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5808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所述表面线圈用以套入所述正交体线圈中,所述正交体线圈和所述表面线圈之间设有用以限制套入位置和套入距离的限位定位组件,当所述表面线圈套入到位后,所述正交体线圈和所述表面线圈触点式接通。上述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通过限位定位组件实现表面线圈套入正交体线圈时的定位和连接,省去了传输射频信号的线缆,提高了线圈信噪比,解决了射频线圈配套使用时单独插拔射频接头问题,提高了扫描效率,可以让患者更快的完成扫描检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射频线圈
,特别涉及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射频线圈是MRI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发射射频脉冲、接受MRI信号,是MRI系统成像的一个重要环节。射频线圈根据结构和用途可分为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等;一般的,大口径磁体的MRI系统的正交射频线圈固定在磁体孔内,表面线圈包裹人体扫描部位并通过延长线引出磁体外并与配套的射频接头人工插接,运行电动床在磁体口进行激光定位,设置电动床从激光定位点到磁体中心的运行距离,再运行电动床把扫描部位送至磁体中心。而在3.0T肢端MRI系统中,磁体口径偏小,不适用于激光定位,正交体线圈与表面线圈之间的相互定位、连接成为设计难点。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适用于磁体口径偏小的3.0T肢端MRI系统、以实现正交体线圈与表面线圈之间的相互定位、连接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通过限位定位组件实现表面线圈套入正交体线圈时的定位和连接,省去了传输射频信号的线缆,提高了线圈信噪比,解决了射频线圈配套使用时单独插拔射频接头问题,提高了扫描效率,可以让患者更快的完成扫描检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所述表面线圈用以套入所述正交体线圈中,所述正交体线圈和所述表面线圈之间设有用以限制套入位置和套入距离的限位定位组件,当所述表面线圈套入到位后,所述正交体线圈和所述表面线圈触点式接通。优选地,所述限位定位组件包括导轨以及供所述导轨配合插入的导轨槽。优选地,所述导轨槽设于所述正交体线圈的内壁,所述导轨设于所述表面线圈的外壁。优选地,所述导轨与所述表面线圈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导轨槽的首端具有与水平面倾斜的斜边。优选地,所述导轨槽的一对斜边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优选地,所述正交体线圈和所述表面线圈分别设有用以实现触点式接通的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和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用以与正交体线圈电路板相连,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用以与表面线圈电路板相连。优选地,所述导轨槽的尾端封闭。优选地,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设于所述导轨槽的尾端,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设于所述导轨的首端。优选地,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和所述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的数量为多组且一一对应。相对于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表面线圈可套入正交体线圈中,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之间设有限位定位组件,限位定位组件可限制表面线圈在正交体线圈中的套入位置和套入距离,当表面线圈套入到位后,正交体线圈和表面线圈触点式接通;该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通过正交体线圈以实现发射MR信号,通过表面线圈以实现接收MR信号,表面线圈近距离放置于受检部位使局部信号增强,通过限位定位组件以实现表面线圈套入正交体线圈时的定位和连接,在表面线圈和正交体线圈安装到位时二者触点式接通,省去了传输射频信号的线缆,提高了线圈信噪比,解决了射频线圈配套使用时单独插拔射频接头问题,提高了扫描效率,可以让患者更快的完成扫描检查。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正交体线圈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图1中表面线圈的正视图;图4为图1中表面线圈的侧视图;图5为图3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1中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与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连接示意图。其中:1-正交体线圈、2-导轨槽、3-导轨、4-表面线圈、5-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6-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6,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正交体线圈的内部示意图,图3为图1中表面线圈的正视图,图4为图1中表面线圈的侧视图,图5为图3中I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1中触点式射频接头触点与触点式射频接头弹片连接示意图。射频线圈是MRI系统成像的一个重要环节,射频线圈工作在发射模式时需要在成像区域产生均匀的磁场,在接收模式时需要以高信噪比接收磁共振信号。射频线圈的调谐和匹配在射频线圈的设计过程中极为重要。快速稳定的调谐匹配对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性能以及最后的图像质量都有重要影响。由于调谐和匹配相互影响,使得这个过程不仅决定于线圈本身的结构和元器件,还受到调谐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一般的,大口径磁体的MRI系统,射频线圈根据结构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QD正交线圈,可用于发射和接收,正交线圈的两个线圈正交放置,彼此独立不会引起相互干扰,可同时获取图像信号,使信息量增加,图像质量提高,扫描视野加大,如体线圈、膝关节线圈等;表面线圈,只用于接收MR信号,需配相应的发射线圈使用,如头线圈,表面线圈可以近距离放置于受检部位,局部信号增强,但扫描视野较小,如颈椎线圈、胸椎线圈、TMJ线圈等;特殊用途线圈,可用于磁共振频谱测定的特定元素频谱线圈和全脊柱检查的相控阵线圈等。在3.0T肢端MRI系统中,由于磁体口径较小,射频线圈根据结构及检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正交体线圈1、正交膝关节线圈、腕部相控阵线圈、踝部相控阵线圈和肘部相控阵线圈;其中腕部相控阵线圈、踝部相控阵线圈和肘部相控阵线圈为表面线圈4。在3.0T肢端MRI系统中,磁体口径偏小,不适用于激光定位,正交体线圈1与表面线圈4之间的相互定位、连接的设计中就尤为重要。在本实施例中,正交体线圈1的两个线圈正交放置,彼此独立不会引起相互干扰,可同时获取图像信号,使信息量增加,图像质量提高,扫描视野加大;表面线圈4为相控阵线圈,只用于接收MR信号,需配相应的发射线圈使用。在第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1和表面线圈4,正交体线圈1具有可供表面线圈4进入的腔室,表面线圈4套入正交体线圈1中,正交体线圈1和表面线圈4之间设有限位定位组件,限位定位组件可限制表面线圈4在正交体线圈1中的套入距离以及套入时的套入位置;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1)和表面线圈(4),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线圈(4)用以套入所述正交体线圈(1)中,所述正交体线圈(1)和所述表面线圈(4)之间设有用以限制套入位置和套入距离的限位定位组件,当所述表面线圈(4)套入到位后,所述正交体线圈(1)和所述表面线圈(4)触点式接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包括正交体线圈(1)和表面线圈(4),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线圈(4)用以套入所述正交体线圈(1)中,所述正交体线圈(1)和所述表面线圈(4)之间设有用以限制套入位置和套入距离的限位定位组件,当所述表面线圈(4)套入到位后,所述正交体线圈(1)和所述表面线圈(4)触点式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定位组件包括导轨(3)以及供所述导轨(3)配合插入的导轨槽(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槽(2)设于所述正交体线圈(1)的内壁,所述导轨(3)设于所述表面线圈(4)的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与所述表面线圈(4)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射频线圈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槽(2)的首端具有与水平面倾斜的斜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东辉张志乾刘大鹏刘宇程东芹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