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京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458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泵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包括第二冷凝换热器、第一水泵、第一阀门、第二板式换热器组成的基础热泵联组,第一冷凝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组成的增强联组,控制芯片、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组成的控制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基础热泵联组提供热源,将冷水加热为热水提供给住户,当基础热泵联组换热效率不足时,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接入增强联组,增强联组内实现循环工质的低压低温‑高压高温的循环,高压高温的循环工质与基础热泵联组循环工质换热,提高基础热泵联组的换热效率,当热水足够多、足够热时控制模块自动控制停止烟气的输送,以此提高烟气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泵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
技术介绍
热泵(HeatPump)是一种将低位热源的热能转移到高位热源的装置,也是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带有热泵的基础热利用装置仅靠冷凝换热器,水泵,用热装置等设备即可完成,在循环工质温度低,烟气温度高并且冷凝换热器内接触面积充足的情况下有着较客观的热效率,烟气在换热器中实现换热,循环工质升温后再与用热装置换热,从而实现热利用,并且换热后的低温循环工质流回冷凝换热器中,以此实现循环。但是,将带有热泵的基础热利用装置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于为人们提供生活用热水时,常常会存在这样的缺陷:即使在生活用热水已经足够热、足够多之时,烟气还在源源不断的输入装置内,造成了烟气的浪费,降低了烟气的利用率,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使用热水的频率又较高,所以若当每次热水够热、够多时就去手动关闭相关装置使烟气停止传输则十分的麻烦;再者,由于实际的情况较为复杂,带有热泵的基础热利用装置有时候换热效率不足,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人工的添加一些能够提高热效率的设备又非普通用户能够做到,添加的设备还需人工手动切换,且添加设备不当还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因此,为了进一步推进热泵技术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传统热泵机组中烟气利用率低、手动关闭烟气传输麻烦、换热效率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烟气利用率高且无需手动控制烟气传输与切换设备的智能分体式热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包括烟气出口处设有第二阀门的烟气存储罐,内部设有第一板式换热器、第二冷凝换热器的热泵选择箱;所述第二阀门与第二冷凝换热器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第二冷凝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水泵连通,第一水泵的出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与带第二传感器的冷水储存罐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与带第一传感器的热水储存罐连通;所述第二阀门还与第一冷凝换热器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第一冷凝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出口与压缩机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压缩机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热泵选择箱内的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接,第一板式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出口与膨胀阀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膨胀阀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冷凝换热器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均与控制芯片连接并能够将检测到的水位、温度参数传送给控制芯片,控制芯片分别与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连接用以控制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的开闭。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门通过第一三通管分别与第二冷凝换热器的进气口、第一冷凝换热器的进气口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凝换热器的出气口、第一冷凝换热器的出气口均外接有管路用以排出烟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凝换热器的出气口、第一冷凝换热器的出气口外接的管路均与第二三通管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烟气存储罐、热水储存罐、冷水储存罐均为圆柱体。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控制芯片组成了控制模块,通过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检测热水储存罐与冷水储存罐内的水位、水温等参数,并传输给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以此来判断实际的热水是否已经足够多、足够热,从而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打开或关闭第二阀门,即自动控制继续输送烟气或停止输送烟气,无需手动控制,从而提高了烟气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二冷凝换热器、第一水泵、第一阀门、第二板式换热器组成了基础热泵联组,第一冷凝换热器、压缩机、膨胀阀组成了增强联组,当基础热泵联组的换热效率不足时,难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此时,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检测到水的温度未达标,并将数据参数传输给控制芯片,控制芯片控制打开第三阀门并关闭第四阀门,增强联组开始工作,通过利用压缩机对循环工质做功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工质,使得高温高压的工质在热泵选择箱中完成与基础热泵联组的循环工质换热,再利用膨胀阀使换热之后的循环工质变为低温低压的工质,完成第一次循环,这样基本热本联组的换热效率就被提高,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进一步的,第二三通管使得烟气集中排放,便于后续的处理与管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热泵选择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础热泵联组单独工作时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基础热泵联组与增强联组联合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图;图中:1-增强联组;11-第一冷凝换热器;12-压缩机;13-膨胀阀;2-基础热泵联组;21-热泵选择箱;211-第一板式换热器;212-第二冷凝换热器;22-第一水泵;23-第一阀门;24-第二板式换热器;31-第二阀门;32-第三阀门;33-第四阀门;34-第一三通管;35-第二三通管;36-控制芯片;41-第一传感器;42-第二传感器;51-烟气存储罐;52-热水储存罐;53-冷水储存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参见图2,本专利技术的智能分体式热泵,包括圆柱体的烟气存储罐1,烟气存储罐1的烟气出口处设有第二阀门31,第二阀门31通过与第一三通管34连接后形成烟气输送分路,第一三通管34的一个出口与如图1所示的热泵选择箱21相连通,其中,热泵选择箱21内设有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第一三通管34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33,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水泵22连通,第一水泵22的出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23,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中,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第一水泵22、第一阀门23、第二板式换热器24组成了基础热泵联组2。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在热泵选择箱21的侧壁开设接口孔,直接通过接口孔使外界管道与热泵选择箱21内的设备相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进水口与带第二传感器42的冷水储存罐53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出水口与带第一传感器41的热水储存罐52连通,通过第二板式换热器24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热水,冷水储存罐53、热水储存罐52均为圆柱体,便于搬运。所述第二阀门31还通过第一三通管34与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32,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热泵选择箱21内的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接,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膨胀阀13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膨胀阀13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冷凝换热器11、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气出口处设有第二阀门(31)的烟气存储罐(51),内部设有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热泵选择箱(21);/n所述第二阀门(31)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33),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水泵(22)连通,第一水泵(22)的出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23),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进水口与带第二传感器(42)的冷水储存罐(53)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出水口与带第一传感器(41)的热水储存罐(52)连通;/n所述第二阀门(31)还与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32),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热泵选择箱(21)内的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接,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膨胀阀(13)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膨胀阀(13)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n所述第二传感器(42)、第一传感器(41)均与控制芯片(36)连接并能够将检测到的水位、温度参数传送给控制芯片(36),控制芯片(36)分别与第二阀门(31)、第三阀门(32)、第四阀门(33)连接用以控制第二阀门(31)、第三阀门(32)、第四阀门(33)的开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分体式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烟气出口处设有第二阀门(31)的烟气存储罐(51),内部设有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热泵选择箱(21);
所述第二阀门(31)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四阀门(33),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一水泵(22)连通,第一水泵(22)的出口与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23),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第二冷凝换热器(2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进水口与带第二传感器(42)的冷水储存罐(53)连通,第二板式换热器(24)的出水口与带第一传感器(41)的热水储存罐(52)连通;
所述第二阀门(31)还与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进气口相连通且连通两者的管路上设有第三阀门(32),第一冷凝换热器(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压缩机(12)的循环工质出口与热泵选择箱(21)内的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接,第一板式换热器(211)的循环工质出口与膨胀阀(13)的循环工质入口相连通,膨胀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凯柳昕飞秦瑶
申请(专利权)人:西京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