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9870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及装置,该电路包括主控单元、超声波发射单元、超声波接收单元和放大倍数控制单元,超声波接收单元与主控单元连接,超声波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和放大不同状态下的超声波信号并发送给主控单元;主控单元用于通过放大倍数控制单元切换超声波接收单元的放大倍数,以便于将超声波信号放大至预设值;主控单元还用于记录并根据超声波接收单元在空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和在无气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主控单元可通过比较超声波接收单元的放大倍数来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且可以排除管路松动等情况,有利于提高管路气泡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及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在使用血液透析机时需要对装有血液的管路进行气泡检测,目前常用的气泡检测方式是利用超声波经过装有血液的管路是产生的能量衰减,与一个定值比较后输出开关量来表示管路内是否有气泡产生。但是,由于管路通常是一次性使用的,当更换新的管路后,管路的安装状态不同于上一次或初次的状态,管路容易出现松动情况,即使在管路没有产生气泡时,超声波的幅值也会变小,进而触发报警。此时,由于不能准确判断引起超声波衰减的原因,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气泡检测电路,用于解决现有的管路气泡检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本技术的内容如下: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包括主控单元、超声波发射单元、超声波接收单元和放大倍数控制单元,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和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主控单元还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连接;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和放大不同状态下的超声波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切换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的放大倍数,以便于将所述超声波信号放大至预设值;所述主控单元还用于记录并根据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在空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和在无气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超声波接收器、多级放大电路和比较电路,所述超声波接收器还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多级放大电路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优选的,所述多级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3和三极管Q6,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有第一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5,并通过所述电阻R35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还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6,并通过所述电阻R36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1,并通过所述电阻R21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还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7,并通过所述电阻R37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连接有电容C7,并通过所述电容C7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还连接有第二分压电路,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3,并通过电阻R23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9,并通过所述电阻R39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还连接有电容C5,并通过所述电容C5与所述比较电路连接。优选的,所述比较电路包括比较器U5和比较器U7,所述比较器U5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有第三分压电路,并通过所述第三分压电路与所述多级放大电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比较器U5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有第四分压电路,所述第四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比较器U5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比较器U7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三分压电路与所述多级放大电路连接,所述比较器U7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有第五分压电路,所述第五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五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比较器U7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接收器与所述主控单元之间还连接有第一隔离电路,所述第一隔离电路包括电阻R27、电阻R28和电容C8,所述电阻R27的第一端和所述电阻R28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所述电阻R27的第二端和所述电阻R28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超声波接收器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接收器与所述多级放大电路之间还连接有第二隔离电路,所述第二隔离电路包括电阻29、电阻R3、电容C10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29的第一端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9的第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33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电阻R29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所述电容C10的第二端与所述多级放大电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电容C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优选的,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包括去耦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可控开关,所述去耦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连接,所述去耦电容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电阻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可控开关串联连接后与所述第一电阻并联连接,所述可控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主控单元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可控开关的数量包括至少一组。本技术还提供提供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管路气泡检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一种气泡检测装置,包括上述的气泡检测电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管路处于空管状态、无气泡状态和有气泡状态时,超声波接收单元将接收到的超声波放大到预设值所需要的放大倍数Av1、Av2和Av3,且Av1<Av3<Av2,主控单元可通过比较超声波接收单元的放大倍数来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且可以排除管路松动等情况,有利于提高管路气泡检测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超声波接收单元的原理框图1;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超声波接收单元的原理框图2;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放大倍数控制单元的原理框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控单元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包括主控单元1、超声波发射单元2、超声波接收单元3和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超声波发射单元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1)、超声波发射单元(2)、超声波接收单元(3)和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2)和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所述主控单元(1)还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连接;/n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用于接收和放大不同状态下的超声波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1);/n所述主控单元(1)用于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切换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的放大倍数,以便于将所述超声波信号放大至预设值;/n所述主控单元(1)还用于记录并根据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在空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和在无气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泡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单元(1)、超声波发射单元(2)、超声波接收单元(3)和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2)和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分别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所述主控单元(1)还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与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连接;
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用于接收和放大不同状态下的超声波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主控单元(1);
所述主控单元(1)用于通过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切换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的放大倍数,以便于将所述超声波信号放大至预设值;
所述主控单元(1)还用于记录并根据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在空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和在无气泡状态时的放大倍数判断是否有气泡产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泡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接收单元(3)包括依次连接的超声波接收器(31)、多级放大电路(32)和比较电路(33),所述超声波接收器(31)还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所述多级放大电路(32)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连接,所述比较电路(33)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单元(1)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泡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放大电路(32)包括三极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3和三极管Q6,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有第一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一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5,并通过所述电阻R35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还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6,并通过所述电阻R36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1,并通过所述电阻R21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还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7,并通过所述电阻R37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连接有电容C7,并通过所述电容C7与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Q6的基极还连接有第二分压电路,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有电阻R23,并通过电阻R23与所述电源VCC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有电阻R39,并通过所述电阻R39与所述第一接地端GND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还与所述放大倍数控制单元(4)连接,所述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还连接有电容C5,并通过所述电容C5与所述比较电路(33)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燕金元林华勋郑加新唐文普杨建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宝莱特医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