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8742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定位装置,救生圈本体为封闭式,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扶手、高穿透雾灯,救生圈本体头部设有摄像头,尾部安装有一对推进器;救生圈本体内设有电源,电源、无线接收器、定位装置、摄像头均与控制器连接,无线接收器与遥控器无线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救生圈采用封闭式结构,对被救援人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人机分离和推进器对被救援人员的二次伤害,且救生圈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可以较少救生圈运动过程中水流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
本技术涉及救生圈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现在的智能救生圈都是采用开放式结构,便于待被救援人员快速能够依靠智能救生圈作为载体,但是存在以下缺点:1)因结构为开放式,智能救生圈的推进系统部位易与被救援人员的人体接触,存在旋转螺旋桨对被救援人员有二次伤害的风险;2)开放式结构无固定被救援人员的结构,只有手抓的把手作为防护,在行驶过程中存在人机分离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封闭式设计,更安全可靠。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定位装置,所述救生圈本体为封闭式,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扶手、高穿透雾灯,所述救生圈本体头部设有摄像头,尾部安装有一对推进器;所述救生圈本体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无线接收器、定位装置、摄像头均与控制器连接,无线接收器与遥控器无线通信连接。优选的,所述高穿透雾灯设置有4个,分别分布在救生圈本体头部和尾部左右两侧,且左右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位于尾部的高穿透雾灯的间距大于位于前部的高穿透雾灯。优选的,所述扶手共设置有六个,分别分布在救生圈本体弧形状部位的前端和末端侧面及弧形状部位的前端的上表面,且左右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推进器为螺旋桨推进器,所述推进器的外侧设有防护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优点是:救生圈采用封闭式结构,对被救援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被救援人员身体完全在智能救生圈内,避免在行驶中出现人机分离现象,同时可使推进器与人体完全隔离开来,消除被救援人员被推进器二次伤害风险,且救生圈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可以较少救生圈运动过程中水流阻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智能封闭式救生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智能封闭式救生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智能封闭式救生圈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控制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中,1-扶手,2-摄像头,3-推进器,4-救生圈主体,5-高穿透雾灯,6-防护罩,8-控制器,9-电源,10-定位装置,11-无线接收器,12-遥控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4所示,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4、电源9、推进器3、遥控器12、无线接收器11、控制器8、定位装置10,所述救生圈本体4为封闭式,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所述救生圈本体4上设置有扶手1、高穿透雾灯5,所述救生圈本体头部设有摄像头,尾部安装有一对推进器3;所述救生圈本体4内设有电源9,所述电源、无线接收器11、定位装置10、摄像头2均与控制器8连接,无线接收器11与遥控器12无线通信连接。所述高穿透雾5灯设置有4个,分别分布在救生圈本体4头部和尾部左右两侧,且左右对称分布。所述位于尾部的高穿透雾灯5的间距大于位于前部的高穿透雾灯5。多个高穿透雾,具有较好的穿透力。所述扶手1共设置有六个,分别分布在救生圈本体4弧形状部位的前端和末端侧面及弧形状部位的前端的上表面,且左右对称分布。扶手多个不同位置分布,方便抓取。所述推进器3为螺旋桨推进器,所述推进器的外侧设有防护罩。防护罩起到保护推进器的作用。无线接收器11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12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遥控信号发送至控制器8,控制器8用于在接收到遥控信号后,控制推进器3工作;定位装置10用于获取所述救生圈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至所述控制器8。使用时,通过手持遥控器控制智能救生圈向目标点运动,智能救生圈上的摄像头时回传视频信息,精准的运动到目标点上,待被救援人员可抓住智能救生圈上的的手把,套到智能救生圈内,被救援人员位于救生圈的圆形封闭内,便可反航,由于救生圈采用封闭式结构,被救援人员身体完全在智能救生圈内,避免在行驶中出现人机分离现象,同时封闭式结构可使推进器与人体完全隔离开来,消除被救援人员被推进器二次伤害风险,同时救生圈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该结构可以大大较少救生圈运动过程中水流的阻力。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为封闭式,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扶手、高穿透雾灯,所述救生圈本体头部设有摄像头,尾部安装有一对推进器;所述救生圈本体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无线接收器、定位装置、摄像头均与控制器连接,无线接收器与遥控器无线通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体为封闭式,头部为三角形状、中部为弧形状、尾部为矩形状;所述救生圈本体上设置有扶手、高穿透雾灯,所述救生圈本体头部设有摄像头,尾部安装有一对推进器;所述救生圈本体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无线接收器、定位装置、摄像头均与控制器连接,无线接收器与遥控器无线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封闭式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穿透雾灯设置有4个,分别分布在救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远辉莫汉兴梁兴黄焕业宁华姿吴东梅丁晓东丁座俊陆恩平韦能莫国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一号农服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