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3014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其包括:注射筒,所述注射筒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柱塞,所述柱塞尾部设有手柄,所述手柄的内侧面设有凸扣;卡杆,所述卡杆的尾端面设有与所述凸扣对应的凹槽;所述卡杆的前端为阶梯状,头部可伸入所述注射筒和柱塞之间的间隔中;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尾端设有锥形接头;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一通为与所述注射筒前端设置的注射口连接的套接头;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通接通大气;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通为与所述锥形接头连接的插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可控制负压,可保持负压持续存在的,且便于固定在额头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
技术介绍
耳廓再造手术后,手术伤口会有血液和组织液渗出,会产生死腔,影响皮瓣与软骨的贴敷,为实现再造耳廓的良好手术效果,需及时将渗出的血液和组织液吸出,确保皮瓣与软骨的贴敷,消灭死腔。现有缺少专门的负压引流装置来引出渗液,而通常是采用注射器配备软管的简易装置进行抽取,一方面无法控制负压大小,且对引流量无法精准计量,倾倒引流液时无法保持负压持续存在;另一方面,普通注射器为圆筒状,固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耳廓再造手术后缺少专门的负压引流装置引出渗液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负压,可保持负压持续存在的,且便于固定在额头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本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包括:注射筒,所述注射筒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柱塞,所述柱塞前端连有活塞,所述活塞密封滑配在所述注射筒中;所述柱塞尾部设有手柄,所述手柄的内侧面设有凸扣;卡杆,所述卡杆的尾端面设有与所述凸扣对应的凹槽;所述卡杆的前端为阶梯状,头部可伸入所述注射筒和柱塞之间的间隔中;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尾端设有锥形接头,所述引流管头端封闭,所述引流管前端3~6cm部分为引流孔段,所述引流孔段间隔开有若干引流孔;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一通为与所述注射筒前端设置的注射口连接的套接头;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通接通大气;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通为与所述锥形接头连接的插接头。较佳的,所述柱塞的主干部分的横截面为十字形;所述卡杆为长方体形。较佳的,所述锥形接头为柔性材料的接头,所述插接头外部螺接有紧固螺帽,所述紧固螺帽设有穿孔供所述锥形接头穿过;所述紧固螺帽向下旋拧可将所述锥形接头紧固在所述插接头上。较佳的,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通配有密封螺帽。较佳的,所述引流管的直径为1.5~2.5mm优选2mm,长为10~30cm优选20cm。较佳的,所述引流孔交替位于所述引流孔段的两侧,同侧的所述引流孔沿着引流管方向的间隔为0.5~1.2cm,优选0.6~1cm。较佳的,所述注射筒的容积为5~10mL。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对注射筒的外形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注射筒竖立贴在额头近鬓角的位置,相比于普通注射筒,所述曲面与患者头部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更加便于固定。2、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卡杆和所述三通调节阀,可方便调节负压并维持负压。调节所述三通调节阀关闭连通大气的第二通,抽拉所述柱塞后,注射筒内即可产生负压,然后将所述卡杆卡在所述手柄和所述注射筒之间,即可防止所述柱塞倒回,以此可维持负压。期间还可调节所述三通调节阀放入空气来调节负压大小。3、本技术通过在所述手柄内侧面设置所述凸扣,同时所述卡杆尾端面设置对于的凹槽,所述卡杆前端还设置阶梯状的可卡入所述注射筒的头部,上述结构组合可实现所述卡杆的定位,避免患者头部移动时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的拆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部的卡杆的示意图。附图标记注射筒1,曲面11;柱塞2,主干部分21,活塞22,手柄23,凸扣24;卡杆3,凹槽31,头部32;引流管4,锥形接头41,引流孔42;三通调节阀5,套接头51,密封螺帽52,插接头53,紧固螺帽54。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其包括注射筒1、柱塞2、卡杆3、引流管4和三通调节阀5。如图2所示,注射筒1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11。柱塞2的主干部分21的横截面为十字形,柱塞2前端连有活塞22,活塞22密封滑配在注射筒1中;柱塞2尾部设有手柄23,手柄23的内侧面设有凸扣24。如图3所示,卡杆3为长方体形,尾端面设有与凸扣24对应的凹槽31;卡杆3的前端为阶梯状,头部32可伸入注射筒1和柱塞2之间的间隔中。引流管4尾端设有柔性的锥形接头41,引流管4头端封闭,引流管4前端3~6cm部分为引流孔段,引流孔段两侧间隔开有若干引流孔42。三通调节阀5的第一通为与注射筒1前端设置的注射口连接的套接头51;三通调节阀5的第二通可接通大气,配有密封螺帽52;三通调节阀5的第三通为锥形接头41连接的插接头53。插接头53外部螺接有紧固螺帽54,紧固螺帽54设有穿孔供锥形接头41穿过;紧固螺帽54向下旋拧可将锥形接头41紧固在插接头53上。较佳的,引流管4的直径为1.5~2.5mm优选2mm,长为10~30cm优选20cm。较佳的,引流孔42交替位于引流孔段的两侧,同侧的引流孔42沿着引流管方向的间隔为0.5~1.2cm,优选0.6~1cm。较佳的,注射筒1的容积为5~10mL。使用方法:对照图1进行组装,将引流孔段置于肋软骨耳支架耳舟或耳甲腔处,引流管4穿出皮肤处缝线固定于皮肤防止引流管脱出。然后调节三通调节阀5关闭连通大气的第二通和连通引流管的第三通,抽拉柱塞2后,注射筒1内即可产生负压,然后将卡杆3卡在手柄23和注射筒1之间,即可防止柱塞2倒回,以此可维持负压。调节三通调节阀是第一通和第三通连通,在负压存在下,渗液可通过引流孔段进入该装置然后引至注射筒中。当需要更换注射筒时关闭三通调节阀5即可。实际工作中,可调节三通调节阀5放入空气来调节负压大小,以此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皮瓣血运情况调节负压,促进皮瓣与软骨的贴敷,实现再造耳廓的良好手术效果。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本技术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对注射筒1的外形结构进行了优化改进,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注射筒竖立贴在额头近鬓角的位置,相比于普通注射筒,曲面与患者头部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更加便于固定。2、本技术通过设置卡杆3和三通调节阀5,可方便调节负压并维持负压。3、本技术通过在手柄23的内侧面设置凸扣24,同时卡杆3尾端面设置对于的凹槽31,卡杆3前端还设置阶梯状的可卡入注射筒的头部32,上述结构组合可实现卡杆的定位,避免患者头部移动时脱落。以上已对本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注射筒,所述注射筒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n柱塞,所述柱塞前端连有活塞,所述活塞密封滑配在所述注射筒中;所述柱塞尾部设有手柄,所述手柄的内侧面设有凸扣;/n卡杆,所述卡杆的尾端面设有与所述凸扣对应的凹槽;所述卡杆的前端为阶梯状,头部可伸入所述注射筒和柱塞之间的间隔中;/n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尾端设有锥形接头,所述引流管头端封闭,所述引流管前端3~6cm部分为引流孔段,所述引流孔段间隔开有若干引流孔;/n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一通为与所述注射筒前端设置的注射口连接的套接头;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通接通大气;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通为与所述锥形接头连接的插接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注射筒,所述注射筒一侧为凹形的可贴住额头的曲面;
柱塞,所述柱塞前端连有活塞,所述活塞密封滑配在所述注射筒中;所述柱塞尾部设有手柄,所述手柄的内侧面设有凸扣;
卡杆,所述卡杆的尾端面设有与所述凸扣对应的凹槽;所述卡杆的前端为阶梯状,头部可伸入所述注射筒和柱塞之间的间隔中;
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尾端设有锥形接头,所述引流管头端封闭,所述引流管前端3~6cm部分为引流孔段,所述引流孔段间隔开有若干引流孔;
三通调节阀,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一通为与所述注射筒前端设置的注射口连接的套接头;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二通接通大气;所述三通调节阀的第三通为与所述锥形接头连接的插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再造负压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群李大涛许枫许志成李意源张如鸿周燕春张昳丽方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