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41467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包括翻土针,多个所述翻土针的顶部均与翻土机构相固接;所述翻土机构包括底板、竖板、支杆、滑槽、滑块和转盘;所述滑槽与滑块滑动相连,所述滑块的右端与转盘的左侧偏下位置一体成型,所述转盘的轴线位置与第一转轴的左端过盈配合。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翻土作业。该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通过底板、竖板、支杆、滑槽、滑块和转盘的配合,使得翻土针以一定周期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使得待翻土区域在多个翻土针的作用下实现翻土作业,且翻土针上的凹槽使得土壤能够被带出,使待松土区域的松土效果更佳。通过滑杆和套管的配合,使翻土机构能够稳定工作,从而使得翻土作业更佳稳定。

A soil turning device for wheat plan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
本技术涉及小麦种植
,具体为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
技术介绍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小麦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使用翻土装置进行翻土以便于种植。例如专利号为CN201920038540.7的专利,包括移动轮、底座、扶手、升降机构和翻土机构,移动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座。该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虽然可实现翻土操作并使翻土碎成小块,但整体体积较大,且需要使用电力,局限性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整体体积较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包括翻土针,多个所述翻土针的顶部均与翻土机构相固接;所述翻土机构包括底板、竖板、支杆、滑槽、滑块和转盘;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多个翻土针的顶部相固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接有竖板,所述竖板的左侧与两个支杆相固接,两个所述支杆的底端与底板相固接,所述竖板的偏上位置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滑块滑动相连,所述滑块的右端与转盘的左侧偏下位置一体成型,所述转盘的轴线位置与第一转轴的左端过盈配合。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翻土作业。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右端通过轴承与连接架活动相连;所述连接架包括侧板、横梁、连杆、转套和推把;所述侧板的右端通过轴承与第一转轴活动相连,所述侧板的左上方设有横梁,所述横梁的右端通过连杆与侧板的上表面相固接,所述侧板的左端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活动相连,所述横梁的顶部中间位置与推把相固接,所述横梁的左端底部通过连杆与转套相固接,所述转套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活动相连,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与两个橡胶轮相固接。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整体机构的支撑。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活动相连;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皮带轮、皮带和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轴线位置与第二转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右侧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皮带轮活动相连,所述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转轴过盈配合。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了动力传动。优选的,所述第二皮带轮的直径是第一皮带轮直径的1.5倍。从而增加了传递效率。优选的,所述侧板的右侧通过两个限位机构与底板滑动套接;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滑杆和套管,所述滑杆的底部与底板的上表面相固接,所述滑杆的外壁与套管滑动套接,所述套管与侧板的右侧相固接。通过上述结构使翻土机构的工作更稳定。优选的,所述滑杆与套管的间隙为1mm~3mm。优选的,所述翻土针的外壁均匀加工有多个凹槽。使得翻土效率提高。优选的,所述推把的末端套接有两个橡胶套。增加了摩擦力,便于牵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通过底板、竖板、支杆、滑槽、滑块和转盘的配合,使得翻土针以一定周期进行上下往复运动,使得待翻土区域在多个翻土针的作用下实现翻土作业,且翻土针上的凹槽使得土壤能够被带出,使待松土区域的松土效果更佳。通过橡胶轮、第二转轴、第一转轴、第二皮带轮、皮带和第一皮带轮的配合,使得翻土机构得到动力供给,且由于第二皮带轮是第一皮带轮的1.5倍,使得翻土机构的工作频率较快,从而使松土效果更佳。通过滑杆和套管的配合,使翻土机构能够稳定工作,从而使得翻土作业更佳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转套和侧板结构示意图。图中:1、翻土机构,101、底板,102、竖板,103、支杆,104、滑槽,105、滑块,106、转盘,2、翻土针,3、第一转轴,4、连接架,401、侧板,402、横梁,403、连杆,404、转套,405、推把,5、第二转轴,6、橡胶轮,7、传动机构,701、第二皮带轮,702、皮带,703、第一皮带轮,8、限位机构,801、滑杆,802、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包括翻土针2,多个翻土针2的顶部均与翻土机构1相固接;翻土机构1包括底板101、竖板102、支杆103、滑槽104、滑块105和转盘106;底板101的下表面与多个翻土针2的顶部相固接,底板101的上表面固接有竖板102,竖板102的左侧与两个支杆103相固接,两个支杆103的底端与底板101相固接,竖板102的偏上位置开设有滑槽104,滑槽104与滑块105滑动相连,滑块105的右端与转盘106的左侧偏下位置一体成型,转盘106的轴线位置与第一转轴3的左端过盈配合,转盘106能够带动滑块105在滑槽104内滑动,并使得竖板102在滑块105的牵引下向上或向下运动。第一转轴3的右端通过轴承与连接架4活动相连;连接架4包括侧板401、横梁402、连杆403、转套404和推把405;侧板401的右端通过轴承与第一转轴3活动相连,侧板401的左上方设有横梁402,横梁402的右端通过连杆403与侧板401的上表面相固接,侧板401的左端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5活动相连,横梁402的顶部中间位置与推把405相固接,横梁402的左端底部通过连杆403与转套404相固接,转套404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5活动相连,第二转轴5的两端与两个橡胶轮6相固接,橡胶轮6能够电动第二转轴5转动。第二转轴5通过传动机构7与第一转轴3活动相连;传动机构7包括第二皮带轮701、皮带702和第一皮带轮703;第二皮带轮701的轴线位置与第二转轴5过盈配合,第二皮带轮701的右侧设有第一皮带轮703,第二皮带轮701通过皮带702与第一皮带轮703活动相连,第一皮带轮703与第一转轴3过盈配合。第二皮带轮701的直径是第一皮带轮703直径的1.5倍。侧板401的右侧通过两个限位机构8与底板101滑动套接;限位机构8包括滑杆801和套管802,滑杆801的底部与底板101的上表面相固接,滑杆801的外壁与套管802滑动套接,套管802与侧板401的右侧相固接。滑杆801与套管802的间隙为1mm~3mm。翻土针2的外壁均匀加工有多个凹槽。推把405的末端套接有两个橡胶套。在翻土作业时,将皮带702套接在第二皮带轮701和第一皮带轮703上,通过推把405推动整体机构,使得橡胶轮6在推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使得整体机构向前运动,在此期间橡胶轮6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翻土针(2),多个所述翻土针(2)的顶部均与翻土机构(1)相固接;/n所述翻土机构(1)包括底板(101)、竖板(102)、支杆(103)、滑槽(104)、滑块(105)和转盘(106);/n所述底板(101)的下表面与多个翻土针(2)的顶部相固接,所述底板(101)的上表面固接有竖板(102),所述竖板(102)的左侧与两个支杆(103)相固接,两个所述支杆(103)的底端与底板(101)相固接,所述竖板(102)的偏上位置开设有滑槽(104),所述滑槽(104)与滑块(105)滑动相连,所述滑块(105)的右端与转盘(106)的左侧偏下位置一体成型,所述转盘(106)的轴线位置与第一转轴(3)的左端过盈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翻土针(2),多个所述翻土针(2)的顶部均与翻土机构(1)相固接;
所述翻土机构(1)包括底板(101)、竖板(102)、支杆(103)、滑槽(104)、滑块(105)和转盘(106);
所述底板(101)的下表面与多个翻土针(2)的顶部相固接,所述底板(101)的上表面固接有竖板(102),所述竖板(102)的左侧与两个支杆(103)相固接,两个所述支杆(103)的底端与底板(101)相固接,所述竖板(102)的偏上位置开设有滑槽(104),所述滑槽(104)与滑块(105)滑动相连,所述滑块(105)的右端与转盘(106)的左侧偏下位置一体成型,所述转盘(106)的轴线位置与第一转轴(3)的左端过盈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种植用翻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3)的右端通过轴承与连接架(4)活动相连;
所述连接架(4)包括侧板(401)、横梁(402)、连杆(403)、转套(404)和推把(405);
所述侧板(401)的右端通过轴承与第一转轴(3)活动相连,所述侧板(401)的左上方设有横梁(402),所述横梁(402)的右端通过连杆(403)与侧板(401)的上表面相固接,所述侧板(401)的左端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5)活动相连,所述横梁(402)的顶部中间位置与推把(405)相固接,所述横梁(402)的左端底部通过连杆(403)与转套(404)相固接,所述转套(404)通过轴承与第二转轴(5)活动相连,所述第二转轴(5)的两端与两个橡胶轮(6)相固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艳丽王立光王冬青李凤娟魏腾飞庞红丽
申请(专利权)人:韶关航佳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