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智勇专利>正文

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8668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机车由第一行驶面转换至第二行驶面时,机车先行驶到转换段上,桥墩下降带动转换段下降直至机车的第二连接装置与行驶段的第二行驶面相搭接,然后机车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二行驶面上;机车由第二行驶面转换至第一行驶面时,桥墩先下降带动转换段下降直至机车的第一连接装置的下端与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相平齐,机车先行驶到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上,桥墩上升使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与行驶段的第一行驶面平齐,然后机车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一行驶面上,从而实现了机车行驶方向的切换,从而实现往复式循环运行,提高了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本技术一般涉及轨道交通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运输系统。最典型的轨道交通就是由传统火车和标准铁路所组成的铁路系统。随着火车和铁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轨道交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类型,不仅遍布于长距离的陆地运输,也广泛运用于中短距离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传统铁路、现代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系统都采用双轨铁路,两个不同方向要分别修建两条轨道。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均采用单轨铁路,虽然两个不同方向仅需分别修建一条轨道,但开发建设和运营成本仍然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多个桥墩、轨道和机车,所述多个桥墩沿所述机车的行进方向设置,所述轨道设于所述桥墩上;所述轨道上面和下面分别设有第一行驶面和第二行驶面,所述机车的下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行驶面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所述机车的上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行驶面配合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轨道包括行驶段和两个转换段,两个所述转换段紧密连接于所述行驶段两端,支撑所述转换段的桥墩能够下降,其下降高度为所述轨道高度和所述机车高度之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机车由第一行驶面转换至第二行驶面时,机车由第一行驶面转换至第二行驶面时,机车先行驶到转换段上,桥墩下降带动转换段下降直至机车的第二连接装置与行驶段的第二行驶面相搭接,然后机车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二行驶面上;机车由第二行驶面转换至第一行驶面时,桥墩先下降带动转换段下降直至机车的第一连接装置的下端与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相平齐,机车先行驶到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上,桥墩上升使转换段的第一行驶面与行驶段的第一行驶面平齐,然后机车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一行驶面上,从而实现了机车行驶方向的切换,从而实现往复式循环运行,两个轨道面分别是单一方向,各自独立,互不干扰,提高经济性和时效性。附图说明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结构形式桥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结构形式桥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结构形式桥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结构形式桥墩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结构形式桥墩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圆筒形机车的立体结构图。图中:1-桥墩,11-支柱,12-支臂,13-支腿,2-轨道,21-行驶段,22-转换段,3-机车,4-第一行驶面,5-第二行驶面,6-第一连接装置,7-第二连接装置。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如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常见的轨道交通有传统铁路、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传统铁路、现代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系统都采用双轨铁路,两个不同方向要分别修建两条轨道。新型轨道交通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等,磁悬浮轨道系统、单轨系统和旅客自动捷运系统均采用单轨铁路,虽然两个不同方向仅需分别修建一条轨道,但开发建设和运营成本仍然较高。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比单轨铁路开发建设和运营成本更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本申请的改进方向,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对机车和轨道进行改造,通过一条轨道即可实现机车行驶方向的切换,各方面成本均较低。参见图1和图2,其示出了本实施例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多个桥墩1、轨道2和机车3,多个桥墩1沿机车3的行进方向设置,轨道2设于桥墩1上;轨道2上面和下面分别设有第一行驶面4和第二行驶面5,机车3的下面设有与第一行驶面4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6,机车3的上面设有与第二行驶面5配合的第二连接装置7;轨道2包括行驶段21和两个转换段22,两个转换段22分别紧密连接于行驶段21两端,支撑转换段22的桥墩1能够下降,其下降高度为轨道2高度和机车3高度之和。机车3由第一行驶面4转换至第二行驶面5时,机车3先行驶到转换段22上,桥墩1下降带动转换段22下降直至机车3的第二连接装置7与行驶段21的第二行驶面5相连接,然后机车3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二行驶面5上;机车3由第二行驶面5转换至第一行驶面4时,桥墩1先下降带动转换段22下降直至机车3的第一连接装置6与转换段22的第一行驶面4相连接,机车3先行驶到转换段22的第一行驶面4上,桥墩1上升使转换段22的第一行驶面4与行驶段21的第一行驶面4平齐,然后机车3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一行驶面4上,从而实现了机车3行驶方向的切换,从而实现往复式循环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机车3与轨道2可以采用磁悬浮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承载轮组与轨道2进行配合的方式实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转换段22的桥墩1能够上升,其上升高度为轨道2高度和机车高度之和。机车由第二行驶面5转换至第一行驶面4时,机车3先行驶到转换段22上,桥墩1上升带动转换段22上升直至机车3的第一连接装置6与行驶段21的第一行驶面4相连接,然后机车3自动行驶或被推动至第二行驶面5上即可。参见图3,第一种结构形式的桥墩1包括墩身和支撑部,墩身包括一根支柱11,支撑部包括固连于支柱11侧面的支臂12,轨道2的侧面与支臂12的端部连接。该桥墩1结构简单,建造方便,工程量小,成本较低。但其缺点是轨道2处于桥墩1一侧,轨道2和桥墩1的连接处存在很大的剪力,在桥墩1下部也存在很大的弯矩,对于桥墩1的强度和材料要求更高。...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桥墩、轨道和机车,所述多个桥墩沿所述机车的行进方向设置,所述轨道设于所述桥墩上;/n所述轨道上面和下面分别设有第一行驶面和第二行驶面,所述机车的下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行驶面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所述机车的上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行驶面配合的第二连接装置;/n所述轨道包括行驶段和两个转换段,两个所述转换段紧密连接于所述行驶段两端,支撑所述转换段的桥墩能够下降,其下降高度为所述轨道高度和所述机车高度之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桥墩、轨道和机车,所述多个桥墩沿所述机车的行进方向设置,所述轨道设于所述桥墩上;
所述轨道上面和下面分别设有第一行驶面和第二行驶面,所述机车的下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行驶面配合的第一连接装置,所述机车的上面设有与所述第二行驶面配合的第二连接装置;
所述轨道包括行驶段和两个转换段,两个所述转换段紧密连接于所述行驶段两端,支撑所述转换段的桥墩能够下降,其下降高度为所述轨道高度和所述机车高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所述转换段的桥墩能够上升,其上升高度为所述轨道高度和所述机车高度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墩包括墩身和支撑部,所述墩身包括一根支柱,所述支撑部包括固连于所述支柱侧面的支臂,所述轨道的侧面与所述支臂的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架式上下底面循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墩身还包括另一根支柱,两根所述支柱平行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智勇魏苒齐顾佳颖赖柏兵
申请(专利权)人:梁智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