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061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即使在汽车内部的靠外侧没有较大空间,也能够进行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部件具备:汽车的外装件(10);第1加强部件(122),与外装件(110)邻接地配置,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外装件(110)正交的方向的高度大于沿着外装件(110)的方向的宽度;第2加强部件(124),与外装件(110)邻接地配置,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外装件(110)正交的方向的高度大于沿着外装件(110)的方向的宽度;交叉部,第1加强部件(122)与第2加强部件重叠地交叉而成;以及接合部,在交叉部处将第1加强部件(122)与第2加强部件进行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击吸收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保护汽车的乘员,在汽车内部、在预想被输入冲击的部位配置冲击吸收部件。作为这样的冲击吸收部件,例如已知有车门防撞杆。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汽车的车门防撞杆的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909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以往的冲击吸收部件为了确保冲击吸收量而由较粗的构造物构成。因此,对于在汽车内配置的部位存在制约。此外,当考虑到碰撞时的变形时,如果在汽车的尽可能外侧(更远离乘员)设置冲击吸收部件,则即使冲击吸收部件的变形量较大也不会与乘员接触,因此能够安全且有效地吸收冲击。但是,由于在汽车内部的靠外侧没有能够设置较粗构造物的较大空间,因此难以配置较粗部件。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且改进了的冲击吸收部件,即使在汽车内部的靠外侧没有较大空间,也能够进行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具备:汽车的外装件;第1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第2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交叉部,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重叠地交叉而成;以及接合部,在上述交叉部处将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进行接合,在上述第1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宽度,在上述第2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宽度。上述接合部可以是基于激光焊接的接合部。此外,上述接合部也可以是基于结构粘接剂的接合部。此外,也可以为,在上述交叉部处,第1上述部件和第2上述部件的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厚度减小。此外,也可以为,在第1上述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外装件侧的两个上述交叉部之间具有第2上述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外装件侧的上述交叉部。此外,也可以为,第1上述部件或第2上述部件横穿上述外装件。此外,也可以为,在第1上述部件或第2上述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至少1处,具有在与上述外装件相反侧被支承的被支承部,第1上述部件或第2上述部件的交叉部与上述被支承部的距离为具有上述被支承部的第1上述部件或第2上述部件的长度的1/3以内。此外,也可以为,上述被支承部是第1上述部件或第2上述部件的端部。此外,也可以为,上述被支承部与上述外装件以外的其他部件接合。此外,也可以为,上述第1上述部件或上述第2上述部件是将板材折弯而成的中空构造,具有与上述外装件邻接的第1面、以及从上述第1面分离配置的第2面,与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上述第2面的宽度大于与上述延伸方向正交的上述第1面的宽度。此外,也可以为,上述第2面沿着上述延伸方向被分割。此外,也可以为,上述第1上述部件或上述第2上述部件具备马氏体组织。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没有较大空间,也能够进行碰撞时的冲击吸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外装面板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为了进行比较而表示现有构造的示意图,是表示在外装件的内侧配置有车门防撞杆与加强件的构成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加强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加强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加强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加强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加强部件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在外装件的上下方向上配置有第1加强部件、在外装件110的水平方向上配置有第2加强部件的外装面板(车门面板)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从图8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0是详细表示图8中的第1加强部件与第2加强部件的交叉部的立体图。图11是详细表示图8中的第1加强部件与第2加强部件的交叉部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图8的构成中的第1以及第2加强部件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构成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对于图8以及图9通过用于评价外装面板的抗拉刚性的模拟而得到的压头140的负载载荷与位移量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4是表示假定汽车的侧面碰撞(侧碰),通过载荷施加部件对外装面板施加了负载载荷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5是表示在图8的构成中通过用于评价外装面板的侧面碰撞的性能的模拟而得到的、通过载荷施加部件300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的行程与载荷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图16是表示对于图12所示的构成将板材的端部分别向相反侧折弯的例子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构成中在交叉部处对第1加强部件与第2加强部件进行粘接并通过载荷施加部件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的外装面板的载荷(纵轴)与时间(横轴)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通过对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构成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外部面板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从背面侧(汽车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外装面板100的状态的示意图。此处,作为外装面板100而例示了车门面板,但外装面板100也可以是挡泥板、发动机罩、顶棚等汽车其他部位的面板。如图1所示,外装面板100由外装件110与加强部件120构成。作为一例,面板部件112由厚度为0.4mm左右的钢板构成。外装件110以表面侧(车辆外侧)成为凸面的方式弯曲。此外,弯曲沿着上下方向(车高方向)。加强部件120包括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第1加强部件122以及沿着水平方向(车长方向)配置的第2加强部件124。第1加强部件122优选对外装件110的形状进行仿形而弯曲。第2加强部件124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即,与弯曲的外装件110邻接的加强部件优选为对外装件110的邻接部位的弯曲进行仿形的形状。其原因在于,第1加强部件122与第2加强部件124如果是对外装件110进行仿形的形状,则能够与外装件110密接,优选与外装件110接合(粘接)。图2是为了进行比较而表示现有构造的示意图。在图2中,在外装件110的内侧配置有车门防撞杆300以及加强件310。图3~图7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门面板表示为外装面板100的图。图3~图7是表示加强部件120的配置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在外装面板100上仅设置了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第1加强部件122的例子。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在外装面板100上仅设置了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的第2加强部件124的例子。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在外装面板100上设置了沿着上下方向配置的第1加强部件122和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的第2加强部件124的例子。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表示在外装面板100上放射状地配置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具备:/n汽车的外装件;/n第1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n第2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n交叉部,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重叠地交叉而成;以及/n接合部,在上述交叉部处将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进行接合,/n在上述第1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宽度,/n在上述第2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宽度。/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26 JP 2018-0116151.一种冲击吸收部件,具备:
汽车的外装件;
第1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
第2部件,与上述外装件邻接地配置;
交叉部,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重叠地交叉而成;以及
接合部,在上述交叉部处将上述第1部件与上述第2部件进行接合,
在上述第1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1部件的宽度,
在上述第2部件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高度大于沿着上述外装件的方向的上述第2部件的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
上述接合部是基于激光焊接的接合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
上述接合部是基于结构粘接剂的接合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
在上述交叉部处,第1上述部件和第2上述部件的与上述外装件正交的方向的厚度减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部件,其中,
在第1上述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外装件侧的两个上述交叉部之间具有第2上述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外装件侧的上述交叉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利哉中泽嘉明钱谷佑吉田亨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