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558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主要是将一感应元件装设于一适合的可塞置于一壳罩内的定位件塞置端,该塞置端形成一可容纳感应元件的缺槽;缺槽内形成两穿孔而与定位件另一端的两通孔相连通,该感应元件的两传输线分别伸入该两穿孔再自上述的两通孔穿出,而该自两通孔穿出的传输线再分别与电线束内的两电线对接;借该电线束而拉撑后,依此状态再于壳罩与电线束之间形成一连接件而将此状态予以固定,从而使其具有较佳感温能力及灵敏度。(*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是在制造的同时利用一定位件将感应元件予以轻易的定位从而使其感温能力及灵敏度均达到最佳程度。传统的感温棒是于一圆直杆状的壳罩内悬空设置一热敏电阻式感应元件,该感应元件再与电线束焊接,在胶质外包覆层的电线束乃适合套设于该壳罩的外缘;但是,此种感温棒在生产过程中,胶质外包覆层必须靠高温、高压射出机械和适当的模具来射出胶质外包覆层,由于高温与高压直接冲击感温元件,非常容易使元件的感应特性遭受破坏。且由于其电线束为单只与其壳罩套接,而在多次热胀冷缩之后造成其套接处形成缝隙,防水性极为不好,且若液体由该缝隙而渗入壳罩内时,感应元件必因接触到该液体而失效,从而发生故障。而为此改进的感温棒,乃是于壳罩1内注入环氧树脂(Epoxy),故而消除上述的压力冲击并可解决防水问题;但是,由于所注入的环氧树脂乃会造成其感应元件6因阻力及浮力等问题而无法定位于理想位置,请参见图5中间示图,其所在位置过高,导致壳罩1封闭端10处的传热因与感应元件6间的距离超过预设值而使其阻力较大,从而又造成温度传导不够灵敏、传导时间被延迟,再者,在使用环氧树脂密封感应元件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环氧树脂的高粘度系数(VISCOSITY FACTOR)使得气泡很容易生成且不易排除;而感温棒若使用在极冷与极热的交替循环环境下(如冷冻柜的应用),气泡因极冷而收缩,因极热而膨胀,导致感温元件受到密封物质体积变大变小的压力影响,容易被破坏,且当气泡收缩时密封物质整体体积变小而在密封物质与壳罩间形成空隙,而此空隙亦会如对传统感温棒所述的那样使液体渗入;另外,如图五的右图所示,感应元件6在装入壳罩1内时亦会因阻力而偏移,若如图所示偏移至壳体1内缘处时,则会使其感温能力及灵敏度大大降低。本技术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制造的同时将感应元件定位而具较佳感温能力及灵敏度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借由一定位件而使其感应元件易于进行定位并借由可被动式弹性扩张的壳罩而达到防水之目的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借由一定位件的塞置端依相对应的形状而顶抵于壳罩封闭端的内缘,而使已被定位的感应元件在塞置后可直接位于最理想的预定位置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主要是将一感应元件装设于一适合的可塞置于一壳罩内的定位件塞置端,该塞置端形成一缺槽,缺槽与壳罩间纳入导热油;该缺槽内形成两穿孔而与形成于定位件另一端的两通孔相连通,该感应元件的两传输线分别伸入该两穿孔再自上述的两通孔穿出,该自两通孔穿出的传输线再分别与电线束内的两电线对接;借该电线束而拉撑后,感应元件乃顺势定位,依此状态再于壳罩与电线束之间形成连接件而将此一状态予以固定。其中,所述的塞置端的端部是借其缺槽而形成两对称凸耳,该凸耳的顶端适合顶抵于其壳罩封闭端的内缘处。所述的两凸耳与壳罩封闭端的内缘形成相对应的形状。所述的定位件塞置端的另一端形成一贯通状开孔,而两通孔则介于穿孔与该开孔间;使其自两通孔穿出的传输线乃交叉于该开孔内,而使感应元件被先行拉撑而定位。所述的定位件与壳罩因塞置而邻接的适当处形成一可束结的凸环之凹环部,使因感温棒日久使用而造成壳罩与定位件邻接处间产生的缝隙,可借该凸环的弹性撑持作用而撑大壳罩,因此而使该缝隙消失。所述的定位件塞置端的另一端的通孔处形成两斜面,使两上下贯通的穿孔可于该两斜面处直接形成所需的通孔。下面对附图进行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图;图3为依据图2之一角度的剖面图;图4为依据图2之另一垂直角度的剖面图;图5为公知感温棒的组装步骤示意图。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下述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较佳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请见图1、2所示,其主要包括一壳罩1、一感应元件6、一定位件3、一凸环4、及一尾端连接有电线束5的连接件2,其中,该定位件3适合借其塞置端而塞置于壳罩1内,定位件3塞置端的端部形成一缺槽32,借该缺槽32乃形成两对称凸耳31,如图3、4所示,该凸耳31的顶端适合顶抵于壳罩1封闭端10的内缘处,藉此而使该定位件3可被直接定位于壳罩1内;上述缺槽32的内底面处形成两上下贯通的穿孔33,另借该定位件3另一端所形成的两对称斜面35而使该两穿孔33的尾端处直接形成所需的两通孔34(配合图3所示),又该定位件3的尾端形成一贯通状开孔36,前述两通孔34则介于穿孔33与该开孔36间;该感应元件6的两传输线60如图1、3所示分别伸入两穿孔33再自上述的两通孔34穿出,该自两通孔34穿出的传输线60再借由开孔36而交叉,而使感应元件6形成一传输线60可被先行拉撑而定位。如图3、4所示,该交叉于开孔36后的两传输线60再分别与电线束5内的两电线50对接(可为焊接,而形成接合点51),借该电线束5拉撑后,感应元件6乃顺势更为定位,依此状态再于壳罩1与电线束5之间形成一连接件2(可为利用橡胶液而使其凝结后将两者固接成对接状),而将此一状态予以固定;当然,若不利用上述可交叉传输线60的开孔36,而仅将两传输线60直接与电线50对接,仍能达到定位感应元件6的功效。于上述的缺槽32与壳罩1封闭端10内缘间所形成的传导空间11内(如图3、4所示)纳入导热油(Thermal Grease)。请参见图1、3、4所示,上述的定位件3,其与壳罩因塞置而邻接且介于穿孔33与通孔34间的适当处,形成一可束结的高韧性、高弹性凸环4的凹环部30,使因感温棒日久使用而造成壳罩1与定位件3邻接处间产生的缝隙,可借该凸环4的弹性撑持作用而撑大壳罩1,因此而使该缝隙消失。上述两凸耳31与壳罩1封闭端10的内缘形成相对应的形状,而顶抵于壳罩1封闭端10的内缘,使已被定位的感应元件6在塞置后可直接位于最理想的预定位置。本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如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确可达到所述之目的,并已克服传统的感温棒的缺陷。其是由在制造的同时利用一定位件将感应元件予以轻易的定位,从而使其感温能力及灵敏度均达最佳程度。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利用本技术上述的形状和构造所进行的变化均属本技术的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主要是将一感应元件装设于一适合的可塞置于一壳罩内的定位件塞置端,该塞置端形成一缺槽,缺槽与壳罩间纳入导热油;该缺槽内形成两穿孔而与形成于定位件另一端的两通孔相连通,该感应元件的两传输线分别伸入该两穿孔再自上述的两通孔穿出,该自两通孔穿出的传输线再分别与电线束内的两电线对接;借该电线束而拉撑后,感应元件乃顺势定位,依此状态再于壳罩与电线束之间形成一连接件而将此一状态予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塞置端的端部是借其缺槽而形成两对称凸耳,该凸耳的顶端适合顶抵于其壳罩封闭端的内缘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凸耳与壳罩封闭端的内缘形成相对应的形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件塞置端的另一端形成一贯通状开孔,而两通孔则介于穿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进的感温棒,其主要是将一感应元件装设于一适合的可塞置于一壳罩内的定位件塞置端,该塞置端形成一缺槽,缺槽与壳罩间纳入导热油;该缺槽内形成两穿孔而与形成于定位件另一端的两通孔相连通,该感应元件的两传输线分别伸入该两穿孔再自上述的两通孔穿出,该自两通孔穿出的传输线再分别与电线束内的两电线对接;借该电线束而拉撑后,感应元件乃顺势定位,依此状态再于壳罩与电线束之间形成一连接件而将此一状态予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健新
申请(专利权)人:九叶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