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2602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8-28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鞘头(1)和内窥镜锁卡(2),靠近内窥镜锁卡(2)端的管体上设有进出水接口(3),所述管体为可拆卸连接的两段式结构,包括插入段(4)和控制段(5),鞘头(1)设置在插入段(4)的端部;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鞘头(1)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1)V字两边的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降低了插入过程中人体组织对鞘管的阻碍、可以有效增大内窥镜的视角、为分体式结构,部分可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窥镜鞘管,特别是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
技术介绍
硬质内窥镜是微创外科应用最广泛的器械之一,其材质以不锈钢为主,在手术过程中内窥镜需要插入到鞘类的器械(鞘管)中进行工作,内窥镜在里面,鞘管在外面,鞘管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需要插入钳子、剪刀等手术工具。在面部除皱整形手术中,必须对人体皮下组织进行剥离、检查,需要用到内窥镜,现有的内窥镜与鞘管配合同步进入人体组织时,需要先在人体表面切出一个开口,供鞘管插入,而鞘管在插入过程中会遇到人体皮下筋、膜等组织的阻碍,实际手术过程中需要频繁地转动鞘管使其顺利插入,插入过程十分不易;内窥镜手术对于镜头的要求较高,在手术时,医生需要有良好的视角,目前内窥镜在插入鞘管后在重力作用下会紧贴着鞘管内壁,内壁会遮挡部分视线,严重的更是会影响到医生的正常判断。另外,由于内窥镜鞘管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为了减少交叉感染,目前一次性使用的鞘管已经逐渐成为内窥镜手术的主流鞘管,鞘管无法循环利用会导致手术成本的增加,而在实际手术过程中,鞘管上仅部分管体与人体产生直接的接触,若将手术后的鞘管整体弃用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现有的内窥镜鞘管存在插入人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体组织的阻碍、会遮挡内窥镜部分视线、循环利用率低,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它具有降低了插入过程中人体组织对鞘管的阻碍、可以有效增大内窥镜的视角、为分体式结构,部分可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鞘头和内窥镜锁卡,靠近内窥镜锁卡端的管体上设有进出水接口,所述管体为可拆卸连接的两段式结构,包括插入段和控制段,鞘头设置在插入段的端部;所述鞘头与插入段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鞘头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V字两边的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鞘头与插入段端口的内管壁相搭接,搭接形成一个由插入段端口至内部方向高度逐渐递减的斜坡。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鞘头为弧形的片状结构,鞘头向插入段的中心轴线处弯曲,鞘头的端部与插入段的中心轴线高度相同。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鞘头的厚度为插入段内管径的0.05-0.15倍。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鞘头的V字夹角大小为50°-60°。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鞘头所在的插入段端口为一个斜向的切口。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插入段上靠近鞘头所在的前段设有刻度线。前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中,所述插入段和控制段经螺纹连接,插入段上设有外螺纹,控制段上设有内螺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为可拆卸的两段式结构,其中鞘头所在的插入段由于会与人体接触,为一次性使用段,锁卡和进出水接口所在的控制段一般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在消毒后可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手术的成本;鞘头与插入段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与常规的鞘头与鞘管内管壁相连接的结构相比,本技术将鞘头做入鞘管内部的形式有效减小了鞘管端部的尺寸,使得在手术时在人体上切的供鞘管进入的切口可以更小;鞘头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由于鞘管在插入过程中会遇到人体皮下筋、膜等组织的阻碍,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可对筋、膜等组织起到拨开、剪断、铲开等动作,降低了插入过程中人体组织对鞘管的阻碍,使鞘管的插入过程更为顺利,鞘头V字两边的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对人体产生的损伤小。进一步地,鞘头与插入段端口的内管壁相搭接,搭接形成一个由插入段端口至内部方向高度逐渐递减的斜坡,斜坡的设计使得鞘管内插入内窥镜后,内窥镜不会与鞘管的内壁贴死,斜坡能有效抬高内窥镜镜头,增大内窥镜的视角,最终使手术医生具有更好的视线;进一步地,鞘头为弧形的片状结构,便于插入,鞘头向插入段的中心轴线处弯曲,鞘头的端部与插入段的中心轴线高度相同,可在鞘头插入部位撑开一个空间,可有效增大内窥镜的视角,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好的视线;更进一步地,鞘头的厚度为插入段内径的0.05-0.15倍,也即鞘头设置在鞘管内部的部分体积小,不会对内窥镜及其他手术工具的放置造成过大的影响。另外,鞘头的V字夹角大小为50°-60°,为浅口的结构,便于在插入过程中对筋、膜等组织做出动作;鞘头所在的插入段端口为一个斜向的切口,也是为了增大内窥镜的视角;插入段上靠近鞘头所在的前段设有刻度线,为手术医生提供更为精确指示;插入段和控制段经螺纹连接,插入段上设有外螺纹,控制段上设有内螺纹,内螺纹相比于外螺纹更加不易损坏,满足控制段可循环利用的要求。综上,本技术具有降低了插入过程中人体组织对鞘管的阻碍、可以有效增大内窥镜的视角、为分体式结构,部分可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1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2在C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鞘头,2-内窥镜锁卡,3-进出水接口,4-插入段,5-控制段,11-斜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鞘头1和内窥镜锁卡2,靠近内窥镜锁卡2端的管体上设有进出水接口3,所述管体为可拆卸连接的两段式结构,包括插入段4和控制段5,鞘头1设置在插入段4的端部,内窥镜锁卡2设置在控制段5的端部,进出水接口3也设置在控制段5上,其中鞘头1所在的插入段4由于会与人体接触,为一次性使用段,内窥镜锁卡2和进出水接口3所在的控制段5一般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在消毒后可循环利用;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有效减小了鞘管端部的尺寸,使得在手术时在人体上切的供鞘管进入的切口可以更小,鞘头1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1可对筋、膜等组织起到拨开、剪断、铲开等动作,降低了插入过程中人体组织对鞘管的阻碍,使鞘管的插入过程更为顺利,鞘头1的V字两边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对人体产生的损伤小。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搭接,搭接形成一个由插入段4端口至内部方向高度逐渐递减的斜坡11,斜坡11的设计使得鞘管内插入内窥镜后,内窥镜不会与鞘管的内壁贴死,斜坡11能有效抬高内窥镜镜头,增大内窥镜的视角,最终使手术医生具有更好的视线。所述鞘头1为弧形的片状结构,便于插入,鞘头1向插入段4的中心轴线处弯曲,鞘头1的端部与插入段4的中心轴线高度相同,可在鞘头1插入部位撑开一个空间,可有效增大内窥镜的视角,为手术医生提供更好的视线。作为优选,鞘头1的厚度为插入段4内管径的0.10倍,也即鞘头1设置在鞘管内部的部分体积小,不会对内窥镜及其他手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鞘头(1)和内窥镜锁卡(2),靠近内窥镜锁卡(2)端的管体上设有进出水接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可拆卸连接的两段式结构,包括插入段(4)和控制段(5),鞘头(1)设置在插入段(4)的端部;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鞘头(1)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1)V字两边的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包括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设有鞘头(1)和内窥镜锁卡(2),靠近内窥镜锁卡(2)端的管体上设有进出水接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可拆卸连接的两段式结构,包括插入段(4)和控制段(5),鞘头(1)设置在插入段(4)的端部;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连接,鞘头(1)整体呈V字的扁平剪叉状,鞘头(1)V字两边的端头均为圆润的钝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头(1)与插入段(4)端口的内管壁相搭接,搭接形成一个由插入段(4)端口至内部方向高度逐渐递减的斜坡(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部除皱手术用的内窥镜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头(1)为弧形的片状结构,鞘头(1)向插入段(4)的中心轴线处弯曲,鞘头(1)的端部与插入段(4)的中心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华香范兵沈庆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