由单片机发出的PWM信号变为高电平时,例如:高电平为3.3伏,开始对第一电容41进行充电,充电过程中,第一三极管43的基极电压是0.7伏,第一三极管43导通,即触发模块3触发放电模块进行工作,电池1开始进行放电;当第一电容41充满时,此时第一电容41上的电压是3.3伏,第一三极管43的基极电压降到0伏,第一三极管43截止,电路关断,即触发模块3关断,电池1因放电模块2关断而停止放电。可以看到,在充电过程中第一电阻40和第二电阻42的阻值决定了充电的电流,而第一电容41的容量决定了在这个电流下充满的时间,第一电阻40和第二电阻42越大,充电电流越小,第一电容41充满的时间越长;第一电阻40和第二电阻42越小,充电电流越大,第一电容41充满的时间越短;即,充电时间与第一电阻40和第二电阻42阻值呈反比例关系,与第一电容41的容值呈正比例关系。如果第一电阻40和第二电阻42不变时,第一电容41容值越大,充电的时间越长;第一电容41的容值越小,充电的时间越短;也就是说,调节第一电容41的容值大小即可实现调节超时时间的调节。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放电限时模块4还包括:第一二极管45,第一二极管45的负极与第二电阻42的一端、第一电容41的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45的正极与第一三极管43的集电极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二极管45反并联在第一电容41与地之间,防止电压过高时对第一电容41的损坏,起到对第一电容41的保护作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放电模块2包括:MOSFET20,MOSFET20的第四管脚与第四电阻21连接,MOSFET20的第一管脚、第二管脚和第三管脚接地,MOSFET20的第五管脚、第六管脚、第七管脚和第八管脚与第五电阻22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22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23的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30的负极通过第三电容28接地,第二二极管23的正极与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池,/n放电模块,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池放电时的能量;/n触发模块,与所述放电模块连接,用于触发所述放电模块;/n放电限时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用于所述单片机出现故障时,关断所述触发模块,其中,/n所述放电限时模块包括:/n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单片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连接;/n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n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压,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
放电模块,与所述电池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电池放电时的能量;
触发模块,与所述放电模块连接,用于触发所述放电模块;
放电限时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用于所述单片机出现故障时,关断所述触发模块,其中,
所述放电限时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一端与所述单片机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容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电阻接电压,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限时模块还包括:
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放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块包括:
MOSFET,所述MOSFET的第四管脚与第四电阻连接,所述MOSFET的第一管脚、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书文武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丹芬瑞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