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作为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工程,河道堤防是抵御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是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是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障。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作为变形监测重要手段的InSAR监测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和应用,在地震监测、地表各类地物沉降监测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它通过采用同一区域长时间序列的SAR影像识别永久散射体,利用大气影响、形变等不同信息源的特性开展时间序列分析来获取精确到mm级尺度的变形信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InSAR)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SAR与射电天文学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当扫过地面同一目标区域时,利用成像几何关系,通过成像、一些特殊的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即可提取地表目标区域的高程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n将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以得到融合后的河堤高程预测值;/n根据所述河堤高程预测值和专家知识来识别河道行洪风险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
将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以得到融合后的河堤高程预测值;
根据所述河堤高程预测值和专家知识来识别河道行洪风险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建立LiDAR、InSAR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自适应正则化变分融合模型;
利用LiDAR、InSAR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变分融合模型进行融合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建立LiDAR、InSAR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自适应正则化变分融合模型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计算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约束;
根据所述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约束来计算变分融合模型的降质矩阵和约束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约束下利用LiDAR、InSAR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变分融合模型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建立基于坡度自适应的先验模型;
根据所述先验模型和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约束,利用LiDAR、InSAR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变分融合模型进行融合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当前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利用如下方式进行融合计算:
yk=DkMku+nk,其中,其中,u(HN1×HN2)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永军,冯东利,刘承建,潘洪亮,杨魁,李宏强,孙瑀璠,刘玉鑫,姜睿涛,温朝晖,宫越,周琳昆,孙长利,王旭阳,张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大清河管理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