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技术行业,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机定子双层分数槽分布绕组都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嵌线,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机器自动嵌线的方式,但是一般应用于整数槽分布绕组,并且都采用先嵌U相绕组,再嵌V相绕组,最后嵌W相绕组的方式,此种方法性能上与人工嵌线相比三相电感不平衡,电机振动噪音大,功率密度扭矩密度低,工艺上由于逐相依次嵌线,最后一相嵌线时有多个定子槽被另外两相的线圈挡住,会导致最后一相绕组嵌线难度增加,增加产品不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本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解决了传统机器自动嵌线方式带来的三相电感不平衡,进而引起的噪音震动大、功率密度转矩密度低的问题。同时降低了传统机器自动嵌线工艺的难度,提高了成品率,提高自动化效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包括成环状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36个用于容纳绕组的槽,所述的绕组为三相双层绕组,且分别通过自动嵌线机器嵌入36个槽内;/n嵌线方法包括:/n步骤(1)、先在定子的槽内嵌绕组的全部下层边,下层边分三次嵌线,分别是U1、V1、W1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均由6个线圈串联而成;/n步骤(2)、再在定子的槽内嵌绕组的全部上层边,上层边分三次嵌线,分别是U2、V2、W2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均由6个线圈串联而成;/n步骤(3)、将U1-和U2+连接成为U相绕组,V1-和V2+连接成V相绕组,W1-和W2+连接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包括成环状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有36个用于容纳绕组的槽,所述的绕组为三相双层绕组,且分别通过自动嵌线机器嵌入36个槽内;
嵌线方法包括:
步骤(1)、先在定子的槽内嵌绕组的全部下层边,下层边分三次嵌线,分别是U1、V1、W1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均由6个线圈串联而成;
步骤(2)、再在定子的槽内嵌绕组的全部上层边,上层边分三次嵌线,分别是U2、V2、W2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均由6个线圈串联而成;
步骤(3)、将U1-和U2+连接成为U相绕组,V1-和V2+连接成V相绕组,W1-和W2+连接成W相绕组,将U2-、V2-、W2-连接成为星点,U1+、V1+、W1+分别引出成为U、V、W三相绕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自动嵌线的8极36槽电机绕组的嵌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36个槽按照从1号至36号的顺序分别进行标号;
所述的步骤(1)包括:
先嵌绕组的全部下层边,下层边分三次嵌线,分别是U1、V1、W1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均由6个线圈串联而成,6个线圈分别为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第五线圈和第六线圈;
U1相绕组嵌线:第一线圈为1号槽下层-5号槽下层,第二线圈为9号槽下层-6号槽下层,第三线圈为10号槽下层-14号槽下层,第四线圈为19号槽下层-23号槽下层,第五线圈为27号槽下层-24号槽下层,第六线圈为28号槽下层-32号槽下层,U1相所有线圈一次嵌线完成;
V1相绕组嵌线:第一线圈为7号槽下层-11号槽下层,第二线圈为15号槽下层-12号槽下层,第三线圈为16号槽下层-20号槽下层,第四线圈为25号槽下层-29号槽下层,第五线圈为33号槽下层-30号槽下层,第六线圈为34号槽下层-2号槽下层,V1相所有线圈一次嵌线完成;
W1相绕组嵌线:第一线圈为13号槽下层-17号槽下层,第二线圈为21号槽下层-18号槽下层,第三线圈为22号槽下层-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晓凤,陈瑞攀,朱永武,史佳楠,阮永旭,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菲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