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束合管幕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指一种束合管幕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建筑规模和人口数量与日俱增,随之产生建筑空间拥挤、交通道路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等一系列“城市问题”。而城市地下空间因其显著的节地性大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所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管幕法作为一种暗挖施工方法,以其施工时无需降低地下水位、不影响道路、管线等地面及浅层地下设施的正常使用、施工空间要求低、噪声振动污染小等特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现有管幕结构施工时需架设大量临时支撑,施工成本较高。且受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影响,管幕的断面尺寸不能过大,造成一定施工局限。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受力性能更佳、施工成本更低的束合管幕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束合管幕结构,以解决现有管幕结构施工成本较高、断面尺寸较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束合管幕结构,包括:多个工作管节,相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工作管节,相邻的两侧面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沿着所述工作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n多个顶管管节,排列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管节之间,所述顶管管节与所述工作管节围合形成所述束合管幕结构,所述顶管管节相对的两侧面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沿着所述顶管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顶管管节通过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扣连接;相邻的所述顶管管节与所述工作管节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扣连接;/n第一混凝土结构,包括于所述顶管管节内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第一部分;/n第二混凝土结构,于相邻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工作管节,相邻的两侧面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沿着所述工作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
多个顶管管节,排列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工作管节之间,所述顶管管节与所述工作管节围合形成所述束合管幕结构,所述顶管管节相对的两侧面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沿着所述顶管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顶管管节通过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扣连接;相邻的所述顶管管节与所述工作管节通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扣连接;
第一混凝土结构,包括于所述顶管管节内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第一部分;
第二混凝土结构,于相邻的所述顶管管节或相邻的所述工作管节与所述顶管管节之间灌注混凝土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管节上设有第一卡接件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一穿孔,所述工作管节内设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将所述工作管节分隔成与所述顶管管节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由两个所述隔板和所述工作管节的内壁围合形成的第三区域;
所述顶管管节设有第二卡接件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二穿孔;
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内穿设有预应力管道,所述预应力管道内穿置有预应力筋,通过于所述第三区域内对所述隔板进行顶推实现对所述预应力筋的张拉,并通过锚固件固定所述预应力筋,于所述预应力管道内灌注水泥浆形成水泥浆结构并包裹所述预应力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结构还包括于所述第一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区域内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第二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第三区域内灌注混凝土而成的第三混凝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对应所述预应力管道设有固定孔,所述预应力管道的端部穿过所述固定孔,所述预应力筋的端部伸出于所述固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束合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管节和所述顶管管节呈方形状,所述工作管节和所述顶管管节围合呈方形状,所述工作管节位于所述束合管幕结构的四角处。
7.一种束合管幕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工作管节、顶管管节、第一卡接件、第二卡接件,所述工作管节相邻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一穿孔且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沿着所述工作管节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所述顶管管节相对的两侧面开设有第二穿孔且固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雁飞,潘伟强,裴烈烽,张耀三,王茂东,徐经纬,诸颖,郭彦,王彦杰,徐强,王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