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4773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的一字沟养蛙池;包括包括有基底,所述基底的顶部开挖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形状为矩形,所述基底的表面铺设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位于排水沟的内侧,所述基底的顶部外壁开垦有田埂,所述田埂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食台,所述第一食台位于靠近田埂的一侧,且第一食台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满足蛙的生活习性中的不同需求,训食方便,可以很好的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上种植水稻,然后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可供青蛙的栖息,同时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之间设置有水沟,不仅可以很好的向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表面的农作物提供水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字沟养蛙池
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一字沟养蛙池。
技术介绍
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两栖类动物,成体无尾,卵产于水中,体外受精,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经过变异,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绝大部分蛙通过体外受精繁殖,受精卵在母体外孵化成蝌蚪。全球只有10至12种蛙进化至体内受精,部分会把受精卵排出体外孵化成蝌蚪。但蛙在动物学上特指的是黑斑侧褶蛙。青蛙一向被认为是卵生动物,不过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雨林的蛙能够产下蝌蚪。这种蛙是全球6000多种青蛙中唯一一种能够“下蝌蚪”的蛙。现有技术中的养蛙池不重视格局分配,不能满足蛙不同生长时期对蛙池的需求,当蛙池内水质不佳,不易及时更换蛙池内的水,易造成蝌蚪、幼蛙或成蛙的死亡,大大降低蛙的产量,降低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亟需一种一字沟养蛙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新颖的一字沟养蛙池。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设计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包括有基底,所述基底的顶部开挖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形状为矩形,所述基底的表面铺设有人行道,所述人行道位于排水沟的内侧,所述基底的顶部外壁开垦有田埂,所述田埂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食台,所述第一食台位于靠近田埂的一侧,且第一食台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所述基底的表面预留有第一休息区,所述第一食台位于田埂和第一休息区之间,且第一休息区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所述基底的顶部开有水沟,且水沟位于靠近第一休息区的一侧,所述水沟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贴合,所述基底的表面预留有第二休息区,所述水沟位于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之间,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食台,且第二食台位于靠近第二休息区的一侧。所述排水沟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导管。所述水沟的两端预埋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穿过人行道延伸至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一导管的两侧外壁均固定安装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位于水沟的上方,所述第二导管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阀门。所述第一食台和第二食台的表面开有沟槽,且第一食台和第二食台的宽度均为2000mm。所述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的宽度均为2000mm,所述水沟的宽度为1000mm。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设计利用格局的分配,能够满足蛙的生活习性中的不同需求,训食方便,可以很好的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上种植水稻,然后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可供青蛙的栖息,同时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之间设置有水沟,不仅可以很好的向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表面的农作物提供水分,也可以很好的配合第一食台和第二食台进行养蛙训食。(2)本设计利用水泵、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能够很好的对养蛙池进行换水,保持水的清洁度和流动性,防止长时间不换水导致水发臭,影响蛙的生存。(3)本设计利用沟槽,能够很好的投放养蛙用的饲料,防止养蛙用的饲料在平面上被蛙的运动飞溅到农作物的根部,从而在蛙的进食过程中对农作物进行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设计中的养蛙池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设计中的养蛙池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基底、2排水沟、3第二出水管、4第一导管、5人行道、6田埂、7第一食台、8第一休息区、9水沟、10水泵、11第一出水管、12第二导管、13阀门、14第三出水管、15沟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参见图1至图2。包括有基底1,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挖有排水沟2,所述排水沟2的形状为矩形,所述基底1的表面铺设有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位于排水沟2的内侧,所述基底1的顶部外壁开垦有田埂6,所述田埂6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食台7,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靠近田埂6的一侧,且第一食台7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一休息区8,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田埂6和第一休息区8之间,且第一休息区8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有水沟9,且水沟9位于靠近第一休息区8的一侧,所述水沟9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二休息区,所述水沟9位于第一休息区8和第二休息区之间,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食台,且第二食台位于靠近第二休息区的一侧。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排水沟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泵10,所述水泵10的出水口的一端焊接有第一导管4,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12均为PVC管。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水沟9的两端预埋有第一出水管11,所述第一出水管11穿过人行道5延伸至排水沟2,排水沟2能够很好的进行排水和水的流动。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排水沟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3和第三出水管14,所述第一导管4的两侧外壁均固定安装有等距离分布的第二导管12。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第二导管12位于水沟9的上方,所述第二导管12的顶部外壁设置有阀门13,阀门13控制第二导管12内水的开关。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第一食台7和第二食台的表面开有沟槽15,且第一食台7和第二食台的宽度均为2000mm。进一步的,本设计中,所述第一休息区8和第二休息区的宽度均为2000mm,所述水沟9的宽度为1000mm。综上所述,使用时可根据对农作物的需求和蛙的习性在五月份至六月份开始养蛙和种植水稻,养蛙的过程中,田埂、第一食台、第一休息区、水沟、第二休息区和第二食台的重复性等间距格局分布,能够很好的能够满足蛙的生活习性中的不同需求,训食方便,可以很好的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上种植水稻,然后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可供青蛙的栖息,同时在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之间设置有水沟,不仅可以很好的向第一休息区和第二休息区表面的农作物提供水分,也可以很好的配合第一食台和第二食台进行养蛙训食,当需要换水时将水通过第一出水管排进排水沟,再由第二出水管和第三出水管由排水沟排出,然后打开水泵,水泵将水通过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排进水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性打开或者关闭阀门。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技术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包括有基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挖有排水沟(2),所述排水沟(2)的形状为矩形,所述基底(1)的表面铺设有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位于排水沟(2)的内侧,所述基底(1)的顶部外壁开垦有田埂(6),所述田埂(6)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食台(7),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靠近田埂(6)的一侧,且第一食台(7)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一休息区(8),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田埂(6)和第一休息区(8)之间,且第一休息区(8)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有水沟(9),且水沟(9)位于靠近第一休息区(8)的一侧,所述水沟(9)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二休息区,所述水沟(9)位于第一休息区(8)和第二休息区之间,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食台,且第二食台位于靠近第二休息区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包括有基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挖有排水沟(2),所述排水沟(2)的形状为矩形,所述基底(1)的表面铺设有人行道(5),所述人行道(5)位于排水沟(2)的内侧,所述基底(1)的顶部外壁开垦有田埂(6),所述田埂(6)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食台(7),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靠近田埂(6)的一侧,且第一食台(7)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一休息区(8),所述第一食台(7)位于田埂(6)和第一休息区(8)之间,且第一休息区(8)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顶部开有水沟(9),且水沟(9)位于靠近第一休息区(8)的一侧,所述水沟(9)的两端分别与人行道(5)贴合,所述基底(1)的表面预留有第二休息区,所述水沟(9)位于第一休息区(8)和第二休息区之间,所述基底(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食台,且第二食台位于靠近第二休息区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字沟养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水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莱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