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45840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8
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它涉及爬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它包含控制总箱、第一单机电箱、第一电机、第二单机电箱、第二电机、第三单机电箱、第三电机、第四单机电箱、第四电机、第五单机电箱、第五电机、第N单机电箱、第N电机、动力主线、动力线接插头、无破损抽头、单机分线,所述的控制总箱与动力主线相连接,动力主线分别与第一单机电箱、第二单机电箱、第三单机电箱、第四单机电箱、第五单机电箱、第N单机电箱通过单机分线相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它通过启动时间延时来改良,达到减少动力线线径,降低对对现场电源质量的要求,提高系统对电动葫芦启动可靠性等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爬架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由于爬架电动葫芦是带荷载启动,且电动葫芦电机是带刹车片的盘式电机,自身启动电流就比常规电机大,造成对动力电线及电源要求相对增高。爬架动力线使用量较大。原有每机位一根的动力线,需要断线且接插件多,接头多,增加人工连接质量(线路接触不良)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它通过启动时间延时来改良,达到减少动力线线径,降低对对现场电源质量的要求,提高系统对电动葫芦启动可靠性等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控制总箱1、第一单机电箱2、第一电机21、第二单机电箱3、第二电机31、第三单机电箱4、第三电机41、第四单机电箱5、第四电机51、第五单机电箱6、第五电机61、第N单机电箱7、第N电机71、动力主线8、动力线接插头81、无破损抽头9、单机分线10,所述的控制总箱1与动力主线8相连接,动力主线8分别与第一单机电箱2、第二单机电箱3、第三单机电箱4、第四单机电箱5、第五单机电箱6、第N单机电箱7通过单机分线10相连接,第一单机电箱2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一电机21相连接,第二单机电箱3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二电机31相连接,第三单机电箱4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三电机41相连接,第四单机电箱5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四电机51相连接,第五单机电箱6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五电机61相连接,第N单机电箱7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N电机71相连接,动力主线8的另一端与动力线接插头81连接,动力主线8与上设置有无破损抽头9。所述的控制总箱1通过控制系统信号线与操控箱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单机电箱2、第二单机电箱3、第三单机电箱4、第四单机电箱5、第五单机电箱6的结构与第N单机电箱7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一电机21、第二电机31、第三电机41、第四电机51、第五电机61的结构与第N电机71的结构相同。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爬架动力线大多为一个机位一组的叠加式布线结构,每个机位有一根动力线有2个接插件,直接与前后分箱连接,即动力线直接进了分箱,不为单个分电箱设置动力线,以人力合适的重量为一组动力线(一般5机位),线不断直接用压接方式引出到分箱的分线,抽出线部分用铸塑方式封闭好(以利防水),按爬架平均间距确定引出分箱线抽头位置,组与组间用接插头接长以满足多个机位布线需要,此种带抽头的动力线现场布线基本为一条直线,可减少线长,减小线阻,提高最远端启动电压,动力线完整性好,五个机位才有一接插件,也没有太多动力线与接插件的连接,可降低接插件间连接和动力线与接插件的连接的接触电阻,减小动力线电压降也可降低人的工作质量对接线位置连接可靠性的不利影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通过启动时间延时来改良,达到减少动力线线径,降低对对现场电源质量的要求,提高系统对电动葫芦启动可靠性等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控制总箱1、第一单机电箱2、第一电机21、第二单机电箱3、第二电机31、第三单机电箱4、第三电机41、第四单机电箱5、第四电机51、第五单机电箱6、第五电机61、第N单机电箱7、第N电机71、动力主线8、动力线接插头81、无破损抽头9、单机分线10、分机电源输出线101。具体实施方式参看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控制总箱1、第一单机电箱2、第一电机21、第二单机电箱3、第二电机31、第三单机电箱4、第三电机41、第四单机电箱5、第四电机51、第五单机电箱6、第五电机61、第N单机电箱7、第N电机71、动力主线8、动力线接插头81、无破损抽头9、单机分线10、分机电源输出线101,所述的控制总箱1与动力主线8相连接,动力主线8分别与第一单机电箱2、第二单机电箱3、第三单机电箱4、第四单机电箱5、第五单机电箱6、第N单机电箱7通过单机分线10相连接,第一单机电箱2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一电机21相连接,第二单机电箱3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二电机31相连接,第三单机电箱4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三电机41相连接,第四单机电箱5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四电机51相连接,第五单机电箱6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五电机61相连接,第N单机电箱7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N电机71相连接,动力主线8的另一端与动力线接插头81连接,动力主线8与上设置有无破损抽头9。动力主线8全进分箱相对动力线同等条件下总线长增长了;由于接触电阻及长度增加线阻增加使线路电压降增加,不良影响影响远端机位启动和降低可靠性;接插件多接头多增加了防水难度和供电可靠性,各机位启动时间延时,由远及近启动来达到提高启动可靠性目的,延时启动使启动电流峰值分散性变好,降低线路电压降对电机启动的不良影响,更能适应工地施工现场电源质量较差不良情况。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它通过启动时间延时来改良,达到减少动力线线径,降低对对现场电源质量的要求,提高系统对电动葫芦启动可靠性等目的。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控制总箱(1)、第一单机电箱(2)、第一电机(21)、第二单机电箱(3)、第二电机(31)、第三单机电箱(4)、第三电机(41)、第四单机电箱(5)、第四电机(51)、第五单机电箱(6)、第五电机(61)、第N单机电箱(7)、第N电机(71)、动力主线(8)、动力线接插头(81)、无破损抽头(9)、单机分线(10),所述的控制总箱(1)与动力主线(8)相连接,动力主线(8)分别与第一单机电箱(2)、第二单机电箱(3)、第三单机电箱(4)、第四单机电箱(5)、第五单机电箱(6)、第N单机电箱(7)通过单机分线(10)相连接,第一单机电箱(2)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一电机(21)相连接,第二单机电箱(3)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二电机(31)相连接,第三单机电箱(4)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三电机(41)相连接,第四单机电箱(5)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四电机(51)相连接,第五单机电箱(6)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五电机(61)相连接,第N单机电箱(7)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N电机(71)相连接,动力主线(8)的另一端与动力线接插头(81)连接,动力主线(8)与上设置有无破损抽头(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爬架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控制总箱(1)、第一单机电箱(2)、第一电机(21)、第二单机电箱(3)、第二电机(31)、第三单机电箱(4)、第三电机(41)、第四单机电箱(5)、第四电机(51)、第五单机电箱(6)、第五电机(61)、第N单机电箱(7)、第N电机(71)、动力主线(8)、动力线接插头(81)、无破损抽头(9)、单机分线(10),所述的控制总箱(1)与动力主线(8)相连接,动力主线(8)分别与第一单机电箱(2)、第二单机电箱(3)、第三单机电箱(4)、第四单机电箱(5)、第五单机电箱(6)、第N单机电箱(7)通过单机分线(10)相连接,第一单机电箱(2)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一电机(21)相连接,第二单机电箱(3)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二电机(31)相连接,第三单机电箱(4)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与第三电机(41)相连接,第四单机电箱(5)通过分机电源输出线(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应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顶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