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66246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烘干机(3)、传送装置(2)和收料装置;其中,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1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应用本方案,能够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工件生产方式中,通过单独的设备对工件分别完成磨削、传输、烘干,磨床对工件进行加工后需要通过运输设备,长距离输送到烘干机进行烘干。受现有加工设备的限制,在批量产品全部完成流程之前,产品不会传送到下一个工序流程。因此,产品数量越大,单个产品在各工序流程之间停留的时间越长,从而导致工序等待时间较长、生产周期长的缺陷,且存在浪费空间。另外,工件加工完成后,需要搬运至检验台或下一工序,不可避免地存在工时浪费;在操作者搬运工件的过程中,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污染车间地面,不利于生产现场6S管理,湿滑的地面容易造成工伤。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磨床生产设备进行优化设计,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以实现工件单件连续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投入,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包括: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烘干机,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传送装置,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之间,所述传送装置的传动带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收料装置,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出口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优选地,所述磨床具有磨削机械臂组,所述磨削机械臂组包括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的进料机械臂和出料机械臂;其中,所述进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放入口和磨削工位之间切换;所述出料机械臂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在所述磨床的磨削工位和工件出口之间切换。优选地,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一引导装置,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磨床的工件出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呈折弯状,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近所述烘干机一侧设置有具有滑道的第二引导装置,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位于所述传动带的下方,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出口位于所述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上方。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尺寸小于滑道出口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板段自本体折弯形成。优选地,所述传动带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所述磨床的一侧低于其近所述烘干机的一侧。优选地,在水平投影面内,所述传动带位于所述接水槽的内侧。优选地,多台所述磨床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优选地,沿所述传动带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多台所述磨床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两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另辟蹊径提出了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具体包括多台磨床、传动装置、烘干机和收料装置,以达成进行工件磨削、传输、烘干一个流的生产方法。其中,在多台磨床与烘干机之间设置传送装置,以将各磨床完成磨削加工的工件直接送到烘干机,从而可完全规避单个产品在流程之间停留所存在问题;且多台磨床匹配一台烘干机,可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不同工序的处理能力。其中,利用传动带的下方设置的接水槽,将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进行汇集回收,可避免污染车间地面,利于6S管理。如此设置,采用单件流的生产方式,每个工序的人员及设备配置均得以有效控制,并可保证每个工序耗时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有效缩短生产周期,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转运消耗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中,磨床的工件出口增设有第一引导装置,其滑道进口位于磨床的工件出口的下方,其滑道出口位于传动带的上方,由此形成对完成磨削落在传送带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该第一引导装置的形成其滑道出口的出口段呈水平状态设置,可确保工件逐个承水平状态落至传送带上,避免多个工件叠落形成磕碰伤及批量质量事故。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传动带的近烘干机一侧增设第二引导装置,其滑道进口位于传动带的下方,其滑道出口位于烘干机的工件进口上方,由此形成对进入烘干机的工件形成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该第二引导装置的滑道进口尺寸小于滑道出口尺寸,且形成其滑道出口的板段自本体折弯形成,可最大限度保证工件沿工件进口均匀地分布于烘干机内。附图说明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传送装置的侧向视图;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磨削机械臂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第一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第二引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第二引导装置的侧向视图。图中:磨床1、放入口11、工件出口12、砂轮13、传送装置2、传动带21、接水槽22、烘干机3、工件进口31、工件出口32、收料装置4、进料机械臂51、操作端511、出料机械臂52、操作端521、第一引导装置61、滑道611、滑道进口6111、滑道出口6112、出口段612、连接卡板613、第二引导装置62、滑道621、滑道进口6211、滑道出口6212、板段622;铰接中心A、铰接中心B、磨削工位C。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不失一般性,本实施例以图1所示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作为描述主体,详细说明生产组线系统的构成及配置关系。应当理解,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和用于烘干工件的烘干机的设置数量,以及相应磨削功能及烘干功能实现方式非本申请的核心专利技术点所在,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未构成实质性限制。如图1所示,该生产组线系统包括四台磨床1组成的磨床组、一台烘干机3、传送装置2及收料装置4。其中,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磨床1的工件出口与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之间,以将各磨床1完成磨削加工的工件直接送到烘干机3,无需人工转场搬运,可完全规避单个产品在流程之间停留所存在问题。本方案中,以四台磨床匹配一台烘干机作为优选示例性说明本申请的核心设计构思。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具体工件的尺寸、磨床加工能力等具体参数,进行磨床与烘干机适应地匹配,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系统不同工序的设备处理能力,兼顾生产效率最优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其中,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将加工工件残留的切削液进行汇集回收,避免污染车间地面,利于6S管理。作为优选,传动带21的工作面呈倾斜状态设置,且其近磨床1的一侧低于其近烘干机3的一侧。请一并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传送装置2的侧向视图。完成磨削的工件落在相对位置低的一侧,随着传动带21的位移逐渐上移,可更好的进行切削液的回收。当然,在水平投影面内(图中未示出),传动带21位于接水槽22的内侧,具有良好的回收效果。其中,收料装置4与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3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该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可达成进行工件磨削、传输、烘干一个流的生产方式,经磨床1磨削后,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n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n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n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3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磨床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磨床组,具有多台用于磨削加工待加工工件的磨床(1);
烘干机(3),用于烘干已完成磨削的工件;
传送装置(2),设置在多台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进口(31)之间,所述传送装置(2)的传动带(21)的下方设置有接水槽(22);
收料装置(4),与所述烘干机(3)的工件出口(32)相对设置,以容置已完成烘干的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具有磨削机械臂组,所述磨削机械臂组包括分别铰接于固定本体的进料机械臂(51)和出料机械臂(52);其中,所述进料机械臂(51)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11)在所述磨床(1)的放入口(11)和磨削工位之间切换;所述出料机械臂(52)配置为可绕其铰接中心转动,以便其操作端(521)在所述磨床(1)的磨削工位和工件出口(12)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设置有具有滑道(611)的第一引导装置(61),所述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进口(6111)位于所述磨床(1)的工件出口(12)的下方,所述第一引导装置(61)的滑道出口(6112)位于所述传动带(21)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产组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峰吴楚黄鑫李彬窦卫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