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剑青专利>正文

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7301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风机,所述吸风机的左侧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左侧连通有吸尘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底座、固定块、吸风机、进风管、吸尘口、通风管、清尘箱、第一防尘过滤网、活性炭、第一挡板、第一通风口、第二挡板、第二通风口、出风口、第二防尘过滤网、水箱、第一压力泵、出水管、通管和雾化喷头的配合使用,能够将生产车间的粉尘颗粒物吸入清尘箱内并进行彻底清除,从而使生产车间的粉尘颗粒物清除而不得积聚,对操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有着良好的保护,提高了生产效率,方便人们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尘装置
,具体为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井盖是一种用于遮盖道路或家中深井,从而防止人或者物体坠落的物品,按材质可分为金属井盖、高强度纤维水泥混凝土井盖和树脂井盖等,而井盖生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生产工艺,在这些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物,需要除尘装置进行清除,但现有的除尘装置由于除尘不彻底,仍使大量的粉尘颗粒物滞留于生产车间的空气中,生产车间内的粉尘颗粒物积聚过多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并对操作人员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不方便人们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具备除尘彻底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除尘装置由于除尘不彻底,仍使大量的粉尘颗粒物滞留于生产车间的空气中,生产车间内的粉尘颗粒物积聚过多时,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并对操作人员自身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不方便人们的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风机,所述吸风机的左侧连通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左侧连通有吸尘口,所述吸风机的右侧连通有通风管,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清尘箱,所述通风管的右端贯穿至清尘箱的内腔,所述清尘箱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防尘过滤网,所述清尘箱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防尘过滤网的右侧铺设有活性炭,所述清尘箱内腔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且位于活性炭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清尘箱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清尘箱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防尘过滤网,所述清尘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泵,所述第一压力泵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底部贯穿至水箱的内腔,所述第一压力泵的左侧连通有通管,所述通管远离第一压力泵的一端贯穿清尘箱并延伸至第一挡板的右侧连通有雾化喷头。优选的,所述水箱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压力泵,所述第二压力泵的底部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贯穿至水箱的内腔,所述第二压力泵的右侧连通有导管,导管远离第二压力泵的一端贯穿至第二挡板的左侧,所述水箱顶部的右侧开设有与进水管相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清尘箱的右侧和第二挡板的底部均开设有与导管相适配的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清尘箱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收水盒,所述清尘箱的左侧开设有与通风管相适配的第三通孔,所述水箱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出水管相适配的第四通孔,所述清尘箱的顶部且位于水箱的左侧和第一挡板的顶部均开设有与通管相适配的第五通孔。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均匀分布在底座的四角。优选的,所述雾化喷头的数量为三个,所述雾化喷头之间等间距分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底座、固定块、吸风机、进风管、吸尘口、通风管、清尘箱、第一防尘过滤网、活性炭、第一挡板、第一通风口、第二挡板、第二通风口、出风口、第二防尘过滤网、水箱、第一压力泵、出水管、通管和雾化喷头的配合使用,能够将生产车间的粉尘颗粒物吸入清尘箱内并进行彻底清除,从而使生产车间的粉尘颗粒物清除而不得积聚,对操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有着良好的保护,提高了生产效率,方便人们的使用。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压力泵、进水管、导管和收水盒,能够对静置后的干净的水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通过设置万向轮,能够方便整个除尘装置的移动,通过设置雾化喷头的数量为三个,能够使水雾降解粉尘颗粒物的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底座;2、固定块;3、吸风机;4、进风管;5、吸尘口;6、通风管;7、清尘箱;8、第一防尘过滤网;9、活性炭;10、第一挡板;11、第一通风口;12、第二挡板;13、第二通风口;14、出风口;15、第二防尘过滤网;16、水箱;17、第一压力泵;18、出水管;19、通管;20、雾化喷头;21、第二压力泵;22、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请参阅图1-3,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2,万向轮22均匀分布在底座1的四角,通过设置万向轮22,能够方便整个除尘装置的移动,底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固定块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风机3,吸风机3的左侧连通有进风管4,进风管4的左侧连通有吸尘口5,吸风机3的右侧连通有通风管6,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清尘箱7,通风管6的右端贯穿至清尘箱7的内腔,清尘箱7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防尘过滤网8,清尘箱7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防尘过滤网8的右侧铺设有活性炭9,清尘箱7内腔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且位于活性炭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10,第一挡板1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风口11,清尘箱7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2,第二挡板1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13,清尘箱7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4,出风口14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防尘过滤网15,清尘箱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16,水箱16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泵17,第一压力泵17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8,出水管18的底部贯穿至水箱16的内腔,第一压力泵17的左侧连通有通管19,通管19远离第一压力泵17的一端贯穿清尘箱7并延伸至第一挡板10的右侧连通有雾化喷头20,雾化喷头20的数量为三个,雾化喷头20之间等间距分布,通过设置雾化喷头20的数量为三个,能够使水雾降解粉尘颗粒物的效果更好,清尘箱7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挡板10与第二挡板12之间固定连接有收水盒,清尘箱7的左侧开设有与通风管6相适配的第三通孔,水箱16顶部的左侧开设有与出水管18相适配的第四通孔,清尘箱7的顶部且位于水箱16的左侧和第一挡板10的顶部均开设有与通管19相适配的第五通孔,水箱16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压力泵21,第二压力泵21的底部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贯穿至水箱16的内腔,第二压力泵21的右侧连通有导管,导管远离第二压力泵21的一端贯穿至第二挡板12的左侧,水箱16顶部的右侧开设有与进水管相适配的第一通孔,清尘箱7的右侧和第二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风机(3),所述吸风机(3)的左侧连通有进风管(4),所述进风管(4)的左侧连通有吸尘口(5),所述吸风机(3)的右侧连通有通风管(6),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清尘箱(7),所述通风管(6)的右端贯穿至清尘箱(7)的内腔,所述清尘箱(7)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防尘过滤网(8),所述清尘箱(7)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防尘过滤网(8)的右侧铺设有活性炭(9),所述清尘箱(7)内腔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且位于活性炭(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10),所述第一挡板(1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风口(11),所述清尘箱(7)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13),所述清尘箱(7)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4),所述出风口(14)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防尘过滤网(15),所述清尘箱(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16),所述水箱(16)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泵(17),所述第一压力泵(17)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8),所述出水管(18)的底部贯穿至水箱(16)的内腔,所述第一压力泵(17)的左侧连通有通管(19),所述通管(19)远离第一压力泵(17)的一端贯穿清尘箱(7)并延伸至第一挡板(10)的右侧连通有雾化喷头(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盖生产用除尘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风机(3),所述吸风机(3)的左侧连通有进风管(4),所述进风管(4)的左侧连通有吸尘口(5),所述吸风机(3)的右侧连通有通风管(6),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固定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清尘箱(7),所述通风管(6)的右端贯穿至清尘箱(7)的内腔,所述清尘箱(7)内腔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防尘过滤网(8),所述清尘箱(7)内腔的底部且位于第一防尘过滤网(8)的右侧铺设有活性炭(9),所述清尘箱(7)内腔的顶部与底部之间且位于活性炭(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10),所述第一挡板(10)的底部开设有第一通风口(11),所述清尘箱(7)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2),所述第二挡板(1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风口(13),所述清尘箱(7)右侧的顶部开设有出风口(14),所述出风口(14)内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防尘过滤网(15),所述清尘箱(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水箱(16),所述水箱(16)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力泵(17),所述第一压力泵(17)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8),所述出水管(18)的底部贯穿至水箱(16)的内腔,所述第一压力泵(17)的左侧连通有通管(19),所述通管(19)远离第一压力泵(17)的一端贯穿清尘箱(7)并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早
申请(专利权)人:黄剑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