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水模具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789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铸造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通水模具组件,包括:上模具,上模具上设有贯穿顶部与底部的浇注口以及周边的通气孔,该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第一储液槽并在第一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上模具外侧壁的上模具进水口和上模具出水口,该上模具的底部在贯穿的浇注口的位置设有上模型腔;上模盖板,上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上模具紧固装配;下模具,下模具的顶部对应上模具设有下模型腔;下模盖板,下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下模具紧固装配;本发明专利技术相对于传统手工模具增加了通水功能,使冲满型腔钢水在3‑7分钟内快速冷却成型脱模,模具功效是传统模具和铁模覆砂模具的5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水模具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造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通水模具组件。
技术介绍
模具(mújù),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机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的铸造模具在使用中由于需要手工模、铁模覆膜砂模,具冷却时间大于需要25-35分钟成型脱模,时间较长;而且传统的模具覆膜砂用量较大,造成巨大浪费;手工模使用由于温度较高,因此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原有铸造模具的缺点,本申请提供一种通水模具组件,包括: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上设有贯穿顶部与底部的浇注口以及周边的通气孔,该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第一储液槽并在第一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上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上模具进水口和上模具出水口,该上模具的顶部在第一储液槽还设有第一安装孔,该上模具的底部在贯穿的浇注口的位置设有上模型腔;上模盖板,所述上模盖板尺寸比上模具大,所述上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上模具上的第一安装孔紧固装配,装配后的上模盖板周围具有裸露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与机架配合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上模盖板上预留供浇注口露出的通孔;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对应上模具的上模型腔的位置设有下模型腔,并在对应上模具的浇注口的位置中央设有定位孔,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有内凹的第二储液槽并在第二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下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下模具进水口和下模具出水口,所述下模具在第二储液槽的周围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储液槽的底部开口边缘设有密封槽;下模盖板,所述下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下模具的第三安装孔紧固装配,所述下模盖板内对应密封槽的位置设有密封圈;所述上模具与上模盖板、下模具与下模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具为定模,所述下模具由第一驱动元件驱动实现与上模具的开合。较为优选的:所述下模具与上模具分离开后还能由第二驱动元件驱动实现翻转。较为优选的:所述浇注口的位置位于上模具的中央。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储液槽的形状为围绕在浇注口周围的环形水槽。较为优选的:所述上模具进水口与上模具出水口、下模具进水口和下模具出水口方向位于同一直线上。较为优选的:所述第一、第二储液槽的底部呈倾斜设置且靠近进水口一端比靠近出水口一端高。较为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上对称设有彼此装配后防止转动的限位柱和限位槽。较为优选的:所述通水模具组件还包括用于贯穿上模具和下模具配合的浇注杯,所述浇注杯的顶部设有注液口、底部设有出液孔以及与所述定位孔配合的定位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水模具组件,相对于传统手工模具、铁模覆膜砂模具冷却时间大于需要25-35分钟成型脱模的时间,本模具增加了通水功能,使冲满型腔钢水在3-7分钟内快速冷却成型脱模,模具功效是传统模具和铁模覆砂模具的5倍以上,此激冷工艺尤其适用铸钢球,能够令铸钢球的结晶组织更加细粒,从使钢球的质量再原基础得到提升。该模具同样适合各种合金材质铸球,铁模覆砂模具只适合需靠淬火提高产品硬度铸球。该模具的浇注杯采用热芯盒预先成型,浇口和冒口一体化,针对通水模具铸球该工艺,不单设冒口,把铁水利用率最大化,生产时直接人工安装,操作简单快捷,更加降低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少覆膜砂用量。该模具采用水冷工艺大大提高模具使用寿命,比原有手工模使用寿命超过提高一倍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通水模具结构爆炸图;图2为上模具正视图;图3为上模具侧视图;图4为上模具后视图;图5为上模具盖板正视图;图6为下模具正视图;图7为下模具后视图;图8为下模具侧视图;图9为下模具盖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上模具、1-1浇注口、1-2通气孔、1-3第一储液槽、1-4上模具进水口、1-5上模具出水口、1-6第一安装孔、1-7上模型腔;2上模盖板、2-1延伸部、2-2第二安装孔、2-3通孔;3下模具、3-1下模型腔、3-2定位孔、3-3第二储液槽、3-4下模具进水口、3-5下模具出水口、3-6第三安装孔、3-7密封槽;4下模具盖板、4-1密封圈;5限位柱、6限位槽;7浇注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9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通过图1-9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通水模具组件的结构以及原理;本专利技术一种通水模具组件,结构包括:上模具1,所述上模具1上设有贯穿顶部与底部的浇注口1-1以及周边的通气孔1-2,通气孔1-2的作用在于当从浇注口1-1往模具内的型腔浇入热熔液体如铁水时,便于热气流出保证与外界气压一致,该上模具1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第一储液槽1-3并在第一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上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上模具进水口1-4和上模具出水口1-5,设置在衔接处能够保证液体循环时,增强流动性,当需要清理时,该上模具的顶部在第一储液槽还设有第一安装孔1-6,第一安装孔1-6用于与上模盖板2连接紧固,该上模具1的底部在贯穿的浇注口的位置设有上模型腔1-7;上模盖板2,所述上模盖板2尺寸比上模具1大,所述上模盖板2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上模具1上的第一安装孔1-6紧固装配,装配后的上模盖板2周围具有裸露的延伸部2-1,所述延伸部2-1上设有与机架配合安装的第二安装孔2-2,所述上模盖板2上预留供浇注口1-1露出的通孔2-3;下模具3,所述下模具3的顶部对应上模具1的上模型腔1-7的位置设有下模型腔3-1,并在对应上模具的浇注口的位置中央设有定位孔3-2,所述下模具3的底部设有内凹的第二储液槽3-3并在第二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下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下模具进水口3-4和下模具出水口3-5,所述下模具3在第二储液槽3-3的周围设有第三安装孔3-6,第三安装孔3-6用于与下模盖板4紧固,第二储液槽3-3的底部开口边缘设有密封槽3-7;下模盖板4,所述下模盖板4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下模具3的第三安装孔3-6紧固装配,所述下模盖板4内对应密封槽3-7的位置设有密封圈4-1,由于下模具的底部设置了储液槽,因此需要设置密封槽与密封圈来提高安装后的密封性;所述上模具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水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上设有贯穿顶部与底部的浇注口以及周边的通气孔,该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第一储液槽并在第一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上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上模具进水口和上模具出水口,该上模具的顶部在第一储液槽还设有第一安装孔,该上模具的底部在贯穿的浇注口的位置设有上模型腔;/n上模盖板,所述上模盖板尺寸比上模具大,所述上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上模具上的第一安装孔紧固装配,装配后的上模盖板周围具有裸露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与机架配合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上模盖板上预留供浇注口露出的通孔;/n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对应上模具的上模型腔的位置设有下模型腔,并在对应上模具的浇注口的位置中央设有定位孔,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有内凹的第二储液槽并在第二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下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下模具进水口和下模具出水口,所述下模具在第二储液槽的周围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储液槽的底部开口边缘设有密封槽;/n下模盖板,所述下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下模具的第三安装孔紧固装配,所述下模盖板内对应密封槽的位置设有密封圈;/n所述上模具与上模盖板、下模具与下模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模具为定模,所述下模具由第一驱动元件驱动实现与上模具的开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水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上设有贯穿顶部与底部的浇注口以及周边的通气孔,该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内凹的第一储液槽并在第一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上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上模具进水口和上模具出水口,该上模具的顶部在第一储液槽还设有第一安装孔,该上模具的底部在贯穿的浇注口的位置设有上模型腔;
上模盖板,所述上模盖板尺寸比上模具大,所述上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上模具上的第一安装孔紧固装配,装配后的上模盖板周围具有裸露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与机架配合安装的第二安装孔,所述上模盖板上预留供浇注口露出的通孔;
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对应上模具的上模型腔的位置设有下模型腔,并在对应上模具的浇注口的位置中央设有定位孔,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有内凹的第二储液槽并在第二储液槽的底部与内侧壁衔接的位置设有横向贯穿下模具外侧壁与外部环境联通的下模具进水口和下模具出水口,所述下模具在第二储液槽的周围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储液槽的底部开口边缘设有密封槽;
下模盖板,所述下模盖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下模具的第三安装孔紧固装配,所述下模盖板内对应密封槽的位置设有密封圈;
所述上模具与上模盖板、下模具与下模盖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操应胜
申请(专利权)人:宁国市四方钢球模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