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防护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为缓解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修复及绿化技术的研究推广成为当前热点。山体边坡是山体经过人工开挖或者自然外力等原因形成的山体裸露面,广泛存在于城市及高速沿道。边坡表面植被等覆盖物往往因开挖而破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一方面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易造成岩体崩塌、滑坡等灾害。传统的山体边坡工程防护及生态绿化技术种类较多,依据边坡高度、坡度等条件差异引入混凝土格构梁、挡墙及生物等加固手段。现阶段高陡边坡多采用传统的锚杆施工、设置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式进行加固。这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岩体直接裸露在空气中,受到雨水的直接冲刷影响边坡稳定性;另一方面植物难以生长于混凝土格构梁上部,景观效果较差。在高陡坡或岩土基层不稳定时,格构梁框格处还会出现少量岩石剥落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破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于坡面上的种子土层、铁丝网层、营养土基层,以及混凝土格构梁,其中所述混凝土格构梁的网格内码砌有位于营养土基层下方的植生袋;所述格构梁下部埋设在坡面内,且所述格构梁的下部设有耳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于坡面上的种子土层、铁丝网层、营养土基层,以及混凝土格构梁,其中所述混凝土格构梁的网格内码砌有位于营养土基层下方的植生袋;所述格构梁下部埋设在坡面内,且所述格构梁的下部设有耳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构梁通过锚杆固定在护坡上,且所述格构梁为多孔隙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护坡的坡脚处设有挡墙,其中挡墙与护坡的坡脚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内填有种植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的坡底位置挖设排水沟,在护坡的坡顶位置挖设截水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构梁上还设有喷淋系统,其中所述喷淋系统包括安装在格构梁上的喷淋管,其中喷淋管的喷头高出种子土层。
6.破碎岩石陡坡的生态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01、清理整平坡面;
S02、放样规划:根据施工图纸现场放样,确定锚杆、格构梁施工区域。
S03、锚杆安装:根据步骤S02中确定的锚杆定位,钻孔,安装锚杆并注浆固定;
S04、开挖格构梁基槽:根据步骤S02中确定的格构梁施工区域,在坡面上开挖格构梁基槽;其中在格构梁基槽槽底间隔开挖耳槽;
S05、浇筑格构梁:绑扎格构钢筋以及耳墙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凝结后在基槽内形成格构梁,在耳槽内形成耳墙;其中格构梁为多孔隙格构梁结构;
S06、码砌植生袋:将植生袋码砌在格构梁的网格内,使植生袋表面和格构梁面平齐;
S07、安装铁丝网:按设计间距在格构梁上植入锚钉后整个坡面铺设铁丝网,锚钉和铁丝网通过绑扎方式连接,保持铁丝网与格构梁面之间预留一段间隔,间隔距离根据所需铺设的营养土基层厚度确定,当铁丝网与植生袋表面的距离不符合要求时可按需打入小锚杆通过与铁丝网绑轧的方式来调整;
S08、铺设营养土基层:配制营养土,通过喷射方式在坡面上施工营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大志,陈柯宇,胡俊涛,余璐,张振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