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泵电路、芯片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6095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53
本申请提供了电荷泵电路、芯片以及电子设备。该电路包括:第一电荷泵模块和第二电荷泵模块;第一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飞电容、第七焊盘和第八焊盘;第二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第二飞电容、第九焊盘和第十焊盘;当第一飞电容充电、第二飞电容放电或者第一飞电容放电、第二飞电容充电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第七焊盘和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者当第一飞电容充电、第二飞电容充电或者第一飞电容放电、第二飞电容放电时,第八焊盘和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第七焊盘和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该电路结构减小了电磁干扰,提高了芯片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荷泵电路、芯片以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荷泵电路、芯片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集成电路芯片通常使用电荷泵(chargepump)电路进行升压或降压处理。电荷泵电路中的飞电容或输出电容在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会产生持续时间短至数纳秒(ns)、幅值高达数百毫安(mA)的尖峰瞬态电流,此瞬态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和电磁波会对芯片附近的其他电路模块形成干扰,尤其对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EMI)极其敏感的天线,大大降低电子设备的性能,从而使设计出的芯片无法满足应用端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荷泵电路、芯片以及电子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荷泵模块给芯片附近的其他电路模块形成电磁干扰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荷泵电路,所述电荷泵电路包括:第一电荷泵模块和第二电荷泵模块;第一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飞电容、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七焊盘和第八焊盘,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七焊盘和第七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八焊盘和第八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一飞电容充电和放电;第二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第二飞电容、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九焊盘和第十焊盘,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九焊盘和第九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十焊盘和第十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二飞电容充电和放电;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者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一输出电容、第四焊盘和第四引脚,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电容连接;第二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二输出电容、第五焊盘和第五引脚,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五焊盘和所述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电容连接;当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或者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紧邻放置;或者当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或者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之间放置一个接地模块。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四焊盘与所述第五焊盘紧邻放置为所述第四焊盘与所述第五焊盘之间的间隔小于一个焊盘的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地模块包括第六焊盘和第六引脚,其中,所述第六焊盘位于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之间,所述第六引脚位于所述第四引脚和所述第五引脚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地模块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电流方向相反。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荷泵模块和所述第二电荷泵模块均位于芯片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荷泵模块和第二电荷泵模块分开放置,分别位于芯片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或右下角。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荷泵电路还包括芯片内部走线、绑定线和PCB走线。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四引脚相连、所述第四引脚通过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四焊盘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二端接地GND,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第一端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五引脚相连、所述第五引脚通过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五焊盘相连。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七焊盘通过一根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七引脚相连,所述第七引脚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一飞电容的CP1端相连,所述第一飞电容的CN1端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八引脚相连,所述第八引脚通过一根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八焊盘相连;所述第九焊盘通过一根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九引脚相连,所述第九引脚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二飞电容的CP2端相连,所述第二飞电容的CN2端通过所述PCB走线与所述第十引脚相连,所述第十引脚通过一根所述绑定线与所述第十焊盘相连。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芯片包括:顶层金属层;电源线和/或地线设置在所述顶层金属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包括:非顶层金属层;所述芯片内部走线设置在所述非顶层金属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八焊盘的间隔小于一个焊盘的距离,或者所述第九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小于一个焊盘的距离。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荷泵、所述第二电荷泵以及所述芯片内部走线位于所述芯片内。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第一飞电容、第二飞电容以及PCB走线位于所述芯片外。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电荷泵电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片为触控芯片。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的芯片。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根据第一输出电容和第二输出电容的电流方向,设置不同的电荷泵电路。在不同情况下,对第一输出电容模块和第二输出电容模块进行紧邻放置或者中间设置接地模块,减小环形面积,或者形成电流反相的环形天线,使得减小电磁干扰,提高了芯片的性能。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荷泵电路结构具体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中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相结合电荷泵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电荷泵电路中的飞电容Cfly和输出电容Cout周期性的充电和放电,以此获得稳定的经过升压或降压后的输出电压Vout。根据电荷泵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电荷泵模块和第二电荷泵模块;/n第一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飞电容、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七焊盘和第八焊盘,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七焊盘和第七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八焊盘和第八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一飞电容充电和放电;/n第二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第二飞电容、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九焊盘和第十焊盘,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九焊盘和第九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十焊盘和第十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二飞电容充电和放电;/n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者/n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荷泵模块和第二电荷泵模块;
第一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飞电容、第七引脚、第八引脚、第七焊盘和第八焊盘,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七焊盘和第七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第八焊盘和第八引脚连接第一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一飞电容充电和放电;
第二电荷泵模块包括第二控制模块、第二飞电容、第九引脚、第十引脚第九焊盘和第十焊盘,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九焊盘和第九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正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第十焊盘和第十引脚连接第二飞电容的负极板,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对所述第二飞电容充电和放电;
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者
当第一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或者第一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第二飞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八焊盘和所述第十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或所述第七焊盘和所述第九焊盘的间隔不超过2个焊盘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一输出电容、第四焊盘和第四引脚,所述第一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一输出电容连接;
第二电荷泵模块还包括第二输出电容、第五焊盘和第五引脚,所述第二控制模块通过所述第五焊盘和所述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二输出电容连接;
当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或者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紧邻放置;或者
当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充电状态,或者所述第一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输出电容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之间放置一个接地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焊盘与所述第五焊盘紧邻放置为所述第四焊盘与所述第五焊盘之间的间隔小于一个焊盘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模块包括第六焊盘和第六引脚,其中,所述第六焊盘位于所述第四焊盘和所述第五焊盘之间,所述第六引脚位于所述第四引脚和所述第五引脚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荷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地模块的电流方向与所述第一输出电容、所述第二输出电容的电流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诗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