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314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散热装置包括:底板,设置连接通道;自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端和第二流动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第一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以及第二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当在散热装置中通入冷却液时可以带走固定于所述散热装置收容空间内的发热元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实现液冷散热,非常方便且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散热
,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技术介绍
逆变器是一种将直流电转化成高压交流电的电子设备。当前市场上的逆变器功率较大,大功率逆变器在工作时,将产生大量的热量,若不及时将逆变器产生的热量带走将严重影响逆变器的工作效率,逆变器甚至会因此出现严重故障。目前主要采用在逆变器内或者在逆变器外加装风扇的方式来使逆变器内部或者外部的空气循环流动起来,从而达到散热效果。但是,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现:风扇故障时的维修,更换不方便,且在大功率逆变器中,采用风扇散热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克服了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底板,设置连接通道;自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端和第二流动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第一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第二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另一表面设置有U型开口,所述U型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所述散热装置包括U型盖板,所述第一限流板和第二限流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U型盖板上,所述U型盖板盖设于所述底板的另一表面,将所述U型开口封闭,所述第一限流板插入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所述第二限流板插入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限流板、第二限流板和盖板是一体成型的。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限流板除连接所述盖板一端之外的其它端部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内壁之间均具有间隙。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一限流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宽度。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限流板除连接所述盖板一端之外的其它端部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内壁之间均具有间隙。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限流板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宽度。进一步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进水接口、出水接口、水箱和水泵;所述出水接口和进水接口均固定于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所述进水接口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水接口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水箱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接口连接,所述出水接口与所述水箱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PCB板、逆变元件和上述散热装置;所述逆变元件固定于所述PCB板,所述PCB板固定于所述散热装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所述逆变元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底板,设置连接通道;自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端和第二流动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第一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以及第二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其中,冷却通道用于供冷却液通过,而冷却液通过冷却通道时,冷却液可以带走固定于所述散热装置上的发热元件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实现液冷散热,非常方便且实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散热装置的横切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散热装置100包括:底板10、连接通道20、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第一限流板50、第二限流板60、U型盖板70、进水接口80以及出水接口90。所述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和所述底板10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10a,连接通道20用于连接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内的流动通道形成冷却通道,进水接口80以及出水接口90用于连接冷却通道,以供冷却液从所述进水接口80进入冷却通道,并且从出水接口90输出,从而实现液冷散热。对于上述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是自所述底板10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并且所述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和所述底板10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10a。其中,第一侧壁30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301。第二侧壁40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401。对于上述底板10,底板10设置有所述连接通道20。所述第一流动通道30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流动通道40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20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所述上底板10远离所述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的另一表面设置有U型开口(图未示),所述U型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20、第一流动通道301和第二流动通道401。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0、第二侧壁40和所述底板10为一体成型的,并且所述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是采用具有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的,以使热量可以从第一侧壁30和第二侧壁40传递至冷却通道内的冷却液中,由冷却液带走热量。对于上述U型盖板70,所述U型盖板70上一体成型有第一限流板50以及第二限流板60。当所述盖板70盖设于所述底板10时,所述第一限流板50插入所述第一流动通道301内,所述第二限流板60插入所述第二流动通道401内,从而缩小第一流动通道301和第二流动通道401的空间,以增强冷却液流速。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流板50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50的宽度,所述第一限流板50除连接所述盖板70一端之外的其它端部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301的内壁之间均具有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流板6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设置连接通道;/n自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端和第二流动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n第一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n第二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设置连接通道;
自所述底板的一表面朝相同方向延伸得到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并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所述底板围成用于收容发热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流动通道、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的一端和第二流动通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通道的两端连接,形成冷却通道;
第一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
第二限流板,收容于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另一表面设置有U型开口,所述U型开口连通所述连接通道、第一流动通道和第二流动通道;
所述散热装置包括U型盖板,所述第一限流板和第二限流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U型盖板上,所述U型盖板盖设于所述底板的另一表面,将所述U型开口封闭,所述第一限流板插入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内,所述第二限流板插入所述第二流动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流板、第二限流板和盖板是一体成型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模江蓝坚龙曹东旭杜杨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首航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