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维激光扫描仪
本专利技术涉及激光扫描仪
,具体为一种二维激光扫描仪。
技术介绍
目前,二维激光扫描仪技术又被称为实景复制技术,是测绘领域继GNSS技术之后的一次技术革命。它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二维激光扫描仪是无合作目标激光测距仪与角度测量系统组合的自动化快速测量系统,在复杂的现场和空间对被测物体进行快速扫描测量,直接获得激光点所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水平方向、天顶距、斜距和反射强度,自动存储并计算,获得点云数据。点云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结合CAD等软件可快速重构出被测物体的二维模型及线面体空间等各种制图数据。现有的二维激光扫描仪包括激光光源、激光反射镜、安装架、透光镜片、反射筒、通道、底座和激光接收器,底座内设置有接收腔,激光接收器的底端与接收腔的下壁连接,通道的底端与底座的顶端的中心区域可转动连接,通道内设置有旋转腔,旋转腔与接收腔相连通,激光光源位于旋转腔的中间区域,通道的顶端与反射筒的底端的中间区域连接,反射筒内设置有反射腔,反射腔与旋转腔相连通,安装架的顶端与激光反射镜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维激光扫描仪,包括激光光源(28)、激光反射镜(6)、透光镜片(5)、反射筒(7)、通道(14)、底座(15)、激光接收器(29)和控制器,所述底座(15)内设置有接收腔,所述激光接收器(29)的底端与所述接收腔的下壁连接,所述通道(14)的底端与所述接收腔相连通,所述激光光源(28)位于所述通道(14)的中间区域,所述反射筒(7)内设置有反射腔,所述通道(14)的顶端与所述反射腔的底端的中间区域相连通,所述反射筒(7)的前侧设置有通光孔,所述透光镜片(5)安装于所述通光孔内,所述反射腔内横向设置有第一转轴(32),所述第一转轴(32)的两端与所述反射腔的内壁均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维激光扫描仪,包括激光光源(28)、激光反射镜(6)、透光镜片(5)、反射筒(7)、通道(14)、底座(15)、激光接收器(29)和控制器,所述底座(15)内设置有接收腔,所述激光接收器(29)的底端与所述接收腔的下壁连接,所述通道(14)的底端与所述接收腔相连通,所述激光光源(28)位于所述通道(14)的中间区域,所述反射筒(7)内设置有反射腔,所述通道(14)的顶端与所述反射腔的底端的中间区域相连通,所述反射筒(7)的前侧设置有通光孔,所述透光镜片(5)安装于所述通光孔内,所述反射腔内横向设置有第一转轴(32),所述第一转轴(32)的两端与所述反射腔的内壁均转动连接,所述激光反射镜(6)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32)上,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扫描仪进行工作,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波纹轨道(1)、多个毛刷轮(20)、滑板(17)、铰接件(18)、悬挂机构、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第一联轴器、第二联轴器、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27)和牵引机构,所述波纹轨道(1)为可折叠式结构,所述波纹轨道(1)的内壁设置有窗口(101),所述窗口(101)与所述透光镜片5相对应设置;
多个所述毛刷轮(20)对称设置于所述底座(15)的底部,多个所述毛刷轮(20)的中心轴与所述底座(15)的底部均通过第二固定座(35)连接,多个所述毛刷轮(20)的中心轴与所述第二固定座(35)均转动连接,所述铰接件(18)设置于所述底座(15)的底部,所述滑板(17)设置于所述铰接件(18)的末端,所述滑板(17)与所述铰接件(18)铰接,所述滑板(17)上设置有多个通槽,多个所述毛刷轮(20)分别对应位于多个所述通槽内;
所述悬挂机构包括滑轮(47)、挂绳(46)和收纳轮(48),所述滑轮(47)设置于所述反射筒(7)的顶部,所述收纳轮(48)设置于所述波纹轨道(1)的末端,所述收纳轮(48)用于收纳挂绳(46),所述挂绳(46)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波纹轨道(1)的两端,且所述滑轮(47)沿着所述挂绳(46)进行滑动;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激光反射镜(6)正向转动,所述第一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至少一个所述毛刷轮(20)的中心轴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联轴器连接;
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激光反射镜(6)反向转动,所述第二传动机构的输入端与其它的所述毛刷轮(20)的中心轴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联轴器连接;
所述第一传感器(36)为红外线传感器或紫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36)设置于反射腔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一传感器(36)的光线与处于竖直状态下时的所述激光反射镜6的顶端平齐;
所述第二传感器(27)为红外线传感器或紫外线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27)设置于反射腔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二传感器(27)的光线与处于水平状态下时的所述激光反射镜(6)的左端平齐;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电机(30)、第三联轴器(31)、传动带(25)、第三固定座(24)、第一旋转轴、拉绳(13)、卷轮(11)和从动轮(12),所述电机(30)设置于所述接收腔的底部,所述传动带(25)的两端均设置有带轮,其中一个带轮的中心轴与所述电机(30)的转轴通过所述第三联轴器(31)连接,另一个带轮的中心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旋转轴通过所述第三固定座(24)设置于所述底座(15)的底部,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三固定座(24)转动连接,所述卷轮(11)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另一端,所述从动轮(12)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三固定座(24)的下端,且所述从动轮(12)与所述卷轮(11)上下对应设置,所述拉绳(13)的一端与所述波纹轨道(1)的末端连接,其另一端从所述卷轮(11)与所述从动轮(12)之间穿过并缠绕在所述卷轮(11)上...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