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
技术介绍
剪力墙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中使用较为广泛,地震发生时,RC连梁作为第一道防线首先屈服,耗散地震能量,多次震害表明,绝大部分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然而,剪力墙RC连梁震后难以修复或因修复时间、成本较大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先后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可更换连梁,但大多数可更换连梁局限于在钢连梁中使用,因此亟需研制开发一种传力路径明确、震后易于更换的RC连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包括连接在RC墙肢Ⅰ和RC墙肢Ⅱ之间的RC连梁。所述RC连梁包括刚性段Ⅰ、过渡段Ⅰ、屈服段、过渡段Ⅱ和刚性段Ⅱ。所述RC连梁的长度方向为刚性段Ⅰ、过渡段Ⅰ、屈服段、过渡段Ⅱ和刚性段Ⅱ的纵向。所述屈服段的纵向两端分别连接有过渡段Ⅰ和过渡段Ⅱ,过渡段Ⅰ与RC墙肢Ⅰ之间连接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RC墙肢Ⅰ(1)和RC墙肢Ⅱ(2)之间的RC连梁;/n所述RC连梁包括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Ⅰ(302)、屈服段(303)、过渡段Ⅱ(304)和刚性段Ⅱ(305);所述RC连梁的长度方向为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Ⅰ(302)、屈服段(303)、过渡段Ⅱ(304)和刚性段Ⅱ(305)的纵向;/n所述屈服段(303)的纵向两端分别连接有过渡段Ⅰ(302)和过渡段Ⅱ(304),过渡段Ⅰ(302)与RC墙肢Ⅰ(1)之间连接有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Ⅱ(304)与RC墙肢Ⅱ(2)之间连接有刚性段Ⅱ(305);/n所述刚性段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可更换RC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RC墙肢Ⅰ(1)和RC墙肢Ⅱ(2)之间的RC连梁;
所述RC连梁包括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Ⅰ(302)、屈服段(303)、过渡段Ⅱ(304)和刚性段Ⅱ(305);所述RC连梁的长度方向为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Ⅰ(302)、屈服段(303)、过渡段Ⅱ(304)和刚性段Ⅱ(305)的纵向;
所述屈服段(303)的纵向两端分别连接有过渡段Ⅰ(302)和过渡段Ⅱ(304),过渡段Ⅰ(302)与RC墙肢Ⅰ(1)之间连接有刚性段Ⅰ(301),过渡段Ⅱ(304)与RC墙肢Ⅱ(2)之间连接有刚性段Ⅱ(305);
所述刚性段Ⅰ(301)和刚性段Ⅱ(305)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刚性段Ⅰ(301)内水平设置有若干抗剪钢筋Ⅰ(3011),刚性段Ⅱ(305)内水平设置有若干抗剪钢筋Ⅱ(3051);
所述过渡段Ⅰ(302)包括转换钢板Ⅰ(3021)和钢梁Ⅰ(3022),钢梁Ⅰ(3022)靠近刚性段Ⅰ(301)的纵向端与转换钢板Ⅰ(3021)垂直焊接;若干抗剪钢筋Ⅰ(3011)的一端与转换钢板Ⅰ(3021)连接,另一端锚固在RC墙肢Ⅰ(1)内;
所述钢梁Ⅰ(3022)为工字钢或H型钢,钢梁Ⅰ(3022)包括腹板Ⅰ和两个翼缘Ⅰ,腹板Ⅰ靠近屈服段(303)的纵向端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每个翼缘Ⅰ靠近屈服段(303)的纵向端均设置有若干螺栓孔;
所述屈服段(303)包括钢梁Ⅱ(3031),钢梁Ⅱ(3031)为工字钢或H型钢,钢梁Ⅱ(3031)包括腹板Ⅱ和两个翼缘Ⅱ,腹板Ⅱ上设置有通孔(30311),腹板Ⅱ的纵向两端均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每个翼缘Ⅱ的纵向两端均设置有若干螺栓孔;
所述过渡段Ⅱ(304)包括转换钢板Ⅱ(3041)和钢梁Ⅲ(3042),钢梁Ⅲ(3042)靠近刚性段Ⅱ(305)的纵向端与转换钢板Ⅱ(3041)垂直焊接;若干抗剪钢筋Ⅱ(3051)的一端与转换钢板Ⅱ(3041)连接,另一端锚固在RC墙肢Ⅱ(2)内;
所述钢梁Ⅲ(3042)为工字钢或H型钢,钢梁Ⅲ(3042)包括腹板Ⅲ和两个翼缘Ⅲ,腹板Ⅲ靠近屈服段(303)的纵向端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每个翼缘Ⅲ靠近屈服段(303)的纵向端均设置有若干螺栓孔;
所述钢梁Ⅰ(3022)和钢梁Ⅱ(3031)通过若干拼接板(306)进行连接,拼接板(306)上设置有若干螺栓孔;所述腹板Ⅰ和腹板Ⅱ的接壤处设置有两块拼接板(306),这两块拼接板(306)分别位于腹板Ⅰ和腹板Ⅱ的两侧,若干高强螺栓(307)穿过腹板Ⅰ、腹板Ⅱ和这两块拼接板(306)上的若干螺栓孔;
所述翼缘Ⅰ和翼缘Ⅱ的接壤处设置有两块拼接板(306),这两块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辉明,白久林,金双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