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隔离DCDC谐振变换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非隔离DCDC谐振变换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锂电应用的发展,非隔离DCDC升降压变换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目前也有各种非隔离DCDC变换器的拓扑和技术的提出,但基本还是基于Buck和Boost的基础模型,电流一般是三角波,高次谐波含量高,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效率。图1为现有的一种非隔离DCDC升降压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图。图2为图1所示电路中电感L的电流波形图。由图1可见,该电路包括电源Vin、开关S1、开关S2、开关S3、开关S4、电感L和输出Vo。当该电路实现升压功能时,S1一直开通,S2一直关闭,电感L,开关管S2、S3实现Boost电路功能;当该电路实现降压功能时,S3一直开通,S4一直关闭,电感L,开关管S1、S2实现Buck电路功能。由图2可见,该电路采取传统Buck或者Boost临界连续模式控制,可以使开关管实现零电压开关(zerovoltageswitch,ZVS)开通,但电感电流为三角波,峰值电流较大,开关管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隔离DCDC谐振变换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接口、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电容以及输出接口;/n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所述输入接口串联耦合;/n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串联后与所述输出接口串联耦合;/n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节点为A端;/n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节点为B端;/n所述电感和所述电容串联后耦合在所述A端和所述B端之间;/n所述输入接口的负极与所述输出接口的负极耦合,或所述输入接口的正极与所述输出接口的正极耦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隔离DCDC谐振变换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接口、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电感、电容以及输出接口;
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串联后与所述输入接口串联耦合;
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串联后与所述输出接口串联耦合;
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串联节点为A端;
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串联节点为B端;
所述电感和所述电容串联后耦合在所述A端和所述B端之间;
所述输入接口的负极与所述输出接口的负极耦合,或所述输入接口的正极与所述输出接口的正极耦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输出接口之间电压的移相角θ满足:
其中,Vin为所述输入接口的电压,Vout为所述输出接口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接口的输出功率P0为:
其中,Vin为所述输入接口的电压,Vout为所述输出接口的电压,fs为开关频率,L为所述电感的电感值,C为所述电容的电容值,θ为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输出接口之间电压的移相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二开关管关断;
当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关断;
当所述第三开关管关断时,所述第四开关管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耦合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管,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相角调节单元;
所述移相角调节单元用于根据输入接口的电压和输出接口的目标电压确定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输出接口之间电压的移相角θ。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频单元;
所述调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移相角θ和所述输出接口的第一目标功率或第一目标电流确定所述控制电路中第一开关管的开关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频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移相角θ和所述输出接口的第二目标功率或第二目标电流调节所述开关频率。
9.一种非隔离DCDC谐振变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输入接口的电压和输出接口的目标电压确定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输出接口之间电压的移相角θ;
根据所述移相角θ和所述输出接口的第一目标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雅各布·穆罕默德,代胜勇,洪庆祖,张晓,格罗弗·维克多·托瑞克·巴斯科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