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白丹专利>正文

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36955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下地形测量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顶部的前侧与伺服电机的底部螺接,所述伺服电机的顶部设置有两组柱齿轮,两组所述柱齿轮中位于后侧的柱齿轮中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卡接,两组所述柱齿轮相互啮合,两组所述柱齿轮中位于前侧的柱齿轮中部与螺纹杆外表面顶部卡接。该水下地形测量装置,通过伺服电机、柱齿轮、螺纹杆和套管的配合,以及引导块与导轨的配合,使得水下地形测量装置的测量较为方便,降低了装置的成本,通过气泵、导流管、分流管和喷嘴的配合,减少了水中杂物对测量的影响,且避免了水中杂物对套管沿螺纹杆升降的干涉,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下地形测量
,具体为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水下地形测量是海洋测绘、航道测绘、湖泊测绘等工程测绘的重要作业内容。水下地形测量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水上定位手段主要包括光学仪器定位、无线电定位、卫星定位和组合定位等;水上测深手段包括回声测深以及断面发测深,现有的水下测深装置在浅水区进行测量时较易于受水质情况干扰,测量的准确度较差。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7798085U提出了一种浅水区水下地形测量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安置在浅水区附近已知控制点上的GNSS基准站、移动运行载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移动运行载体上的工作台、GNSS移动站、IMU惯性测量单元、角度旋转编码器、探深杆以及数据存储芯片;所述探深杆伸入水下的一端固定金属球;所述数据存储芯片设置在所述IMU惯性测量单元的一侧,通过GNSS移动站、IMU惯性测量单元以及角度旋转编码器移动轨迹采集技术,动态获取移动轨迹下方的地形数据,提高水下地形的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但是该种浅水区水下地形测量装置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水下测深装置在浅水区进行测量时较易于受水质情况干扰,测量的准确度较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顶部的前侧与伺服电机的底部螺接,所述伺服电机的顶部设置有两组柱齿轮,两组所述柱齿轮中位于后侧的柱齿轮中部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卡接,两组所述柱齿轮相互啮合,两组所述柱齿轮中位于前侧的柱齿轮中部与螺纹杆外表面的顶部卡接,所述螺纹杆的顶端与L形臂顶部的后侧转动连接,L形臂的底部与基座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外表面的底部与套管内壁的顶部螺接,所述套管的底端穿过基座并与固定块的外表面卡接,所述固定块的底部与探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外表面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引导块,两组所述引导块中位于左侧的引导块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引导块右侧分别与两组导轨的中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的顶部与基座底部的前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导轨中位于左侧导轨的左侧和位于右侧导轨的右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顶部与基座的底部焊接,所述基座底部的后侧分别与四组支撑柱的顶端卡接,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垫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基座上表面的中部与气泵的底部螺接,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与导流管的顶端连通,所述导流管的底端穿过基座,所述导流管外表面的顶部套接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的顶部与基座下表面的中部卡接,所述导流管外表面的前侧分别与若干组分流管的后端连通,所述分流管的前端与喷嘴的后侧连通。优选的,所述分流管均匀分布于套管的后侧,所述喷嘴为前端面大于后端面的圆台形,且喷嘴的前侧均匀开设有多组喷气孔,所述导流管的底端与密封板的外壁焊接。优选的,所述套管的中部开设有贯穿套管的套孔,套孔内壁的顶部设置有与螺纹杆相配合的内螺纹,套孔内壁的底部与固定块的外表面卡接,所述探板的直径大于套孔的直径。优选的,所述伺服电机和气泵的防水等级均大于IPx5,所述基座的外表面设置有耐腐蚀涂层。优选的,所述挡板横截面形状为“7”字形,且两者挡板对称分布,所述挡板的高度等于螺纹杆的长度。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长度为六十厘米至八十厘米,所述套管的长度大于螺纹杆的长度五至十厘米。(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水下地形测量装置,通过伺服电机、柱齿轮、螺纹杆和套管的配合,以及引导块与导轨的配合,使得水下地形测量装置的测量较为方便,降低了装置的成本,通过气泵、导流管、分流管和喷嘴的配合,减少了水中杂物对测量的影响,且避免了水中杂物对套管沿螺纹杆升降的干涉,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装置使用的稳定性。2、该水下地形测量装置,通过挡板与螺纹杆和套管的配合,减少了水中流动的杂物对装置的影响,提高了对套管升降移动的保护性,通过伺服电机和气泵的防水等级均大于IPx5,且基座的外表面设置有耐腐蚀涂层,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顶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底部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螺纹杆及套管结构剖视图。图中:1、基座;2、伺服电机;3、柱齿轮;4、螺纹杆;5、套管;6、套孔;7、固定块;8、探板;9、挡板;10、支撑柱;11、垫板;12、气泵;13、导流管;14、密封垫;15、分流管;16、喷嘴;17、引导块;18、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顶部的前侧与伺服电机2的底部螺接,伺服电机2的顶部设置有两组柱齿轮3,两组柱齿轮3中位于后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卡接,两组柱齿轮3相互啮合,两组柱齿轮3中位于前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螺纹杆4外表面的顶部卡接,螺纹杆4的顶端与L形臂顶部的后侧转动连接,L形臂的底部与基座1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螺纹杆4外表面的底部与套管5内壁的顶部螺接,通过伺服电机2、柱齿轮3、螺纹杆4和套管5的配合,以及引导块17与导轨18的配合,使得水下地形测量装置的测量较为方便,降低了装置的成本,套管5的底端穿过基座1并与固定块7的外表面卡接,固定块7的底部与探板8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套管5外表面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引导块17,两组引导块17中位于左侧的引导块17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引导块17右侧分别与两组导轨18的中部滑动连接,导轨18的顶部与基座1底部的前侧固定连接,两组导轨18中位于左侧导轨18的左侧和位于右侧导轨18的右侧均设置有挡板9,挡板9的顶部与基座1的底部焊接,基座1底部的后侧分别与四组支撑柱10的顶端卡接,支撑柱10的底端与垫板11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基座1上表面的中部与气泵12的底部螺接,气泵12的输出端与导流管13的顶端连通,导流管13的底端穿过基座1,导流管13外表面的顶部套接有密封垫14,密封垫14的顶部与基座1下表面的中部卡接,导流管13外表面的前侧分别与若干组分流管15的后端连通,分流管15的前端与喷嘴16的后侧连通。具体的,为了提高水下地形测量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分流管15均匀分布于套管5的后侧,喷嘴16为前端面大于后端面的圆台形,且喷嘴16的前侧均匀开设有多组喷气孔,导流管13的底端与密封板的外壁焊接,减少了水中杂物对测量的影响,且避免了水中杂物对套管5沿螺纹杆4升降的干涉。具体的,为了便于套管5进行升降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部的前侧与伺服电机(2)的底部螺接,所述伺服电机(2)的顶部设置有两组柱齿轮(3),两组所述柱齿轮(3)中位于后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卡接,两组所述柱齿轮(3)相互啮合,两组所述柱齿轮(3)中位于前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螺纹杆(4)外表面的顶部卡接,所述螺纹杆(4)的顶端与L形臂顶部的后侧转动连接,L形臂的底部与基座(1)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4)外表面的底部与套管(5)内壁的顶部螺接,所述套管(5)的底端穿过基座(1)并与固定块(7)的外表面卡接,所述固定块(7)的底部与探板(8)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套管(5)外表面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引导块(17),两组所述引导块(17)中位于左侧的引导块(17)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引导块(17)右侧分别与两组导轨(18)的中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18)的顶部与基座(1)底部的前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导轨(18)中位于左侧导轨(18)的左侧和位于右侧导轨(18)的右侧均设置有挡板(9),所述挡板(9)的顶部与基座(1)的底部焊接,所述基座(1)底部的后侧分别与四组支撑柱(10)的顶端卡接,所述支撑柱(10)的底端与垫板(11)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基座(1)上表面的中部与气泵(12)的底部螺接,所述气泵(12)的输出端与导流管(13)的顶端连通,所述导流管(13)的底端穿过基座(1),所述导流管(13)外表面的顶部套接有密封垫(14),所述密封垫(14)的顶部与基座(1)下表面的中部卡接,所述导流管(13)外表面的前侧分别与若干组分流管(15)的后端连通,所述分流管(15)的前端与喷嘴(16)的后侧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地形测量装置,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部的前侧与伺服电机(2)的底部螺接,所述伺服电机(2)的顶部设置有两组柱齿轮(3),两组所述柱齿轮(3)中位于后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伺服电机(2)的输出端卡接,两组所述柱齿轮(3)相互啮合,两组所述柱齿轮(3)中位于前侧的柱齿轮(3)中部与螺纹杆(4)外表面的顶部卡接,所述螺纹杆(4)的顶端与L形臂顶部的后侧转动连接,L形臂的底部与基座(1)顶部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4)外表面的底部与套管(5)内壁的顶部螺接,所述套管(5)的底端穿过基座(1)并与固定块(7)的外表面卡接,所述固定块(7)的底部与探板(8)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套管(5)外表面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引导块(17),两组所述引导块(17)中位于左侧的引导块(17)左侧和位于右侧的引导块(17)右侧分别与两组导轨(18)的中部滑动连接,所述导轨(18)的顶部与基座(1)底部的前侧固定连接,两组所述导轨(18)中位于左侧导轨(18)的左侧和位于右侧导轨(18)的右侧均设置有挡板(9),所述挡板(9)的顶部与基座(1)的底部焊接,所述基座(1)底部的后侧分别与四组支撑柱(10)的顶端卡接,所述支撑柱(10)的底端与垫板(11)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基座(1)上表面的中部与气泵(12)的底部螺接,所述气泵(12)的输出端与导流管(13)的顶端连通,所述导流管(13)的底端穿过基座(1),所述导流管(13)外表面的顶部套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丹
申请(专利权)人:白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