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509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包括数据分类与统计,建立BIM模型,数据修改与调整,建立调整参数后的三维模型,预留孔设置,图纸输出,通过基于BIM的管线综合优化方法,实现管线综合方案的优化,利用BIM技术进行全局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施工前解决碰撞问题,避免返工造成浪费;降低了整个项目中管线部分的投资预算,避免了后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线冲突的调整,在满足相关安装规范、零碰撞、空间净高要求的前提下,不仅节约了成本,更节约了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现代化建筑方法,具体是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
技术介绍
BIM模型(建筑信息模型)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而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目前,对于建筑管线的布局设计大多通过二维手段进行设计,并不能够实现全局管线碰撞检测,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管线冲突而返工,费时费力,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数据分类与统计,按照类别建立明细表数据库,将所需建设的管线参数信息按照由低至高,由先至后的顺序填入到明细表中;步骤二,建立BIM模型,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明细表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立建筑模型;步骤三,数据修改与调整,在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上进行管线参数的修正,包括管线的水平与垂直距离的调整;将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参数同建筑管线规范中的参数作比较,修正不符合规范的参数;步骤四,建立调整参数后的三维模型,对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使管线之间保持零碰撞及符合净高要求,并输出碰撞检测合格的管线三维模型;对于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时产生的碰撞情况,调节管线的横长和/或竖高;步骤五,预留孔设置,根据步骤四中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分布预留管线洞口,基于BIM标注系统对标高数据在图纸上进行标注并输出洞口参数,获取管线及预留洞口与楼板的垂直距离;步骤六,图纸输出,通过BIM模型生成的管线及预留洞口标高数据反馈到建筑工程施工图中,在结构找坡、山地斜板项目图纸中快速准确生成管线及预留洞口的标高数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一中,数据的分类包括小型管线、中型管线、大型管线的数据分类: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小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小型管线;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介于预设值之间时,标记为中型管线;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大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大型管线。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明细表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有地物地貌特征信息数据、特征构造物信息数据、陆域场地特征数据、地形标高特征数据。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建筑管线规范包括管线之间水平净距满足管线综合规范要求、管线之间垂直净距满足管线综合规范要求、投资成本的要求。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四中,调节管线的横长和/或竖高以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非重力管线避让重力管线、管径小的管线避让管径大的管线、检修少的管线避让检修频繁的管线为原则。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五中,获取管线及预留洞口与楼板的垂直距离后,为不同标高区间或不同净高维度内的管线,根据相应高度依次对应进行涂色。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六中,建筑工程施工图包括基于BIM模型的建筑物正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在建筑工程施工图中不同类别的管线采用不同样式的线条标注。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六中,管线及预留洞口的标高数据包括各类管线的位置、埋深、坡度的位置信息,还包括管线平面交叉点净距信息。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通过基于BIM的管线综合优化方法,实现管线综合方案的优化,利用BIM技术进行全局管线综合碰撞检测,施工前解决碰撞问题,避免返工造成浪费;降低了整个项目中管线部分的投资预算,避免了后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线冲突的调整,在满足相关安装规范、零碰撞、空间净高要求的前提下,不仅节约了成本,更节约了时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实施例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数据分类与统计,按照类别建立明细表数据库,将所需建设的管线参数信息按照由低至高,由先至后的顺序填入到明细表中,以便快速查找核对管线的布置是否合规,管线包括水管和气管;水管包括自来水管和下水管,气管包括燃气管和暖气管;步骤二,建立BIM模型,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明细表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立建筑模型;建立的模型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步骤三,数据修改与调整,在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上进行管线参数的修正,包括管线的水平与垂直距离的调整;具体是,将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参数同建筑管线规范中的参数作比较,修正不符合规范的参数,对设计不合理的布局进行微调,微调不了的请示设计单位作出指导意见,并根据设计单位的意见作出修改;步骤四,建立调整参数后的三维模型,对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使管线之间保持零碰撞及符合净高要求,并输出碰撞检测合格的管线三维模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时产生的碰撞情况,可适当调节管线的横长和/或竖高以使得管线之间零碰撞;步骤五,预留孔设置,根据步骤四中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分布预留管线洞口,基于BIM标注系统对标高数据在图纸上进行标注并输出洞口参数,获取管线及预留洞口与楼板的垂直距离;步骤六,图纸输出,通过BIM模型生成的管线及预留洞口标高数据反馈到建筑工程施工图中,具体是在结构找坡、山地斜板项目图纸中快速准确生成管线及预留洞口的标高数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一中,数据的分类包括小型管线、中型管线、大型管线的数据分类,具体是: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小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小型管线;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介于预设值之间时,标记为中型管线;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大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大型管线;再分别对小型管线、中型管线、大型管线按照自来水管、下水管、燃气管、暖气管进行二次分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二中,明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一,数据分类与统计,按照类别建立明细表数据库,将所需建设的管线参数信息按照由低至高,由先至后的顺序填入到明细表中,管线包括水管和气管;/n步骤二,建立BIM模型,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明细表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立建筑模型;/n步骤三,数据修改与调整,在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上进行管线参数的修正,包括管线的水平与垂直距离的调整;/n将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参数同建筑管线规范中的参数作比较,修正不符合规范的参数;/n步骤四,建立调整参数后的三维模型,对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使管线之间保持零碰撞及符合净高要求,并输出碰撞检测合格的管线三维模型;/n对于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时产生的碰撞情况,调节管线的横长和/或竖高;/n步骤五,预留孔设置,根据步骤四中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分布预留管线洞口,基于BIM标注系统对标高数据在图纸上进行标注并输出洞口参数,获取管线及预留洞口与楼板的垂直距离;/n步骤六,图纸输出,通过BIM模型生成的管线及预留洞口标高数据反馈到建筑工程施工图中,在结构找坡、山地斜板项目图纸中快速准确生成管线及预留洞口的标高数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数据分类与统计,按照类别建立明细表数据库,将所需建设的管线参数信息按照由低至高,由先至后的顺序填入到明细表中,管线包括水管和气管;
步骤二,建立BIM模型,基于建筑工程项目明细表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数据,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建立建筑模型;
步骤三,数据修改与调整,在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上进行管线参数的修正,包括管线的水平与垂直距离的调整;
将步骤二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参数同建筑管线规范中的参数作比较,修正不符合规范的参数;
步骤四,建立调整参数后的三维模型,对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使管线之间保持零碰撞及符合净高要求,并输出碰撞检测合格的管线三维模型;
对于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进行碰撞检测时产生的碰撞情况,调节管线的横长和/或竖高;
步骤五,预留孔设置,根据步骤四中重新建立的BIM模型中的管线分布预留管线洞口,基于BIM标注系统对标高数据在图纸上进行标注并输出洞口参数,获取管线及预留洞口与楼板的垂直距离;
步骤六,图纸输出,通过BIM模型生成的管线及预留洞口标高数据反馈到建筑工程施工图中,在结构找坡、山地斜板项目图纸中快速准确生成管线及预留洞口的标高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建筑物管线综合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数据的分类包括小型管线、中型管线、大型管线的数据分类:
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小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小型管线;
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介于预设值之间时,标记为中型管线;
将管线直径与管线长度相除得到的比值大于预设值时,标记为大型管线;
再分别对小型管线、中型管线、大型管线按照自来水管、下水管、燃气管、暖气管进行二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豫张镕亮陆挺陈燕奎杨燕玲郑曙光张怡珏徐智慧史秀娟皮蕾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