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一凡专利>正文

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7588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包括进气排气管道与进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排气管道为嵌套式的双层组合式管道,结构分为内管与外管,内管与外管均有开口通向室内与室外;外管与内管均有开口通向建筑物室内与室外,外管室外开口与外管室内开口分别位于在外管的两端;内管室内开口靠近外管室外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内,内管室外开口靠近外管室内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外。所述进排风装置位于进气排气管道中,包括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分别与内、外管联通,送风方向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双向流新风系统,提供热交换功能的同时兼顾排气风量和新风风压,减少噪音并缩小室内机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换气设备,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
技术介绍
随着空气污染、装修材料安全隐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及近零能耗建筑概念的兴起,新风机开始大范围普及。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新风设备有单向流、双向流两种:单向流单向进风或排风,安装简便,但是换气效率低,缺少低能耗手段保持室内温度。双向流新风机同时有进风与排气,换气效率高,并可引导气流交叉通过热交换芯保持室内温度。但是目前主流的双向流新风机管道及风机主体在室内,安装复杂,需要新装修时预留管道空间,使用时管道及热交换芯易积尘,同时也需要平衡新风噪音、功耗与换气效率。另外也有一些新的新风设计方案,比如在窗体新风,但由于体积限制,无法提供更有高的换气效率,实用性有限。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新风方案,对上述空间占用、噪音及效率、热交换等问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新风机的换气效率、空间占用、噪音及热交换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室外机,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包括进气排气管道与风机,其特征在于:进气排气管道为嵌套式的双层组合式管道,结构分为外管与内管,内管直径小于外管,嵌套于外管内;外管与内管均有开口通向建筑物室内与室外,外管室外开口与外管室内开口分别位于在外管的两端;内管室内开口靠近外管室外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内,内管室外开口靠近外管室内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外;所述进排风装置位于进气排气管道中,包括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分别与内管、外管联通,送风方向不同。优选的,所述内管除两端出口外的中段部分为螺旋状,为圆形螺旋、椭圆螺旋、双螺旋、三螺旋、变径螺旋或带旋转角的螺旋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通过螺旋结构增大内管行程及与外管气流的接触面积,便于内管、外管进行热交换。优选的,所述第一送风部件为内层扇叶,所述第二送风部件为与第一送风部件同轴的外层扇叶,内层扇叶与外层扇叶间通过连接筒固定连接,两者叶片入流角不同。优选的,所述进排风装置为一台风机,安置在外管室内开口及内管室外开口一端;风机驱动电机与内层扇叶相连,所述内层扇叶为轴流涡轮扇叶,启动时向内管室外开口排风;所述外层扇叶为离心式风机叶轮,启动时向外管室内开口排风,外管室内开口一端的管壁与外管室内开口组合为离心式风机蜗壳形态。优选的,所述连接筒与内管管壁通过非接触式动密封活动对接。连接筒随内层扇叶和外层扇叶转动,通过非接触式动密封与内管对接,不会产生干涉,同时尽可能隔绝内外管空气对流。优选的,所述非接触式动密封为间隙式、迷宫式或间隙迷宫式动密封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将换气装置及气流较大的管路部分安置在室外,减少对室内噪音影响;采用双层组合式管道,内外管道进风、出风方向反向交叉,便于将内管和外管在室内和室外的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拉开距离,减少因进、排气口距离过近导致的小范围气流循环对实际换气效率的影响;采用送风方向相反的双层扇叶,仅在管路一端安置一台换气设备即可实现双向流换气,这样在动静要求不同的场合,可在建筑室内“动区”(如客厅)安装新风进气口和风机,在“静区”(如卧室)仅安装废气排出口,进一步减少噪音影响;优选的,对于主动式排风方案,风机安置在新风进风一侧,内层扇叶排风,采用轴流式扇叶增大风量,提高排气效率;外层离心式风机进风,增大风压便于新风机净化组件对新风进行过滤和净化;优选的,内管中段转为螺旋结构,增大散热效率,结合较长的管体长度,在无需加装复杂的热交换芯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实现室内排气和室外新风的热交换,减少室内温度变化;相比热交换芯,螺旋结构对风速、风量损耗也相对较小。因此,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新装双向流新风系统,提供热交换功能的同时兼顾排气风量和新风风压,减少噪音;对于壁挂式新风等后装式新风,在减少室内体积占用的同时,换气效率和室内噪音控制也较普通的单向流或单机双向流新风系统要更好,尤其是对于同朝向有两个以上房间的户型,新风口和排气口可安装于不同房间,实现室内跨房间空气流通;对于体积限制较大的窗体新风系统,这种形态狭长、风口距离较远的室外管路形态和结构紧凑的室外风机的设计也是兼顾换气效率、噪音控制和热交换的优选方案。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的进气排气管道剖面示意图。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的进排风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的进排风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的进排风装置进排气装置与内管的连接结构局部示意图。其中:1-外管;11-外管室内开口;12-外管室外开口;2-内管;21-外管室内开口;22-外管室外开口;3-进排风装置;30-蜗壳;31-内层扇叶;32-外层扇叶;33-连接筒;34-电机;35-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包括进气排气管道与进排风装置。进气排气管道为嵌套式的双层组合式管道,结构分为外管1与内管2。内管2为螺旋形,材质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铝合金,直径小于外管1,嵌套于外管1内;外管1则为隔热塑料。外管1与内管2均有开口通向建筑物室内与室外,外管室外开口12与外管室内开口11分别位于在外管1的两端;内管室内开口21靠近外管室外开口12一端,穿过外管1管壁通向室内,内管室外开口22靠近外管室内开口11一端,穿过外管1管壁通向室外。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进排风装置位于进气排气管道中,包括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其中第一送风部件为内层扇叶31,为一种轴流涡轮扇叶;第二送风部件为外层扇叶32,是一种离心式风机叶轮,同时外层扇叶32处的外管1管壁与外管室内开口11组合为蜗壳30包覆在外层扇叶32之外;内层扇叶31与外层扇叶32间通过连接筒33固定连接为一体。连接筒33与内管2管壁大小一致,位置相对应,并如图5所示,以间隙式动密封的方式相互联接,使得进排风装置中的气流被连接筒33隔离,内层扇叶31转动时排风区域对应在内管2内,外层扇叶32转动时排风区域对应在外管1之内、内管2之外。连接筒33与内管2之间的动密封使得两个区域的气流隔离,不会大量混合。进排风装置的驱动装置为电机34。电机34通过支撑杆35固定在内管内,并与内层扇叶31相连。外管1管壁及外管2管壁设置通孔使电源线、电控系统连接线等辅件通过,以便电机的控制与供能。当新风系统工作时,电机34驱动内层扇叶31转动,使作为轴流涡轮扇叶的内层扇叶31向内管室外开口22方向排风,从而带动室内空气由内管室内开口21吸入内管2中,并通过内管室外开口22向室外排放;内层扇叶31的转动,进一步带动连接筒33与外层扇叶32的转动,外层扇叶32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包括进气排气管道与进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排气管道为嵌套式的双层组合式管道,结构分为外管与内管,内管直径小于外管,嵌套于外管内;/n外管与内管均有开口通向建筑物室内与室外,外管室外开口与外管室内开口分别在外管的两端;内管室内开口靠近外管室外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内,内管室外开口靠近外管室内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外;/n所述进排风装置位于进气排气管道中,包括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分别与内管、外管联通,送风方向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包括进气排气管道与进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排气管道为嵌套式的双层组合式管道,结构分为外管与内管,内管直径小于外管,嵌套于外管内;
外管与内管均有开口通向建筑物室内与室外,外管室外开口与外管室内开口分别在外管的两端;内管室内开口靠近外管室外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内,内管室外开口靠近外管室内开口一端,穿过外管管壁通向室外;
所述进排风装置位于进气排气管道中,包括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第一送风部件与第二送风部件分别与内管、外管联通,送风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中段部分为螺旋状,为圆形螺旋、椭圆螺旋、双螺旋、三螺旋、变径螺旋或带旋转角的螺旋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部件为内层扇叶,所述第二送风部件为与第一送风部件同轴的外层扇叶,内层扇叶与外层扇叶间通过连接筒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一凡
申请(专利权)人:吴一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