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82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沿着光轴移动,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3≤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本技术涉及成像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平安工程的建设,人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夜间的监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日夜共焦成像设备是指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清晰成像的成像系统。在白天时成像系统的工作光谱是可见光谱,在夜晚时工作光谱是近红外光谱;通常,由于折射率随波长而变化,造成可见光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像面位置不一致,导致成像模糊,成像质量差等问题,因此,日夜共焦成像设备要求与之配合的光学镜头在可见光谱和近红外光谱下都能清晰成像,为了实现白天和夜间都能监控,要求设计镜头是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同时优化,对于现有日夜共焦成像设备,现有技术中,大多包含多个非球面透镜,造成成像设备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沿着光轴移动,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33≤F1*F3/F2≤61(1);4.5<F12/F≤20(2);其中F1、F2和F3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日夜共焦光学镜头的焦距,F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合成焦距。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透镜组至少由第一正折射元件和第二正折射元件,及负折射元件在内的折射元件构成,所述负折射元件配置在第一透镜组靠近像面侧,第二正折射元件设置在第一正折射元件和负折射元件之间,所述第一正折射元件为第一正透镜,所述第二正折射元件为第二正透镜,负折射元件为负透镜。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0<f1/v1+f2/v2+f3/v3<2.4(3);其中f1、v1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一正透镜的焦距和阿贝数,其中f1、v2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第二正透镜的焦距和阿贝数,其中f3、v3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像侧配置的负透镜的焦距和阿贝数。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镜筒,所述镜筒用于封装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镜筒在靠近第三透镜组侧设有螺纹或卡扣,用于与外部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作为本技术另一种方案: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固态图像传感器和相机壳体,所述固态图像传感器设置在相机壳体内,还包括上述的任一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与相机壳体配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谱和近红外光谱下都能清晰成像,实现白天和夜间都能监控,并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应用于多种监控成像领域,而且包含的透镜数量少,成像设备的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的沿光轴剖面图。图2为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3中A、B、C分别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4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4中A、B、C分别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5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的诸像差图。图5中A、B、C分别为实施例1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6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的沿光轴剖面图。图7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7中A、B、C分别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8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8中A、B、C分别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9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9中A、B、C分别为实施例2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10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的沿光轴剖面图。图11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11中A、B、C分别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球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12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12中A、B、C分别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可见光波段最近距离合焦状态的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图13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诸像差图。图13中A、B、C分别为实施例3的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在近红外波段无限远合焦状态的面像差图、像散图、畸变图。附图中:1-日夜共焦光学镜头、2-镜筒、3-固态图像传感器、20-相机壳体、G1-第一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G3-第三透镜组、L1-第一正透镜、L2-第二正透镜、L3-负透镜、IMG-成像面、A-球面像差图,B-像散图,C-畸变图。附图中:d线等于587nm、c线等于656nm、g线等于435nm,S、T分别表示弧矢和子午两个方向。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施例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以下,透镜数据中,折射率和焦距为d线的值;其中,光学镜头相关数据中,长度的单位为mm,将省略示出其单位。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和以下描述中使用的符号如下:“Si”表示表面号;“Ri”是曲率半径;“di”是第i个表面和第i+1个表面之间的轴上表面距离;“nd”是折射率;“vd”是阿贝数;“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关于表面号,“ASP”表示该表面是非球面,并且关于曲率半径,“∞”表示该表面是平面,“INF”表示微距,“MOD”表示修改采用值,“RED”表示调焦。实施例1请参阅图1~5,本技术实施例1中,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沿着光轴移动,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n33≤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光轴从物面到像面依次设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孔径光阑、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在调焦过程中沿着光轴移动,所述日夜共焦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33≤F1*F3/F2≤61(1);
4.5<F12/F≤20(2);
其中F1、F2和F3分别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日夜共焦光学镜头的焦距,F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日夜共焦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组至少由第一正折射元件和第二正折射元件,及负折射元件在内的折射元件构成,所述负折射元件配置在第一透镜组靠近像面侧,所述第二正折射元件设置在第一正折射元件和负折射元件之间,所述第一正折射元件为第一正透镜,所述第二正折射元件为第二正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林兴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