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9672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涉及室内通风技术领域,包括吸音管道,吸音管道内设有多个分隔板以形成多个吸音腔,吸音管道与风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转轴、转动条、抵接板、定位杆以及拉伸弹簧,转轴与吸音管道转动连接,转动条与转轴固定连接,且转动条上贯穿开设有第一穿设孔,抵接板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一端呈开口设置且另一端封闭设置,抵接板位于限位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穿设孔,定位杆的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第二穿设孔中,定位杆的另一端设有拉动凸块,拉伸弹簧套设于定位杆上且拉伸弹簧与抵接板、拉动凸块连接,实现吸音管道与风管的分离,减少材料成本,且减小损坏吸音管道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
本技术涉及室内通风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
技术介绍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通风空调工程由通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组成,通风系统由送排风机、风道、风道部件、消声器等组成,空调系统由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机、空气输送管道输送与分配,以及空调对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及清洁度的自动控制和调节等组成。中央空调在运行时,风道出风口会产生较大的风噪,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现有公告号为CN20919710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央空调风管用降噪装置,包括设置于风管内部的吸音管道,所述吸音管道内设置有多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吸音管道内分隔成通风腔。上述技术方案中,为减小吸音管道在气流的推动下相对风管移动的可能性,吸音管道与风管之间通过强力胶粘接,当风管损坏需要进行更换时,难以将吸音管道与风管分离,将二者一同进行更换便会造成成本增加,若工作人员施力将吸音管道从风道中取出,容易损坏吸音管道,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通过设置限位结构,便于实现吸音管道与风管的分离,减少材料成本,且减小损坏吸音管道的可能性,具体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包括设置于风管内的吸音管道,所述吸音管道内设有多个分隔板以形成多个吸音腔,所述吸音管道与所述风管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转轴、转动条、抵接板、定位杆以及拉伸弹簧,所述转轴与所述吸音管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条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条上贯穿开设有第一穿设孔,所述抵接板安装于所述风管的外壁上,所述抵接板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一端呈开口设置且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开口朝向转动条设置,所述抵接板位于所述限位槽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所述定位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第二穿设孔中,所述定位杆的另一端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拉动凸块,所述拉伸弹簧套设于所述定位杆上且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板、拉动凸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设孔呈条形孔,且所述第一穿设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条长度方向平行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穿设孔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与所述定位杆的外径适配。进一步的,所述吸音管道位于所述吸音腔的内壁开设有消音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吸音管道位于所述吸音腔与所述消音凹槽的连接处以弧面过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音管道的外壁上设有导滑条,所述导滑条背离所述吸音管道的一侧开设有导滑弧面。进一步的,所述吸音管道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限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需要分离吸音管道与风管时,工作人员手持拉动凸块对拉动凸块施力,使得拉动凸块远离抵接板,拉伸弹簧被拉伸储存弹性势能,定位杆逐渐从第二穿设孔、第一穿设孔中脱出,对转动条施力,使得转动条转动,从限位槽中离开,转动条从抵接板中分离,之后,工作人员便可拉动吸音管道从风管中抽出,实现吸音管道与风管的分离,实现单独更换吸音管道或者风道,减少材料成本,且减小损坏吸音管道的可能性,另外,装配吸音管道与风道时,定位杆处于第一穿设孔、第二穿设孔中,转动条处于限位槽中,转动条难以变动位置,吸音管道在气流的推动下使得转动条抵接板表面抵接,抵接板起到限位作用,保证风道与吸音管道稳定连接;(2)第一穿设孔呈条形孔,增加第一穿设孔的长度,当转动条与定位杆的安装位置存在误差时,便于定位杆能穿过第一穿设孔;(3)通过设置消音凹槽,使得气流通过吸音腔时,靠近吸音管道内壁的气流部分流入消音凹槽中,减小此部分气流与吸音管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减小噪音;(4)通过设置导滑条,减小吸音管道与风管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便于将吸音管道推动滑动进入风管中,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吸音管道展示消音凹槽位置的整体示意图。附图标记:1、吸音管道;2、分隔板;3、风管;4、限位结构;5、转轴;6、转动条;7、抵接板;8、定位杆;81、拉动凸块;9、拉伸弹簧;10、第一穿设孔;11、限位槽;12、第二穿设孔;13、消音凹槽;14、导滑条;15、导滑弧面;16、吸音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包括设置于风管3内的吸音管道1,吸音管道1内设有两个分隔板2以形成三个大小一致的吸音腔16,分隔板2与吸音管道1固定连接,吸音管道1与风管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结构4,吸音管道1与风管3之间通过限位结构4实现可拆卸连接,便于将吸音管道1与风管3的分离,从而更换吸音管道1或者风管3。结合图1和图2,吸音管道1靠近外界的一端设有限位结构4,且吸音管道1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限位结构4,每侧均设置有两个限位结构4。限位结构4包括转轴5、转动条6、抵接板7、定位杆8以及拉伸弹簧9,转轴5通过设置轴承与吸音管道1转动连接,转动条6一端与转轴5固定连接,且转动条6上贯穿开设有第一穿设孔10,第一穿设孔10呈条形孔,且第一穿设孔10的长度方向与转动条6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穿设孔10的宽度方向上的间距与定位杆8的外径适配,当定位杆8穿设过第一穿设孔10中,定位杆8与转动条6贴合接触,减少定位杆8左右晃动的可能性。如图1所示,抵接板7固定安装于风管3的外壁上,靠近转轴5设置,抵接板7开设有限位槽11,限位槽11一端呈开口设置且另一端封闭设置,开口朝向转动条6设置,转动条6远离转轴5的一端处于限位槽11中,且转动条6与抵接板7抵接设置。抵接板7位于限位槽11的两侧均贯穿开设有第二穿设孔12,定位杆8的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0、第二穿设孔12中,定位杆8的另一端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拉动凸块81,拉伸弹簧9套设于定位杆8上且拉伸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抵接板7、拉动凸块81固定连接,提高定位杆8与抵接板7的连接稳定性。风管3工作时,气流从吸音腔16中通过,吸音管道1在气流的推动下存在运动的趋势,由于转动条6与抵接板7抵接,且定位杆8阻挡转动条6转动,从而阻挡吸音管道1相对风管3位移。如图2所示,优化地,吸音管道1位于吸音腔16的内壁开设有消音凹槽13,吸音管道1位于吸音腔16与消音凹槽13的连接处以弧面过渡连接,减少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流通过吸音腔16时,靠近吸音管道1内壁的气流部分流入消音凹槽13中,减小此部分气流与吸音管道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减小噪音。吸音管道1的外壁上设有导滑条14,导滑条14背离吸音管道1的一侧开设有导滑弧面15,减小吸音管道1与风管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便于将吸音管道1推动滑动进入风管3中,或者将吸音管道1从风管3中取出,操作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包括设置于风管(3)内的吸音管道(1),所述吸音管道(1)内设有多个分隔板(2)以形成多个吸音腔(1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管道(1)与所述风管(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结构(4),所述限位结构(4)包括转轴(5)、转动条(6)、抵接板(7)、定位杆(8)以及拉伸弹簧(9),所述转轴(5)与所述吸音管道(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条(6)一端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条(6)上贯穿开设有第一穿设孔(10),所述抵接板(7)安装于所述风管(3)的外壁上,所述抵接板(7)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限位槽(11)一端呈开口设置且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开口朝向转动条(6)设置,所述抵接板(7)位于所述限位槽(11)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穿设孔(12),所述定位杆(8)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10)、第二穿设孔(12)中,所述定位杆(8)的另一端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拉动凸块(81),所述拉伸弹簧(9)套设于所述定位杆(8)上且所述拉伸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板(7)、拉动凸块(8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空调通风系统的降噪结构,包括设置于风管(3)内的吸音管道(1),所述吸音管道(1)内设有多个分隔板(2)以形成多个吸音腔(1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管道(1)与所述风管(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限位结构(4),所述限位结构(4)包括转轴(5)、转动条(6)、抵接板(7)、定位杆(8)以及拉伸弹簧(9),所述转轴(5)与所述吸音管道(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条(6)一端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条(6)上贯穿开设有第一穿设孔(10),所述抵接板(7)安装于所述风管(3)的外壁上,所述抵接板(7)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限位槽(11)一端呈开口设置且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开口朝向转动条(6)设置,所述抵接板(7)位于所述限位槽(11)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穿设孔(12),所述定位杆(8)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10)、第二穿设孔(12)中,所述定位杆(8)的另一端沿径向延伸形成有拉动凸块(81),所述拉伸弹簧(9)套设于所述定位杆(8)上且所述拉伸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板(7)、拉动凸块(8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英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赛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