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882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阻固定结构,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双层拨片组件,双层拨片组件包括弹性拨片和支撑拨片,固定件位于夹具本体的顶部,所述弹性拨片贴附固定在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支撑拨片固定贴附在弹性拨片上且所述支撑拨片的顶端低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其中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单拨片,单拨片贴附固定在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单拨片上部的厚度小于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部保持了单层拨片的结构,避免了拨片过厚导致上料困难及电阻本体磕伤的情况,同时增加了拨片上部的回弹力,延长了疲劳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阻固定结构
本技术与加工工装有关,具体属于一种电阻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各种传感器和控制器中都少不了电阻(大多为固定电阻)的存在,其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子仪表、电子设备中,例如用于检测汽车发动机缸体爆燃强度的爆震传感器中就焊接安装有电阻。在爆震传感器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电阻的焊接工艺,需要将电阻本体固定住,再将电阻的两端引脚焊接到传感器中。如图1、图2所示,为焊接电阻1时对电阻1加以固定的工装,该工装包括夹具本体2,夹具本体2上设有夹持电阻1的固定件3和弹性拨片4,其中固定件3呈倒置的圆台状,弹性拨片4的下端固定在夹具本体2上,其上端与固定件3之间形成容纳电阻1的间隙。电阻1进行自动上料时,由夹爪夹住电阻本体11的两端并由上向下装载到固定件3和弹性拨片4之间的间隙内,然后再对电阻1的两个电阻引脚12进行焊接。在整个装载过程中,电阻1先将弹性拨片4向外撑开,当电阻1进入后,弹性拨片4回弹将电阻1固定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弹性拨片4不可过厚,否则装载时弹性拨片4很难被撑开,且容易将电阻1磕伤,因此越薄的弹性拨片4越利于上料,但是弹性拨片4的疲劳寿命(可回弹次数)则会随着自身厚度变薄而急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阻固定结构,可以解决弹性拨片过厚难于上料或过薄易于损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电阻固定结构,包括夹具本体,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双层拨片组件,其中所述双层拨片组件包括弹性拨片和支撑拨片,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夹具本体的顶部,所述弹性拨片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弹性拨片朝向固定件的一面上部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卡入的间隙,所述支撑拨片固定贴附在所述弹性拨片上且所述支撑拨片的顶端低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弹性拨片的底部和支撑拨片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支撑拨片高度为弹性拨片高度的50%~70%。最优的,所述支撑拨片的高度为弹性拨片的高度的60%。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固定件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弹性拨片的上部为朝所述固定件一侧凸出的弧形面。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弹性拨片上部与固定件之间形成的间隙呈上窄下宽状。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阻固定结构,包括夹具本体,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单拨片,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夹具本体的顶部,所述单拨片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单拨片上部的厚度小于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且单拨片上部朝向固定件的一面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卡入的间隙。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单拨片厚度大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占整个单拨片的50%~70%,所述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为单拨片上部厚度的1.5倍~3倍。更优的,所述单拨片厚度大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占整个单拨片的60%,所述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为单拨片上部厚度的2倍。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单拨片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本技术中采用厚度分段变化的拨片结构(双层拨片组件或阶梯状的单拨片)与固定件配合对电阻进行夹持固定,通过对拨片结构中厚度大的部分的高度进行合理设置,不但可以解决单层弹性拨片过厚导致的上料困难和损伤电阻本体的问题,而且可以延长弹性拨片的使用寿命,降低固定工装的维护保养和更换备件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固定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现有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结构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为电阻;11为电阻本体;12为电阻引脚;2为夹具本体;3为固定件;4为弹性拨片;5为支撑拨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焊接电阻时的固定结构,如图3、图4所示,包括夹具本体2,所述夹具本体2上设有固定件3和双层拨片组件,其中所述双层拨片组件包括弹性拨片4和支撑拨片5,所述固定件3位于所述夹具本体2的顶部,所述弹性拨片4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2上且位于固定件3的一侧,所述弹性拨片4朝向固定件3的一面上部与所述固定件3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1卡入的间隙,所述支撑拨片5固定贴附在所述弹性拨片4上且所述支撑拨片5的顶端低于所述固定件3的底部。由于支撑拨片5贴附在弹性拨片4的中下部,故可以增加弹性拨片4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同时还可以使电阻易于上料。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拨片4的底部和支撑拨片5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2上。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拨片5高度为弹性拨片4高度的50%~70%。较佳的,支撑拨片5的高度为弹性拨片4的高度的6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弹性拨片4的上部为朝所述固定件3一侧凸出的弧形面,这样可以对电阻的上料起到导向作用。当然,弹性拨片也可以为简单的片状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弹性拨片4上部与固定件3之间形成的间隙呈上窄下宽状。本实施例的固定结构采用分段式双层拨片结构,由于上部保持了单层拨片的厚度,故电阻的上料易于进行,避免了弹性拨片过厚导致的上料困难及电阻本体磕伤的情况,同时中下部采用加厚形式的拨片结构,其中外部的支撑拨片对内部的弹性拨片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加了内部弹性拨片的回弹力,延长了弹性拨片的疲劳寿命(可回弹次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原理相同,电阻固定结构中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夹具本体的顶部,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固定件配合的是单拨片,所述单拨片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单拨片上部的厚度小于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且单拨片上部朝向固定件的一面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卡入的间隙。其中,所述单拨片厚度大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占整个单拨片的50%~70%,所述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为单拨片上部厚度的1.5倍~3倍。优选的,所述单拨片厚度大的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占整个单拨片的60%,所述单拨片中下部的厚度为单拨片上部厚度的2倍。同样地,所述单拨片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本实施例的固定结构采用厚度分段变化的单拨片结构,由于上部保持了单层拨片的厚度,故电阻的上料易于进行,避免了拨片过厚导致的上料困难及电阻本体磕伤的情况,同时中下部采用加厚形式的拨片结构,这样单拨片的中下部可以对单拨片上部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加了上部的回弹力,延长了疲劳寿命(可回弹次数)。根据实际的使用效果和测试证明,本技术的疲劳寿命比单层的弹性拨片结构提升约5~6倍,这大大降低了设备维护保养及备件更换的时间。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弹性拨片4与夹具本体2的贴附面以及支撑拨片5与弹性拨片的贴附面或单拨片与夹具本体的贴附面均呈“⊥”型,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夹具本体2的形状进行变换,在此不详加列举。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阻固定结构,包括夹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双层拨片组件,其中所述双层拨片组件包括弹性拨片和支撑拨片,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夹具本体的顶部,所述弹性拨片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弹性拨片朝向固定件的一面上部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卡入的间隙,所述支撑拨片固定贴附在所述弹性拨片上且所述支撑拨片的顶端低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阻固定结构,包括夹具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本体上设有固定件和双层拨片组件,其中所述双层拨片组件包括弹性拨片和支撑拨片,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夹具本体的顶部,所述弹性拨片贴附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且位于固定件的一侧,所述弹性拨片朝向固定件的一面上部与所述固定件之间形成供所述电阻卡入的间隙,所述支撑拨片固定贴附在所述弹性拨片上且所述支撑拨片的顶端低于所述固定件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拨片的底部和支撑拨片的底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夹具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拨片高度为弹性拨片高度的50%~7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阻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拨片的高度为弹性拨片的高度的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弹性拨片的上部为朝所述固定件一侧凸出的弧形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宇李群
申请(专利权)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