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坤生专利>正文

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5629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涉及医疗保健器械技术领域,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颈前升降器,后部分为颈后升降器,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别升降,颈前升降器采用机械升降,颈后升降器采用气动升降;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通过粘接带粘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采用颈前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结构,不仅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性,而且更有助于颈椎的治疗和护理。所有材料不含铁,可以直接做x线及核磁共振检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保健器械
,进一步是一种颈椎牵引器。
技术介绍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而牵引是非手术治疗中治疗颈椎病的主要缓解症状手段。有效的牵引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稳定、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取、解除椎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黏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节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现有的颈椎牵引器有悬吊式、上撑式等。悬吊式需要固定悬挂,不便携带。目前市场上以上撑式为多。现有的颈椎牵引器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一些气动颈椎牵引器由于气体膨胀的作用,对颈部有向内的压迫,令人不适。部分颈椎牵引器能够升降,但往往采用前后同时升降,人体脊柱是S型,每个病人颈椎的曲度方向不相同,难免产生不对症且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使用它,可方便地、舒适地进行颈椎的牵引,达到更好的牵引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颈前升降器,后部分为颈后升降器,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别升降,颈前升降器采用机械升降,颈后升降器采用气动升降;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通过粘接带粘接。进一步:所述颈前升降器包括下支架,升降架,下支架呈V字型结构,升降架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下支架的左右两侧,两侧升降架的上部设置有下颌托,下颌托通过钮扣与升降架固定,升降架的后端通过定轴与下支架轴连接,升降架的前端设置有平滑槽,平滑槽内置有动轴,动轴同时设置于下支架的纵滑槽内,动轴连接升降推杆上端,升降推杆下端与齿杆装置连接,齿杆装置为旋转钮所控制。所述颈后升降器包括充气垫,充气垫的前后面为铆钉与压合块所固定,分为若干气囊柱;充气垫上设置入气口,入气口,通过气管连接气门。所述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通过粘接带粘接指,下支架上设置粘扣勾面,用于与前部分的充气垫上的粘扣勾面相粘接;充气垫的两端为粘接带,粘接带上设置粘扣勾面,用于与前部分的下支架上的粘扣勾面相粘接。所述下支架内侧与下巴托上方均设置有护面。所述充气垫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作;充气垫上下各固定一个护垫;当充气时,护垫被上下推开。所述铆钉为中空结构,从而使充气垫中部形成若干透气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它采用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工合作的方式,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结构,可以根据颈椎的曲度不同,颈前与颈后升降器给的条件力不同,同时还可以改变曲度,不仅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性,而且更有助于颈椎的治疗和护理。所有材料不含铁,可以直接做x线及核磁共振检查。总体上,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舒适性好,使用效果佳等优点,便于推广应用。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并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颈后升降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颈前升降器结构示意图。图中:气门1,气管2,充气垫3,粘接带31,入气口4,铆钉5,压合块6,护垫7,钮扣10,下颌托11,平滑槽12,升降架13,定轴14,动轴15,纵滑槽16,下支架17,旋转钮18,升降推杆19。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颈前升降器,包括下支架17、升降架13,后部分为颈后升降器,包括充气垫3,前后两部分通过粘接带31粘接。颈后升降器包括充气垫3,充气垫3的前后面为铆钉5与压合块6所固定,从而其余部分形成为若干气囊柱;充气垫3上设置入气口4,入气口4通过气管2连接气门1,气门(为纯铜制作可以做核磁共振检查)1可通过气筒充气;充气垫3的两端为粘接带31。颈前升降器包括下支架17、升降架13,下支架17呈V字型结构,升降架13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下支架17的左右两侧,两侧升降架13的上部设置有下颌托11,下颌托11通过钮扣10与升降架13固定;升降架13的后端通过定轴14与下支架17轴连接,升降架13的前端设置有平滑槽12,平滑槽12内置有动轴15,动轴15同时置于设置于下支架17的纵滑槽16内,动轴15可在纵滑槽16及平滑槽12内滑动,平滑槽12的设置是为了配合动轴15在纵滑槽16的滑动(由于定轴14的存在,动轴15上下滑动时须走以定轴14为圆心的圆弧线);动轴15连接升降推杆19上端,升降推杆19下端与齿杆装置连接,齿杆装置为旋转钮18所控制。旋转钮18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可使升降推杆19及固定其上的动轴15上行或下行,从而使升降架13相对下支架17升降。粘接带31上设置粘扣勾面,用于与颈前升降器的下支架17上的粘扣勾面相粘接;具体结构是:粘接带31内侧设置粘扣勾面,与设置于下支架17外侧的粘扣勾面相互粘接。充气垫3由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作的气柱,放气时收缩,充气时膨胀气柱向上下两端牵引;充气垫3上下各固定一个护垫7;当充气时,护垫7被上下推开,当置于人的颈后部时,则颈后部被拉伸。在下支架17内侧与下颌托11上方均设置有护面(护面可通过粘扣勾面与下支架17或下巴托11粘接),用于增强舒适感。升降架13通过定轴14与下支架17轴连接时,升降架13可置于下支架17内侧(如图2所示),也可置于下支架17外侧。铆钉5为中空结构(工程塑料聚乙烯材料,可以做射线检测及核磁共振),从而使充气垫3中部形成若干透气孔。使用时,将颈前升降器置于颈部(下颌托11托住下颌部,升降架13位于最低位置),将颈后升降器置于颈后部(充气垫3未充气),通过粘接带31将充气垫3与下支架17粘接;之后,如需要调节颈前升降器的升降,转动旋转钮18即可,在旋转钮18作用下,齿杆装置推动升降推杆19上下运动,动轴15在纵滑槽16及平滑槽12内运动,进而将升降架13顶起,从而带动颈部的拉伸;如需要调节颈后升降器的升降,用微型气管通过气门1(进气阀,允许进气,不允许出气)向充气垫3内充气即可,充气的充气垫3将上下拉伸,从而带动项部的拉伸。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颈前升降器,后部分为颈后升降器,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别升降,颈前升降器采用机械升降,颈后升降器采用气动升降;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通过粘接带粘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为颈前升降器,后部分为颈后升降器,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分别升降,颈前升降器采用机械升降,颈后升降器采用气动升降;颈前升降器与颈后升降器通过粘接带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前升降器包括下支架,升降架,下支架呈V字型结构,升降架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下支架的左右两侧,两侧升降架的上部设置有下颌托,下颌托通过钮扣与升降架固定,升降架的后端通过定轴与下支架轴连接,升降架的前端设置有平滑槽,平滑槽内置有动轴,动轴同时设置于下支架的纵滑槽内,动轴连接升降推杆上端,升降推杆下端与齿杆装置连接,齿杆装置为旋转钮所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可调节颈椎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后升降器包括充气垫,充气垫的前后面为铆钉与压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坤生韩秋娟仝永康胡绍用王强孟红宇
申请(专利权)人:张坤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