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汪鑫专利>正文

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409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所述的面罩主体(1)的顶部设有插管口(4),面罩主体(1)的侧壁设有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所述的面罩主体(1)内壁位于插管口(4)处设有与插管口(4)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9);所述的插管引导管(9)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6);所述的插管口(4)上还设有孔塞(7)。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降低术中病人缺氧风险,减小口咽部黏膜损伤几率的特点,同时能够增加气管插管成功率,特别是增加了困难插管成功率,进一步保障病人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
技术介绍
手术病人麻醉诱导以及危重病人抢救时,需要对病人面罩通气给氧,甚至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鼾症、肥胖等病人,此类病人因舌后坠等原因,堵塞呼吸道,以致常规通气困难。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徒手抬下颌,或者摘下麻醉给氧面罩后,将口咽通气管置入口咽部保证气道通畅,之后再戴上麻醉给氧面罩通气。上述操作中,徒手抬下颌不能保证通气效果;置入口咽通气管虽然保证通气效果,但其操作过程繁琐,尤其对于一些危重病人,因置入口咽通气管过程中未能给氧,很可能造成病人缺氧、生命体征不稳定,增加病危风险。此外,对于需行气管插管的病人,插管时也需要取下面罩,取出口咽通气管,再进行气管插管。该操作不仅操作繁琐耗时,而且插取口咽通气管及后续的插管操作,会造成多次刺激口咽部黏膜的情况,增加口咽部黏膜损伤几率;同时插管操作过程也未能给氧。此外,插管病人往往合并困难插管,对缺氧耐受性差,插管成功率相较一般病人低,病人缺氧风险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降低术中病人缺氧风险,减小口咽部黏膜损伤几率的特点,同时能够增加气管插管成功率,特别是增加了困难插管成功率,进一步保障病人安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包括面罩主体;所述的面罩主体的顶部设有插管口,面罩主体的侧壁设有麻醉机给氧连接管;所述的面罩主体内壁位于插管口处设有与插管口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所述的插管引导管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所述的插管口上还设有孔塞。前述的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中,所述的插管口处覆有橡皮膜,橡皮膜的中心设有圆孔,孔塞塞于该圆孔上。前述的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中,所述的插管引导管与面罩主体的连接结构为漏斗结构。前述的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中,所述的麻醉机给氧连接管为可伸缩软管。前述的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中,所述的插管引导管,处于咬合部位的上、下壁为扁平结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将麻醉机给氧连接管设于面罩主体侧壁,并在面罩主体顶部设有插管口,插管口处再设置与其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插管引导管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插管口使用孔塞堵住;在戴上给氧面罩时,能同步将插管引导管插入病人口咽部,以防止舌后坠,进而开放气道;该一体式结构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而且与传统的给氧面罩与口咽通气管相比,能够实现持续通气,避免了传统的口咽通气管置入口咽部过程中需摘下面罩继而出现中断给氧的情况,最大程度降低了病人缺氧风险。本专利技术在病人需要插管时取下孔塞,将气管导管由插管口进入,并沿着插管引导管插入病人口咽部,由于插管过程中未取下给氧面罩,该过程不仅简化了操作,而且确保了病人的持续给氧,避免了插管过程中中断给氧的情况,降低了病人缺氧风险。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插管用的气管导管是沿着插管引导管内壁插入,因此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气管导管不会刺激病人口咽部黏膜;通过该结构,减少了手术器材刺激口咽部黏膜次数,降低了口咽部黏膜损伤几率。本专利技术中,插管引导管置入后,其前端位于声门上方,有利于气管插管,特别对于常规方法下声门暴露困难的病人,需纤支镜引导插管时,通过插管引导管引导纤支镜,能够最大程度提高插管成功率,同时还能缩短插管时间,为解决困难插管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专利技术中,插管引导管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该结构能够在确保插管引导管强度前提下,有利于插管引导管与麻醉机给氧连接管间给氧气道的通畅;同时还避免了气管导管插管时,会受到来自插管引导管侧壁的阻力,使得插管更加顺畅;同时也给气管导管在插管引导管内提供了更大自由度,更多的活动空间,进而更有利于气管导管在插管成功后,方便与面罩主体及插管引导管分离,最终使术中操作更加简便、容易。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降低术中病人缺氧风险,减小口咽部黏膜损伤几率的特点,同时能够增加气管插管成功率,特别是增加了困难插管成功率,进一步保障病人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面罩主体,2-气垫,3-充气接头,4-插管口,5-麻醉机给氧连接管,6-通槽结构,7-孔塞,8-橡皮膜,9-插管引导管,10-漏斗结构,11-麻醉机给氧管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1。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构成如图1-3所示,包括面罩主体1,面罩主体1的贴面一侧边缘设有气垫2,气垫2与充气接头3连通;所述的面罩主体1的顶部设有插管口4,面罩主体1的侧壁设有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所述的面罩主体1内壁位于插管口4处设有与插管口4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9;所述的插管引导管9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6;所述的插管口4上还设有孔塞7。在给手术病人罩上面罩时,同步将插管引导管9置入病人口咽部,之后进行正常麻醉给氧。手术过程中需要插管时,取下插管口4上的孔塞7,将气管导管从插管口4进入并沿着插管引导管9伸入到口咽部中,使插管引导管9前端到达声门上方;手术结束后,将面罩取下,插管引导管同步从口咽部取出;之后插管引导管从口咽部逐步取出(气管导管保持不动),同步地,气管导管与插管口4逐渐脱离;最终,面罩主体及插管引导管完全与气管导管脱离,气管导管留置于病人口咽部。前述的插管口4处覆有橡皮膜8,橡皮膜8的中心设有圆孔,孔塞7塞于该圆孔上。该结构,一方面能够确保气密性,另一方面在取除面罩主体1及插管引导管9时,可能气管导管上某些接头因截面积较大会造成取除障碍,此时由于橡皮膜8的伸缩性,能够确保该接头顺利通过插管口4,进而确保气管导管能够最终顺利脱离插管口4。前述的插管引导管9与面罩主体1的连接结构为漏斗结构10。该结构,更有利于插管时气管导管的进入。前述的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为可伸缩软管。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的头端连接有麻醉机给氧管接头11。连接管收缩时约5厘米,伸展后长约10厘米。该结构,能够更方便麻醉机连接时的操作。前述的插管引导管9,处于咬合部位的上、下壁为扁平结构;该结构能使病人口部牙齿在咬合插管引导管9时,咬合面积更大,参与咬合的牙齿更多,单颗牙齿咬合时平均受力更小,进而降低牙齿损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包括面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罩主体(1)的顶部设有插管口(4),面罩主体(1)的侧壁设有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所述的面罩主体(1)内壁位于插管口(4)处设有与插管口(4)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9);所述的插管引导管(9)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6);所述的插管口(4)上还设有孔塞(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包括面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罩主体(1)的顶部设有插管口(4),面罩主体(1)的侧壁设有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所述的面罩主体(1)内壁位于插管口(4)处设有与插管口(4)连通的、能够伸入口咽部且伸入部分的弯曲外形与口咽部拟合的插管引导管(9);所述的插管引导管(9)靠近麻醉机给氧连接管(5)一侧的侧壁为通槽结构(6);所述的插管口(4)上还设有孔塞(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管时能持续给氧的面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鑫徐立章杨铖
申请(专利权)人:汪鑫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