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岸溢洪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236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岸溢洪道,属于水利工程领域,包括与河道相通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的第一进水渠、与河道相通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一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且小于90°的第二进水渠、与第一进水渠和第二进水渠相通的缓冲池和与缓冲池连通,用于将缓冲池内的水排出的泄洪槽。第一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30°‑45°,第二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75°。第二进水渠与缓冲池之间设有第三进水渠,第三进水渠垂直于所述河道内水流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排入下方河道内水的流速,保护河道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岸溢洪道
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河岸溢洪道。
技术介绍
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建筑物的防洪设备,多筑在水坝的一侧,像一个大槽,当水库里水位超过安全限度时,水就从溢洪道向下游流出,防止水坝被毁坏。溢洪道的设计和布置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关键词:土石坝中小型水库溢洪道常见问题对策溢洪道的设计和布置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土石坝一般中小型溢洪道,约占水库枢纽工程造价的25~30%及劳动力的25%,故溢洪道合理的布局和选型,在水库工程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溢洪道除了合理布局和选型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后方河道的冲刷问题,溢洪道内的水流速度快,流入到下方河道后,会对河道造成严重的冲刷,一方面会破坏河道的生态,另一方面会导致溢洪道与河道的连接处出现空鼓,导致溢洪道的内部出现裂痕,时间长了会出现局部裂痕和塌陷,严重影响溢洪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岸溢洪道,该河岸溢洪道利用水流本身的撞击实现降低溢洪道内的水流速度的目的。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河岸溢洪道,包括:第一进水渠,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第二进水渠,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且小于90°;缓冲池,与所述第一进水渠和所述第二进水渠相通;泄洪槽,与所述缓冲池连通,用于将所述缓冲池内的水排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30°-45°;所述第二进水渠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75°。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渠与所述缓冲池之间设有第三进水渠;所述第三进水渠垂直于所述河道内水流方向。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渠与所述第三进水渠之间设有弧形缓冲段。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洪槽的底面为阶梯型;沿水流方向上,所述泄洪槽的底面按顺序依次降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洪槽的阶梯型底面上设有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倾斜设置,相邻所述导向通道的倾斜方向相反。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洪槽的阶梯型底面上设有倒角;所述倒角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泄洪槽内水流的方向。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洪槽的阶梯型底面倾斜设置;沿所述泄洪槽内的水流方向,泄洪槽的阶梯型底面水流出的一端低于水流入的一端。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第一进水渠和第二进水渠内的水流在缓冲池内汇集,两股水流的流向不同,汇集过程中,两股水流互相冲击,部分动能相互抵消,水流的流速降低,这样从泄洪槽流入河道的水流速度下降,能够降低其对下方河道的冲刷。2.泄洪槽采用了阶梯形的设置,并且在底面上增加了与水流方向不一致的导向通道,水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与泄洪槽底面发生撞击,并且在导向通道的引导下,泄洪槽底面的水流方向与泄洪槽内的水流方向不一致,这样能够进一步削减水流的动能,还能够增强水流的紊动,这样能够进一步消耗水流的动能,起到降低流速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鸟瞰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图1的水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泄洪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泄洪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1、第一进水渠,12、第二进水渠,13、缓冲池,14、泄洪槽,141、导向通道,142、倒角,15、第三进水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中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不作为对本技术将其应用或者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除非有另外的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设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比例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公知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一步讨论。参考图1和图2,河岸溢洪道主要由第一进水渠11、第二进水渠12、缓冲池13和泄洪槽14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进水渠11和第二进水渠12均与河道相连,用于将河道内超出水位线的水引出,缓冲池13设在河道的一侧,与第一进水渠11和第二进水渠12连接,泄洪槽14的两端分别与缓冲池13和下方的河道连接,第一进水渠11和第二进水渠12内的水流在缓冲池13汇集后从泄洪槽14流到下方的河道中。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一般情况下该夹角为30°-45°,一方面能够降低水流对第一进水渠11内壁的冲击,另一方面能够增大其与第二进水渠12的夹角,从而增加水流汇集时的动能消耗。第二进水渠12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但是大于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一般为60°-75°,这样能够增加两个进水渠内的水在缓冲池13内汇集时的交叉角度,进一步增加水流的动能消耗,降低水流的流速。缓冲池13的形状一般为圆形,因为弧形侧壁的受力更加均匀,对水流冲击的适应性更好,使用寿命也更长。泄洪槽14沿着河道两岸的底面建设,一端高,一端低。高的一端与缓冲池13连通,低的一端与下方的河道连通,负责将缓冲池13内的水导入到下方的河道内。为了缓解第二进水渠12内水流对缓冲池13的冲击和增加其内部水流与第一进水渠11内水流的夹角,在第二进水渠12与缓冲池13之间增加了一节第三进水渠15,第三进水渠15垂直于河道内的水流方向。考虑到水流对连接处的冲击,在第二进水渠12与第三进水渠15之间还增设了一节弧形缓冲段16,这样从第二进水渠12流出的水流经过弧形缓冲段16的导向后,再流入到第三进水渠15内。参考图3和图4,经过上述处理后,泄洪槽14内的水流速度明显降低,但是在流动过程中,部分重力势能会转化成动能,也就是说,泄洪槽14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岸溢洪道,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n第二进水渠(12),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且小于90°;/n缓冲池(13),与所述第一进水渠(11)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相通;/n泄洪槽(14),与所述缓冲池(13)连通,用于将所述缓冲池(13)内的水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岸溢洪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小于90°;
第二进水渠(12),与河道相通,其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且小于90°;
缓冲池(13),与所述第一进水渠(11)和所述第二进水渠(12)相通;
泄洪槽(14),与所述缓冲池(13)连通,用于将所述缓冲池(13)内的水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岸溢洪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渠(11)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30°-45°;
所述第二进水渠(12)与河道内水流方向的夹角为60°-7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岸溢洪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渠(12)与所述缓冲池(13)之间设有第三进水渠(15);
所述第三进水渠(15)垂直于所述河道内水流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河岸溢洪道,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静辉孙晓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