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121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装置包括接地针、两个L型卡片、摆动组件、锁紧组件。摆动组件包括两个弧形板、两个摆杆、丝杆;两个弧形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半圆板;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相对另一端通过一个铰接片连接在丝杆上;锁紧组件包括铰链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固定片、活动座;铰链座设置在接地针下端,第一连杆铰接在铰链座上,第二连杆铰接在第一连杆上,接地针上开设一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放置一根第一弹簧,第二连杆的一端位于活动座和固定片之间。本新型摆动组件保证接地针在地面中的稳定性,安装接地线后进行验电试验时,可保证接地线的牢固固定;锁紧组件增加了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使接地针更加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力维护领域,具体为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
技术介绍
接地装置又称接地棒或接地极,其一端埋入大地,构成电力设备的接地系统。高压接地装置是为了在已停电的设备或线路上意外出现电压时,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工具。接地线具有双面性,它具有安全的作用,使用不当也会产生破坏效应。使用不合格的接地线会损坏电气设备和破坏电网的稳定,可能引发严重的恶性电气事故。目前输电线路使用的高压接地线在针体夯入大地后,由于地面裸露钉体小,钉体光滑,造成取出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针体表面镀锌层耐腐蚀性较差,镀层易锈蚀脱落,针体与大地接触面积较小,使用时遇震动拉拽等外力容易起土上拔失去保护,引发工作人员触电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包括:固定座,其座体上开设一个缺口;接地针;其固定在固定座的下端面上;两个L型卡片,每个L型卡片连接一个限位片,限位片位于缺口内,且在缺口内滑动带动L型卡片移动;摆动组件,其包括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第一摆杆,第二摆杆、丝杆;第一弧形板连接在第一摆杆的自由端,第二弧形板连接在第二摆杆的自由端;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连接在一起形成半圆板;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相对另一端通过一个铰接片连接在丝杆上;锁紧组件,其包括铰链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固定片、活动座;铰链座设置在接地针下端,第一连杆铰接在铰链座上,第二连杆铰接在第一连杆上,接地针上开设一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放置一根第一弹簧,活动座连接在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片固定在接地针上,且位于第一通孔下方,第二连杆的一端位于活动座和固定片之间。进一步的,所述接地模块装置还包括一个连接轴,连接轴将丝杆和固定座连接为一体。进一步的,两个L型卡片之间连接一根第二弹簧。进一步的,两个L型卡片上分别设有压紧螺栓。进一步的,接地针四周环绕设有螺旋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摆动组件保证接地针在地面中的稳定性,安装接地线后进行验电试验时,可保证接地线的牢固固定,使用时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锁紧组件增加了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使接地针更加牢固。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标注,1-L型卡片,2-固定座,3-接地针,4-第一弹簧,10-压紧螺栓,11-第二弹簧20-限位片,21-缺口,22-连接轴,23-第一弧形板,24-第二弧形板,26-第一摆杆,25-第二摆杆,27-铰接片,28-丝杆。31-通孔,32-活动座,33-固定片,34-第二连杆,35-第一连杆,36-铰链座,37-螺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复合接地模块装置,其包括固定座2、两个L型卡片1、接地针3、连接轴22、摆动组件和锁紧组件。固定座2座体上开设一个缺口21。接地针3固定在固定座2的下端面上。连接轴22将丝杆28和固定座2连接为一体。接地针3四周环绕设有螺旋片37,方便接地针3的插地操作。两个L型卡片1,每个L型卡片1连接一个限位片20,限位片20位于缺口21内,且在缺口21内滑动带动L型卡片1移动;两个L型卡片1之间连接一根第二弹簧11,两个L型卡片1上分别设有压紧螺栓10。外部电线固定在两个L型卡片1上,且通过压紧螺栓10进行固定,第二弹簧11将两个L型卡片1分开,保证了接线的安全性。摆动组件,其包括第一弧形板23、第二弧形板24、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丝杆28;第一弧形板23连接在第一摆杆26的自由端,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第二摆杆25的自由端;第一弧形板23和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一起形成半圆板;第一摆杆26和第二摆杆25的相对另一端通过一个铰接片27连接在丝杆28上。埋地时,旋转第一弧形板23和第二弧形板24,将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旋转至水平状态,下压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后将丝杆28下压,这样丝杆28将接地针3推入地面以下,然后松开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整个摆动组件位于地面以上,保证整体在地面中的稳定性。这样在安装接地线后进行验电试验时,可保证接地线的牢固固定,且本专利技术使用时操作方便、作业效率高。锁紧组件,其包括铰链座36、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4、固定片33、活动座32;铰链座36设置在接地针3下端,第一连杆35铰接在铰链座36上,第二连杆34铰接在第一连杆35上,接地针3上开设一个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内放置一根第一弹簧4,活动座32连接在第一弹簧4的一端;固定片33固定在接地针3上,且位于第一通孔31下方,第二连杆34的一端位于活动座32和固定片33之间。埋地时,将接地针3推送入地下,第二连杆34位于活动座32和固定片33之间,第一连杆35和第二连杆34之间被土地填埋,形成一个扩大的椎体,在固定好以后,外拉接地针3不易松动,整个接地针3和土地的接触面积增大,固定更加牢固。接地针3采用内钢外镀铜的材料制成,抗拉强度大,耐腐蚀性强;在接地针3上增加了用于插入土体并锁紧接地棒本体的锁紧组件,增加了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使地针更加牢固。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
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包括:/n固定座(2),其座体上开设一个缺口(21);/n接地针(3);其固定在固定座(2)的下端面上;/n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模块装置还包括:/n两个L型卡片(1),每个L型卡片(1)连接一个限位片(20),限位片(20)位于缺口(21)内,且在缺口(21)内滑动带动L型卡片(1)移动;/n摆动组件,其包括第一弧形板(23)、第二弧形板(24)、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丝杆(28);第一弧形板(23)连接在第一摆杆(26)的自由端,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第二摆杆(25)的自由端;第一弧形板(23)和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一起形成半圆板;第一摆杆(26)和第二摆杆(25)的相对另一端通过一个铰接片(27)连接在丝杆(28)上;/n锁紧组件,其包括铰链座(36)、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4)、固定片(33)、活动座(32);铰链座(36)设置在接地针(3)下端,第一连杆(35)铰接在铰链座(36)上,第二连杆(34)铰接在第一连杆(35)上,接地针(3)上开设一个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内放置一根第一弹簧(4),活动座(32)连接在第一弹簧(4)的一端;固定片(33)固定在接地针(3)上,且位于第一通孔(31)下方,第二连杆(34)的一端位于活动座(32)和固定片(33)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接地模块装置,包括:
固定座(2),其座体上开设一个缺口(21);
接地针(3);其固定在固定座(2)的下端面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模块装置还包括:
两个L型卡片(1),每个L型卡片(1)连接一个限位片(20),限位片(20)位于缺口(21)内,且在缺口(21)内滑动带动L型卡片(1)移动;
摆动组件,其包括第一弧形板(23)、第二弧形板(24)、第一摆杆(26),第二摆杆(25)、丝杆(28);第一弧形板(23)连接在第一摆杆(26)的自由端,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第二摆杆(25)的自由端;第一弧形板(23)和第二弧形板(24)连接在一起形成半圆板;第一摆杆(26)和第二摆杆(25)的相对另一端通过一个铰接片(27)连接在丝杆(28)上;
锁紧组件,其包括铰链座(36)、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34)、固定片(33)、活动座(32);铰链座(36)设置在接地针(3)下端,第一连杆(35)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波黄丽君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中瑞防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