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针贴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3146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针贴片,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石材微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形貌均一性好,力学性能稳定耐用,且对人体无害,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贴片,此微针贴片上的微针可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形成许多微孔通道,大大提高了理疗刺激的传递效率,同时由于不伤及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不会产生刺痛感和出血,使用者接受程度高,并且微针贴片取下后皮肤上的微孔通道会自动闭合,创伤感染风险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针贴片
本技术属于保健用品
,尤其涉及一种微针贴片。
技术介绍
砭石贴是一种应用在穴位理疗方面的中医保健用品,通过将砭石微粒贴敷于人体耳、背、腹部等处穴位以及疼痛部位上,刺激经络穴位,可达到类似于针灸的效果,从而实现益气活血、祛病强身的保健效果。相比针灸而言,砭石贴安全、无痛感,不会产生创伤和出血,但是现有的砭石贴普遍存在砭石的形状设计粗糙、形貌难以调控的问题,而且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砭石理疗刺激不能深入,导致理疗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突破皮肤角质层屏障,提高理疗刺激效果,且使用方便的微针贴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针贴片,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优选的,所述树脂基层内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优选的,所述树脂微针为圆锥体、类圆锥体或顶部尖锐的圆柱体形状。优选的,所述树脂微针与树脂基层相连的直径为100~1000μm;所述树脂微针的高度为100~2000μm;所述树脂微针不与基层相连的一端的曲率半径为1~20μm。优选的,相邻树脂微针之间的距离为200~5000μm。优选的,所述树脂微针的数量为1~200针/贴。优选的,所述树脂基层的厚度为贴片层厚度的1/4~3/4。优选的,所述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优选的于同一水平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针贴片,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其微针尺寸与间距等结构参数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调控,形貌均一性好,力学性能稳定耐用,且对人体无害,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贴片,此微针贴片上的微针可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形成许多微孔通道,大大提高了理疗刺激的传递效率,同时由于不伤及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不会产生刺痛感和出血,使用者接受程度高,并且微针贴片取下后皮肤上的微孔通道会自动闭合,创伤感染风险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制备的微针贴片的局部扫描电镜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针贴片,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树脂微针,2为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3为树脂基层,4为贴片层。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包括贴片层;所述贴片层具有支撑和粘附作用,其优选为医用胶布层。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树脂基层,优选树脂基层的侧面均与贴片层相接触;所述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相接触的表面优选与贴片层设置有凹槽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树脂基层优选为可降解树脂基层,更优选为聚乙烯醇树脂基层;所述树脂基层中优选设置有石材微粒;所述石材微粒为对人体有益的石材微粒,优选为砭石微粒、磁石微粒与青金石微粒中的一种或多种,均具有各自的理疗效果;所述树脂基层的厚度优选为贴片层厚度的1/4~3/4,更优选为1/4~1/2。所述树脂基层上设置有树脂微针阵列;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优选为可降解树脂微针,更优选为聚乙烯醇树脂微针;所述树脂微针内设置有石材微粒;所述石材微粒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树脂微针优选为圆锥体、类圆锥体或顶部尖锐的圆柱体形状,其底部与树脂基层相连,尖端朝向外侧;树脂微针的直径、高度、排布周期、排布方式及贴片整体尺寸等参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所述树脂微针的底部直径即与树脂阵列基层相连接的直径优选为100~1000μm,更优选为100~800μm,再优选为100~600μm,再优选为100~400μm,最优选为100~300μm;所述树脂微针的高度优选为100~2000μm,更优选为200~1600μm,再优选为200~1400μm,再优选为200~1000μm,再优选为200~800μm,最优选为300~600μm;所述树脂微针的尖端曲率半径即与树脂基层相连的一端的曲率半径优选为1~20μm;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相连树脂微针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00~5000μm,更优选为200~3000μm,再优选为200~2000μm,再优选为200~1000μm,再优选为300~8000μm,最优选为300~500μm;所述树脂微针的数量优选为1~200针/贴。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其微针尺寸与间距等结构参数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调控,形貌均一性好,力学性能稳定耐用,且对人体无害,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平面贴片,此微针贴片上的微针可突破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形成许多微孔通道,大大提高了理疗刺激的传递效率,同时由于不伤及真皮层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不会产生刺痛感和出血,使用者接受程度高,并且微针贴片取下后皮肤上的微孔通道会自动闭合,创伤感染风险小。本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S1)将树脂、石材微粒在水中混合,加热,得到混合溶液;S2)将所述混合溶液倒入具有微针阵列的模具中,真空加热,自然冷却后,得到设置有树脂微针阵列的树脂基层;S3)将所述设置有树脂微针阵列的树脂基层安装于设置有凹槽的贴片层的凹槽内,得到微针贴片。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微针贴片的制备流程示意图,其中4a为树脂,5为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6为模具,7为设置有树脂微针阵列的树脂基层。其中,所述树脂优选为可降解树脂,更优选为聚乙烯醇;在本技术中,优选先将树脂与水混合,得到树脂水溶液,然后将石材微粒加至树脂水溶液混合,加热,得到混合溶液;所述树脂水溶液中树脂的质量浓度优选为5%~20%,更优选为8%~15%,再优选为10%;所述加热的温度优选为80℃~120℃,更优选为80℃~100℃,再优选为90℃;所述加热的时间优选为3~6h,更优选为4~5h。将所述混合溶液倒入具有微针阵列的模具中,优选先将具有微针阵列的模具进行表面处理;所述表面处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贴片层、树脂基层与树脂微针阵列;所述贴片层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树脂基层位于凹槽内;所述树脂微针阵列设置于所述树脂基层上;所述树脂微针阵列由树脂微针组成;所述树脂微针中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基层内设置有砭石微粒、磁石微粒或青金石微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微针为圆锥体、类圆锥体或顶部尖锐的圆柱体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微针与树脂基层相连的直径为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晓镭周成刚孙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