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3612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包括吸热组件、散热组件及管路系统,吸热组件包括蒸发皿和第一风机,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和第二风机,管路系统包括气管和液管,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介质出口、冷凝器介质入口连通,液管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介质入口、冷凝器介质出口连通;蒸发皿包括吸热体,吸热体具有第一介质流通孔,冷凝器包括散热体,散热体具有第二介质流通孔,第一介质流通孔和,或第二介质流通孔的内壁开设有导热凹槽,通过在第一介质流通孔和,或第二介质流通孔开设导热凹槽,增大了流通介质与第一介质流通孔和,或第二介质流通孔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吸热体和,或散热体的导热效率,进而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室内外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电负荷的增加,变电站不断增多,为节约用地,城市变电站多采用室内布置,但由于主变运行时发热量较大,特别是在夏天,环境温度高,负荷又大,极易引起主变温度过高,若采取措施不当,使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可能会导致主变减负荷甚至被迫停运,严重影响电力安全运行。室内变电站多采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变电室处于封闭的空间,自然通风效果欠佳,机械通风多采用室内空调、新风等进行制冷,其耗能较为严重,为此,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热管换热系统进行热交换。目前,热管换热系统普遍使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都是光管,其与导热介质的接触面积偏低,影响了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以提高热管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包括吸热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包括吸热组件、散热组件及管路系统,所述吸热组件设于室内,该吸热组件包括蒸发皿(1)和用于向蒸发皿(1)吹送热源的第一风机(2),所述散热组件设于室外,该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3)和将冷凝器(3)产生的热源吹散的第二风机(4),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气管(5)和液管(6),所述气管(5)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1)气态介质出口、冷凝器(3)气态介质入口连通,所述液管(6)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1)液态介质入口、冷凝器(3)液态介质出口连通,其特征在于:/n所述蒸发皿(1)包括气态介质汇流管(11)、液态介质分流管(12)及吸热体(13),所述吸热体(13)具有第一介质流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包括吸热组件、散热组件及管路系统,所述吸热组件设于室内,该吸热组件包括蒸发皿(1)和用于向蒸发皿(1)吹送热源的第一风机(2),所述散热组件设于室外,该散热组件包括冷凝器(3)和将冷凝器(3)产生的热源吹散的第二风机(4),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气管(5)和液管(6),所述气管(5)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1)气态介质出口、冷凝器(3)气态介质入口连通,所述液管(6)的两端分别与蒸发皿(1)液态介质入口、冷凝器(3)液态介质出口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皿(1)包括气态介质汇流管(11)、液态介质分流管(12)及吸热体(13),所述吸热体(13)具有第一介质流通孔(135),所述第一介质流通孔(135)的进液端与液态介质分流管(12)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介质流通孔(135)的出液端与气态介质汇流管(11)的进液端连通;
所述冷凝器(3)包括气态介质分流管(31)、液态介质汇流管(32)及散热体(33),所述散热体(33)具有第二介质流通孔(335),所述第二介质流通孔(335)的进液端与气态介质分流管(31)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介质流通孔(335)的出液端与液态介质汇流管(32)的进液端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流通孔(135)和,或第二介质流通孔(335)的内壁开设有至少一条导热凹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机房的热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体(13)包括多根平行设置的吸热直管(131)和外套于每根吸热直管(131)且相互平行的片状吸热翅片(132),每根所述吸热直管(131)均具有第一介质流通孔(1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彬苏德斌张泽茗
申请(专利权)人:华泉汇投资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