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及车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523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所述楼梯包括楼梯平台、两根梯柱以及与所述楼梯平台连接的梯段,两所述梯柱均设于所述垂直电梯的井道内,所述楼梯平台部分伸入至所述井道内而承托在两所述梯柱上。另外还涉及一种车站,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所述站台层与所述站厅层之间通过上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衔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垂直电梯与楼梯各自设置的建筑形式,将楼梯的梯柱布置在垂直电梯的井道内,在不影响垂直电梯和楼梯的使用功能、不影响垂直电梯和楼梯各自的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改善站台公共区局部空间效果,提升站台公共区的空间利用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及车站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及采用该合设结构的车站。
技术介绍
在地铁车站公共区,垂直电梯和楼梯是常见的衔接站台层与站厅层的客流运输设施。目前,垂直电梯与楼梯一般各自设置,楼梯平台的支撑柱直接暴露在站台层公共区,造成局部空间效果不佳、站台公共区空间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本技术涉及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所述楼梯包括楼梯平台、两根梯柱以及与所述楼梯平台连接的梯段,两所述梯柱均设于所述垂直电梯的井道内,所述楼梯平台部分伸入至所述井道内而承托在两所述梯柱上。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垂直电梯的四根井道立柱中,其中两根井道立柱分别连接于两所述梯柱的顶部。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梯柱与对应的所述井道立柱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井道立柱均为钢结构立柱。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垂直电梯的井道外墙中,相邻于所述楼梯的外墙墙体包括位于所述楼梯平台上方的上墙段和位于所述楼梯平台下方的下墙段,所述楼梯平台与所述上墙段及所述下墙段的衔接处均设置装饰结构。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井道外墙均为玻璃墙。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梯柱为钢筋混凝土柱。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梯段与所述楼梯平台连接构成为L型楼梯。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站,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所述站台层与所述站厅层之间通过如上所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衔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垂直电梯与楼梯各自设置的建筑形式,而是将楼梯的梯柱布置在垂直电梯的井道内,在不影响垂直电梯和楼梯的使用功能、不影响垂直电梯和楼梯各自的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改善站台公共区局部空间效果,提升站台公共区的空间利用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的剖视图;图3为图1沿B-B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垂直电梯1与楼梯2的合设结构,其中涉及的垂直电梯1一般具有井道11,并且包括设于井道11内的多根井道立柱12以及包围该井道11的井道外墙13,该井道11一般为方井,上述井道立柱12的的数量则一般为4根;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上述井道外墙13为玻璃外墙,美观效果较好。其中涉及的楼梯2包括楼梯平台21、两根梯柱23以及与楼梯平台21连接的梯段22,梯柱23位于楼梯平台21下方,用于承托该楼梯平台21,本实施例中,梯段22的数量为2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2组梯段22与该楼梯平台21连接构成为L型楼梯2;当然该楼梯2也可采用平行双跑式楼梯2结构。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和图2,两所述梯柱23均设于所述垂直电梯1的井道11内,所述楼梯平台21部分伸入至所述井道11内而承托在两所述梯柱23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合适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垂直电梯1与楼梯2各自设置的建筑形式,而是将楼梯2的梯柱23布置在垂直电梯1的井道11内,在不影响垂直电梯1和楼梯2的使用功能、不影响垂直电梯1和楼梯2各自的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改善站台公共区局部空间效果,提升站台公共区的空间利用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在将梯柱23设于井道11内后,为避免缩减井道11内空间,优选为将梯柱23与井道立柱12合设,即梯柱23也可作为井道立柱12的组成部分而参与井道11的结构安全保障,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述垂直电梯1的四根井道立柱12中,其中两根井道立柱12分别连接于两所述梯柱23的顶部。可以理解地,即其中两根井道立柱12的长度小于另外两根井道立柱12的长度,较短井道立柱12与梯柱23长度之和则与较长井道立柱12的长度相同或接近(考虑楼梯平台21的厚度)。基于上述结构,不仅避免了梯柱23设于井道11内之后对井道11内空间的影响,而且可减少井道立柱12的用材,降低工程成本。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所述梯柱23与对应的所述井道立柱12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梯柱23与井道立柱12采用传统结构,即上述井道立柱12一般为钢结构立柱;上述梯柱23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柱,可在该梯柱23顶端预埋钢板实现其与井道立柱12的固定连接。当然,钢结构梯柱2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井道立柱12也适用于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所述垂直电梯1的井道外墙13中,相邻于所述楼梯2的外墙墙体在楼梯平台21处分段设置,即楼梯2侧井道外墙13墙体包括位于所述楼梯平台21上方的上墙段和位于所述楼梯平台21下方的下墙段,所述楼梯平台21与所述上墙段及所述下墙段的衔接处均设置装饰结构;另外需保证与楼梯2收边处止灰带的衔接效果。由于楼梯平台21有部分延伸至垂直电梯1的井道11内,相比于传统垂直电梯1与楼梯2各自设置的情况,本实施例中,对于各处装饰结构的收口要求相对较高。实施例二如图1-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站,包括站台层和站厅层,所述站台层与所述站厅层之间通过上述实施例一所提供的垂直电梯1与楼梯2的合设结构衔接,当然,上述垂直电梯1与楼梯2的合设结构可不止一组,除上述垂直电梯1与楼梯2的合设结构外,也可包括单独设置的垂直电梯1和/或单独设置的楼梯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所述楼梯包括楼梯平台、两根梯柱以及与所述楼梯平台连接的梯段,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梯柱均设于所述垂直电梯的井道内,所述楼梯平台部分伸入至所述井道内而承托在两所述梯柱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所述楼梯包括楼梯平台、两根梯柱以及与所述楼梯平台连接的梯段,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梯柱均设于所述垂直电梯的井道内,所述楼梯平台部分伸入至所述井道内而承托在两所述梯柱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电梯的四根井道立柱中,其中两根井道立柱分别连接于两所述梯柱的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柱与对应的所述井道立柱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井道立柱均为钢结构立柱。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电梯与楼梯的合设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冠龙张扬何杰黄伟贠毓李瑞周海春王攀攀张艳李康王晓欣张帅徐荣华尚挺廖永枢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