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水槽及防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3211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水槽,水槽体底部包括蓄水区、第一缓冲区和下水区,蓄水区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缓冲区,第一缓冲区水平高度高于下水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防溢装置,与多能水槽配套使用,包括防溢部和进水口,防溢部的形状与下水区上部的形状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水槽,利用重力原理,通过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从高处流向低处,实现了垃圾在水流作用下进入第一缓冲区,最终聚集于下水区;配合防溢装置实现防止垃圾从下水区反流至第一缓冲区,解决了水槽底部难以清洁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水槽自清洁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水槽及防溢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阶梯下沉式导流型多功能水槽及防溢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追求人自身的清洁便捷和舒适更是现代卫浴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更方便实用的厨房水槽日益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要求。通常厨房水槽是由不锈钢、搪瓷、陶瓷或者塑料等制成,并添加以相应的辅助装置构成。现有的水槽产品在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现有产品由于底面基本是平面或者轻微弧面,或者仅仅增加压痕导流,且下水口多位于几乎正中心的位置,导致清洗困难,周围的垃圾或污渍很难利用水流带到下水口的垃圾网;其次,现有技术未设置垃圾缓冲区,当水槽内存在大量垃圾或污渍时,垃圾或污渍会被水流冲击周边的反流带到其它地方;再次,现有技术下水口处沉孔较浅,周圈同高,污渍容易沿边沿冲到对向,而不进入下水口;最后,现有技术的垃圾收集篮在垃圾较多,水量较高的状态下,会使垃圾被水浮出收集篮,漂到其它地方。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多功能水槽,能够减少垃圾反流,提高清洁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水槽内垃圾很难利用水流冲进下水头,同时在水槽中已经有垃圾的情况下,已经被收集到下水头的垃圾会反流到水槽内,影响使用体验。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水槽,包括由水槽底部和水槽侧壁构成的水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体底部包括蓄水区、第一缓冲区和下水区,在水槽正常放置状态下,即水槽体开口竖直向上,下水区在下的放置状态下(后续有关水平高度的描述均指在此放置状态条件下),所述蓄水区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下水区。其中,所述下水区被设置于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之间,所述下水区部分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之间部分直接相连接,部分通过所述下水区相连接;其中,所述蓄水区被设置为越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区和所述下水区的位置,其水平高度越低;其中,所述第一缓冲区被设置为越靠近所述蓄水区和所述下水区的位置,其水平高度越低;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区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的面积大于所述下水区;所述下水区的位置更靠近第一缓冲区;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区的位置被设置为更靠近一侧的水槽侧壁;进一步地,所述蓄水区底面可以是一个整体的弧形面,也可以是由大于2个的独立平面组合而成的组合平面,独立平面为多边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蓄水区底面由3个整体类似三角形的平面构成,所述三角形的平面互相连接,同时与所述下水区和或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地,所述下水区包括第二缓冲区和下水口;所述第二缓冲区与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所述下水口位于下水区底部,其水平位置低于所述下水区与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的部分;所述下水口以上到所述下水区与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的部分之间的空间为所述第二缓冲区。由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具有一种阶梯下沉式的结构的水槽,其中蓄水区为第一阶梯,第一缓冲区为第二阶梯,下水区为第三阶梯,水平高度从第一阶梯到第三阶梯依次降低。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然地依次从第一阶梯流向第二阶梯再流向第三阶梯,实现水槽自清洁的功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水槽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缓冲区的防溢装置,所述防溢装置包括防溢部和进水口,所述防溢部与所述下水区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接的部分相接触,所述防溢部的形状与所述下水区上部的形状相同,从而在所述下水区与所述蓄水区之间形成一个密闭隔水结构;所述进水口被设置为开口朝向所述下水区与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的部分。由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溢装置,其结构配合水槽底部的阶梯下沉式结构,防溢部的顶部与第一阶梯配合,防溢部的侧面和底部和第三阶梯配合,防溢部的进水口与第二阶梯配合,实现自清洁功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水槽还包括收纳部,所述收纳部为所述第一缓冲区上方与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的水箱侧壁内侧的水箱内部空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水槽还包括收纳装置,所述收纳装置的整体或部分被设置于所述收纳部内。所述收纳装置包括多功能网篮,横杆,垃圾篓。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水槽底部设置蓄水区、第一缓冲区和下水区三个区域,三个区域在水平高度上作阶梯下沉式的设计,利用重力原理,通过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从高处流向低处,实现了垃圾在水流作用下进入第一缓冲区,最终聚集于下水区;配合防溢装置实现防止垃圾从下水区反流至第一缓冲区,解决了水槽底部难以清洁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水槽自清洁的技术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对称设计水槽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对称设计水槽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水槽下水区局部剖面放大图;图4是防溢圈放大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对称设计水槽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对称设计水槽包括收纳装置的组装图;图7是图6各部件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非对称设计水槽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非对称设计水槽的局部剖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非对称设计水槽包括收纳装置的组装图;图11是图10各部件的爆炸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实施例1图1-3及图5展示了一种对称设计的多功能水槽,包括由水槽底部a1和水槽侧壁a2构成的水槽体a,水槽底部a1和水槽侧壁a2相连接,水槽体底部a1包括蓄水区a11、第一缓冲区a12和下水区a13,在水槽体a正常放置状态下,蓄水区a11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缓冲区a12,第一缓冲区a12水平高度高于下水区a13。下水区a13被设置于蓄水区a11和第一缓冲区a12之间,下水区a13部分与蓄水区a11相连接,部分与第一缓冲区a12相连接;蓄水区a11和第一缓冲区a12之间部分直接相连接,部分通过下水区a13相连接;蓄水区a11被设置为越靠近第一缓冲区a12和下水区a13的位置,其水平高度越低;也就是说,蓄水区a11从与水槽侧壁a2相连接的部分开始朝向下水区a13的方向,具有向下的斜坡结构,以便水流自然流向下水区a13。第一缓冲区a12被设置为越靠近蓄水区a12和下水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水槽,包括由水槽底部和水槽侧壁构成的水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体底部包括蓄水区、第一缓冲区和下水区,在水槽正常放置状态下,所述蓄水区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下水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水槽,包括由水槽底部和水槽侧壁构成的水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体底部包括蓄水区、第一缓冲区和下水区,在水槽正常放置状态下,所述蓄水区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水平高度高于所述下水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区被设置于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之间,所述下水区部分与所述蓄水区相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一缓冲区相连接;所述蓄水区和所述第一缓冲区之间部分直接相连接,部分通过所述下水区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区被设置为越靠近所述第一缓冲区和所述下水区的位置,其水平高度越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区被设置为越靠近所述蓄水区和所述下水区的位置,其水平高度越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区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一缓冲区的面积大于所述下水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槽,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世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