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6978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包括吸管本体、活动罩、耙齿、分体格栅和冲水管,吸管本体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冲水管设置于吸管本体上,活动罩与吸管本体转动连接,活动罩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耙齿设置于活动罩前端并位于活动罩的空腔结构内,分体格栅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上格栅安装在活动罩上,下格栅安装在耙箱口的外端,上格栅与耙齿呈30°‑40°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增加破土能力以及有效阻挡块石等杂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
本技术涉及耙吸船挖掘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在疏浚行业中,耙吸式挖泥船是一种装备有耙头挖掘机具和水力吸泥装置的大型自航、装舱式挖泥船。挖泥时,将耙吸管放至水底,利用泥泵的真空作用,通过耙吸式挖泥船耙头和吸泥管自水底吸收泥浆进入挖泥船的泥仓中,泥舱满后,起耙航行至抛泥区进行抛泥。耙吸式挖泥船耙头是耙吸式挖泥船吸取泥浆或泥沙管路的最前端设备,耙吸式挖泥船耙头通过耙臂和船体连接,耙臂可作上下升降运动,其后端放入水下一定深度,使耙吸式挖泥船耙头与水下土层的疏浚工作面相接触,因此,耙吸式挖泥船耙头对耙吸式挖泥船的挖泥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包括吸管本体、活动罩、耙齿、分体格栅和冲水管,所述吸管本体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所述冲水管设置于所述吸管本体上,所述活动罩与所述吸管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活动罩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耙齿设置于所述活动罩前端并位于所述活动罩的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分体格栅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安装在所述活动罩上,所述下格栅安装在所述吸管本体下面板内侧,所述上格栅与所述耙齿呈30°-40°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上格栅与所述耙齿呈35°夹角设置。进一步,所述上格栅间隙小于泥泵流道的最小宽度。>进一步,所述下格栅间隙小于所述上格栅。进一步,所述冲水管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活动罩方向。进一步,所述活动罩的上端设有液压缸座,所述液压缸位于所述液压缸座上,所述液压缸的固定端连接所述吸管本体,所述液压缸的活动端连接所述活动罩。进一步,该装置底部设有倒三角条形铸铁。进一步,该装置靠近船舷一侧还设有由橡胶块组成的橡胶靠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活动罩的上端设有液压油缸座,液压油缸位于液压油缸座上,液压油缸的固定端连接、液压油缸的活动端连接活动罩,通过液压油缸的伸缩调整该装置对地角度;橡胶靠邦用于耙吸式挖泥船耙头在起落过程中防止因风浪情况造成耙吸式挖泥船耙头撞击船舷;对分体格栅角度进行优化,加大格栅上下错开的角度,上格栅角度与耙子水平35°安装,下格栅应在下部成水平15°,保证上格栅不能挂碰下格栅,且留有足够的空间;冲水管可利用高压冲水对隔栅进行冲刷;加装倒三角条形铸铁能够对高塑性粘土进行预切割,以及有效阻挡块石等杂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上格栅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上格栅安装示意图;图4是下格栅的平面示意图;图中:1、液压缸;2、活动罩;3、冲水管;4、吸管本体;5、耙齿;6、上格栅;7、橡胶靠邦;8、下格栅;9、圆钢龙骨;10、副支撑板;11、主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4所示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包括吸管本体4、活动罩2、耙齿4、分体格栅6和冲水管3,吸管本体4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冲水管3设置于吸管本体4上,活动罩2与吸管本体4转动连接,活动罩2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耙齿5设置于活动罩2前端并位于活动罩2的所述空腔结构内,分体格栅6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安装在活动罩2上,下格栅8安装在吸管本体4下面板内侧,所述上格栅与耙齿5呈30°-40°夹角设置,优选地,所述上格栅与耙齿5呈35°夹角设置。上格栅6与下格栅7结构相同,均设有主支撑板11、副支撑板10、圆钢龙骨9,所述圆钢龙骨9将主支撑板11、副支撑板10串连起来,主支撑板11设置在上格栅6、下格栅8最外两端及其格栅中间部分别与活动罩2及吸管本体4相连,副支撑板10在上格栅6、下格栅8最外两端的主支撑板11及中间部分主支撑板11之间依次排列。上格栅6安装在活动罩2上,随着主动耙唇的调节而活动,下格栅安装在耙箱口最外端为固定格栅,在施工时若发现有堵耙迹象,可通过调节活动罩2角度,反复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上格栅圆型钢材围绕活动罩2主轴做半圆周运动,上格栅、下格栅的尺寸及间隙并没有发生改变,格栅不会被挤坏,并且粘土在泥泵真空、高压冲水压力、自身重力等多重作用下将自由脱落,如果堵塞严重可采取脱泵反冲,将粘土冲掉。耙齿的5高度决定了耙齿入泥深度和挖掘厚度,同时也决定了耙头拖拽阻力的大小。优选地,耙齿5高度不宜超过35cm,耙齿5过高则入土太深,增大耙头的拖拽阻力,耙具受力过大,不但会由于船速下降而影响破土效果,也容易损伤耙具或发生断耙、断管事故。耙唇角度可控制在-4°~+4°之间,调节破土量和清水引入量,上翘太大会造成破土量不足,真空低,产量低;向下角度太大,则切削厚度打容易耙头,在土质过硬时还会造成耙唇将整个耙头顶起的现象,同样生产率低下。冲水头的冲水方向与耙齿5呈角度设置,施工中开启耙齿5的高压冲水,一方面可防止耙齿5残留土,另一方面,施工时耙齿5的冲水角度基本与泥面呈平行状态,加速大块土分散液化。实施例2如图1-4所示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包括吸管本体4、活动罩2、耙齿4、分体格栅6和冲水管3,吸管本体4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冲水管3设置于吸管本体4上,冲水管3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活动罩方向,活动罩2与吸管本体4转动连接,活动罩2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耙齿5设置于活动罩2前端并位于活动罩2的所述空腔结构内,分体格栅6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间隙小于泥泵流道的最小宽度,所述下格栅间隙小于所述上格栅,所述上格栅安装在活动罩2上,所述下格栅安装在所述吸管本体下面板内侧,所述上格栅与耙齿5呈30°-40°夹角设置,优选地,所述上格栅与耙齿5呈35°夹角设置。上格栅6与下格栅7结构相同,均设有主支撑板11、副支撑板10、圆钢龙骨9,所述圆钢龙骨9将主支撑板11、副支撑板10串连起来,主支撑板11设置在上格栅6、下格栅8最外两端及其格栅中间部分别与活动罩2及吸管本体4相连,副支撑板10在上格栅6、下格栅8最外两端的主支撑板11及中间部分主支撑板11之间依次排列。实施例3如图1-4所示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包括吸管本体4、活动罩2、耙齿4、分体格栅6和冲水管3,吸管本体4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冲水管3设置于吸管本体4上,冲水管3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活动罩方向,活动罩2与吸管本体4转动连接,活动罩2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耙齿5设置于活动罩2前端并位于活动罩2的所述空腔结构内,分体格栅6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间隙小于泥泵流道的最小宽度,所述下格栅间隙小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管本体、活动罩、耙齿、分体格栅和冲水管,所述吸管本体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所述冲水管设置于所述吸管本体上,所述活动罩与所述吸管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活动罩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耙齿设置于所述活动罩前端并位于所述活动罩的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分体格栅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安装在所述活动罩上,所述下格栅安装在所述吸管本体下面板内侧,所述上格栅与所述耙齿呈30°-40°夹角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管本体、活动罩、耙齿、分体格栅和冲水管,所述吸管本体用于将该装置固定在耙吸式挖泥船耙管上,所述冲水管设置于所述吸管本体上,所述活动罩与所述吸管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活动罩为一带有开口的空腔结构,所述耙齿设置于所述活动罩前端并位于所述活动罩的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分体格栅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格栅、下格栅交错焊接,所述上格栅安装在所述活动罩上,所述下格栅安装在所述吸管本体下面板内侧,所述上格栅与所述耙齿呈30°-40°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格栅与所述耙齿呈35°夹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耙吸船挖掘高塑性粘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格栅间隙小于泥泵流道的最小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波刘洋林锋刘杰章王建军徐鹏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